赵晶月
周末下午,我静静地坐在窗前发呆。突然,耳边传来“叩,叩,叩”的声音,低头一看,是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小男孩在敲我家的窗户(我家住一楼)。他穿得又脏又破,从头到脚,没有一处干净的地方。我皱紧了眉头,心想:这是从哪里冒出的小乞丐?刚要关窗,他的手早已抓住了窗上的铁棂,用一种近乎哀求的目光看着我说:“姐姐,给口吃的吧!什么都可以。我已经一天一夜没吃过东西了!”看着他那可怜的样子,我犹豫了。①
他怎么会一天一夜没吃东西?他是不是犯了错误,被大人赶出了家?见到我犹豫不决,小男孩继续可怜巴巴地说道:“姐姐,帮帮我吧,我迷路了,身上没带钱,回不了家。你行行好,可怜可怜我这个苦命的娃儿吧!”一听这话,我的心立刻软了,再看看他那一脸真诚的模样,赶忙把妈妈平日里给我买的零食全都给了他。看着他狼吞虎咽还不忘向我道谢的样子,我的心中顿时舒服了许多。②
没过几天,我因为考试没有考好,一大早跟妈妈吵了一架,一气之下,跑到离家不远的一个小树林里。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居然在小树林里遇到了那个曾向我讨要食物的小男孩。“你怎么还没回家?”我吃惊地问,“你该不会连家住在哪里都不知道吧?”
小男孩的脸一红,讪然地笑了笑:“其实,我那天是骗你的。我没有爸爸,也没有妈妈,我是一个孤儿。但我不想去孤儿院,只好流落街头。”
“你居然是个孤儿?”我有些吃惊道。
“你是不是跟父母闹别扭了,偷跑出来的?”小男孩看着我说。
我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快回家吧,你爸爸妈妈会担心的。说实话,我真羡慕你们有爸爸妈妈的孩子。我也有过疼我的爸爸妈妈,可他们却在一次车祸中去了天堂……”小男孩说着说着,眼里蓄满了泪水。③
原来,在他七岁那年的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他的爸爸妈妈像往常一样,把他送进学校,就双双去了十五公里外的城里打工。可是,一直到下午放学回家,他都没有见到爸爸妈妈的影子。往常,放学时一定会在学校门口出现爸爸或妈妈等待自己的身影。今天到底是怎么了?于是,他便向大伯打听爸妈的信息,但大伯家的大门紧闭着。他又接连问了几户邻居,才得知他的爸爸妈妈出了车祸,当场死亡,肇事司机驾车逃逸了。后来,大伯由于家中有三个孩子,负担较重,还得赡养老人,不得已才把他送进了孤儿院。
了解了他的情况后,我同情地对他说:“要不,你跟我回家吧。我妈妈可疼我了,她也一定会接受你的!”④
“谢谢你的好意!我准备回孤儿院了。我不想再这么混下去了,我也要回去好好读书了,再见!”小男孩连珠炮似的说完,向我挥挥手,转身离去……
太阳渐渐向西边走去,金色的霞光透过叶间的缝隙照在地面上,小男孩的背影显得那样颀长。⑤望着他渐渐消失的背影,我忽然觉得自己也该回家了。
① 小男孩的窗前造访,让“我”犹豫了,这是为什么?是因为社会上的“乞丐骗子”大有人在,小男孩会不会也是“骗子”呢?这是“我”的第一反应,所以才会“犹豫”。在结构安排上,为下文做了铺垫。
②小男孩的“能说会道”,终于让“我”放下了戒心,在“善良”本性的促使下,“我”倾尽“私囊”,帮助了小男孩。这也是社会上大多数“善良”人的普遍表现。
③简洁的语言描写以及生动的神态描写,一方面印证了一般人的认知规律:的确,小男孩是个“小骗子”。但这种想法却随着“我”的“惊讶”以及小男孩的身世而被打消,接踵而来的是情节的再起波澜:小男孩是怎么成为“孤儿”的呢?
④采用转述的方式,插叙小男孩成为“孤儿”的全过程,揭示出两种社会现象:一是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孩子虽已到了“自立”的程度,但家长却不放手,一旦出现小男孩这种父母双亡、无人抚养的情况,那么,孩子将会如何应对以后的生活?二是“司机肇事逃逸”的现象,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中的不良现象。不过,这里更多表达的却是小作者对弱者的深切同情。
⑤景物描写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反衬出主人公在树林偶遇小男孩后的心态,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
总评
细读这篇“小说式”的作文,令人动容。一是被“我”的善举所感动。“我”把好吃的一股脑儿送给需要帮助的小男孩。二是为小男孩的身世所动容。小男孩被迫成为孤儿后,终于明白了知识的重要性,决定重新“入学”;而更让人动容的却是小男孩的父母双亡,自己成了无人抚养的流浪者,多么悲惨啊!不过,小男孩虽然“毛病”很多,却依旧怀有一颗诚实之心,并充分认识到今后的“出路”。这也告诉我们,在优越的学习条件下,更应该好好学习。
另外,作文在敘述小男孩的父母遭遇车祸以及自己被送往孤儿院的情节时,采用了插叙法,用“我了解了他的情况后”过渡到原来的记叙顺序上,使作文情节跌宕起伏,读后引人入胜。(赵仕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