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逊彬 张爽姿
全球越来越重视职业竞赛,年年都有不同的职业技能大赛,其运作总体情况是好的,但出现了片面追求技能大赛成绩,以奖牌论成长,以排名论英雄的局面,与培养“工匠精神”相悖。企业的发展需要“工匠精神”,而非机械的重复。要多关注细节,多总结出心得,多寻求突破点,培育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强化把事情做好的强烈愿望,才可能成为“匠人”;要不断的坚持、追求和积累,精益求精谋创新,才能铸就“工匠精神”。
一、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现状
各类各级职业技能大赛的运作总体情况是好的,但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片面的东西,特别是一味片面追求技能大赛的成绩,以奖牌论成长,以排名论英雄的局面。从而使技能大赛沦为“锦标竞赛”、 “精英竞赛”的倾向愈演愈烈,参赛院校的急功近利脱离了技能大赛的宗旨,偏离了技能大赛的初衷,其有效性与质量使人产生诸多怀疑。
(一)比赛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手段被不断强化职业院校的技能大赛被动作为一种检验和选拔人才的方式和手段不断强化,并被社会普遍接受和认同,导致职教片面追求金牌,搞精英教育且此现象愈演愈烈,束缚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制约了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把学生驱上了争抢金牌的“独木桥”,导致学校教育只重视少数学生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培养训练;2、把学生当技能的预备选手定位,只注重技能的培养训练,忽视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的培养;3、把获奖数作为评价学校和学生的指标,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推上了片面追求获奖率的歧途。
(二)比赛沦为了“职业选手”的竞技舞台部分职业院校为了争夺冠军、拿金牌而只关注少数学生的培养和训练,有的甚至为竞赛而教学,与专业教学脱节;将选手往“精、高、尖”上推,与职业教育的基础教学脱节;只注重选手的强化培训,与职业教育的公平性脱节,脱离了职业教育是要培养“工匠”的精神相悖。
(三)大赛沦为职业院校的负担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已成为各级各类职业院校一项常规工作。从校赛选种子选手、到市、省赛再到国赛,每一个赛前准备期长的3-4个月,短的1-2个月,从后勤保障、集训教育场地准备到师资队伍安排,学生吃喝拉洒的管理,围绕少数几个冠军“选手”,为他们创造条件,学校往往要“养一批人”,要“买一堆东西”,要“花一笔银子”,牵扯了学校大量的精力,并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发展进程,因此部分学校已被大赛压得“喘不过气来”。
二、正本清源,回归本位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上给各校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技能大赛在组织、管理、制度建设等诸多方面出现的漏洞也很明显。因此完善大赛的管理制度、正本清源、回归本位刻不容缓。
(一)形成正确的竞赛观近年来的技能大赛虽然有一些漏洞、出现了一些瑕疵,在实施中完善并提高,逐渐形成科学的运行、管理、评价体系。逐渐走出了“以赛代考”、“以赛助学”、“应试教育”、“精英教育”的极端,逐步树立“比技能、促质量、谋发展”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政”的竞赛观。职业技能大赛正在形成正确的影响力,大赛渐进走向公平、公正、公开,正在提升职业院校师生技能,促进职业院校课程改革,重视职业素质与技能的培养,一步一步的铸就“工匠精神”。
(二)建立完善的竞赛体系职业院校的技能大赛要与其日常的技能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将技能大赛有机的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去,形成全面参与以赛促学、以赛促政的优良局面,以此促使教学内容与竞赛内容匹配,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匹配,后勤保障与竞赛要求匹配,评价系统与教研教改和社会需求匹配,促使全面参与与层层选拔自然结合,促使大赛真正做到常态化,促使所有学生都能像“职业选手”那样受到关心和教育,促进学校像关心金牌一样关心学生的整体技能水平,把全面提供职业技能教学质量作为最大的备战手段,杜绝“为赛而教”、“为赛而赛”的被动局面,化技能大赛的“非常”为平时教学的“寻常”,形成完善的竞赛体系,铸就完整的“工匠精神”。
(三)营造良好的竞赛氛围职业技能大赛须多方联动,校企合作,全社会参与,使大赛形成积极的正面影响力。历年的大赛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大赛的组织者应对每次赛后进行全面整结,优化大赛的组织、管理、评价体系,使技能大赛常态化。建立稳定的运作機制,使竞赛的过程更加规范;完蓄大赛的保障体系,使竞赛合理有序的开展;优化大赛的评价机制,确保公平、公正、公开地开展竞赛。让企业参与确定比赛的项目及内容,使技能竞赛更加切合实际,符合市场需求,有利于推动就业与技能的提高;让企业选手与学校选手同台竞技,有利于互促互进。让社会参与有利于加大舆论宣传,产生振奋作用,形成一种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支持技能大赛、尊重人才的局面,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培养个体的“匠人”思想。
三、提升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力
(一)更新职教理念,适应时代发展职业教育的理念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工匠精神”。而在职业技能大赛中,衡量专业能力的是岗位任务完成情况,评价标准是学生的综合实力。职业教育就必须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为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所以教学内容必须以实用为目标,了解企业对职校学生所必需掌握的技术基础知识与实用操作技能,以解决教学与实际需要脱节,明确教学内容及教授程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彻底改变那种教师以知识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教育模式,转变和更新职业教育理念,主动适应就业岗位及职业技能的要求。
(二)激发职教师资对专业技能的提升职校教师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其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高低。职业技能大赛是一个推动教师技能水平提高的平台,专业教师带队参赛,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有明显的推动力。要想在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就要求教师必须有娴熟的职业技能操作能力综合应运能力,能将单纯的教育教学任务转向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带学生实践操作,把知识能力真正转化为操作技能,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使职业教育能真正走向实践、走进企业、走入社会。
(三)技能大赛需要创新型教师 通过职业技能大赛,企业可以找到所需的技能型人才,而技能大赛的水平又取决于教师和参赛选手的水平。这需要职业院校教师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创新型教师,而这正是如今的职业院校所缺甚至严重缺乏。
(四)促使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与定位清晰,教师在各专业范围的教学过程中都融入了国内外先进的培养教育理念,在保证学生知识理论够用的前提下,采用最新教法、练法,将知识组合型学习逐步转化为专业、企业文化渗透性的学习,把学生从被动性学习转变为主动性学习。技能大赛使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企业管理理念与创新精神等职业素质在大赛项目中得以充分体现,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五)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技能大赛就是学生的职业竞争意识、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管理理念与创新精神等职业素质的综合考核。需每个参赛者有序而沉稳地操作,有决不轻言放弃的信念。需平时培养学生认真工作的态度、顽强的拼搏精神和竞争意识。因此技能大赛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培养。
四、发展校企合作,形成良性循环
职业技能大赛必需要得到社会的支持、用人企业的认可,从教育源头参与人才培养,提出合作意向,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平台,为企业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创造条件。由此建立合作关系,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并提供顶岗实习的岗位实习建立保障机制。职业院校对专业课改建设以及实习、实训教学标准的建设,都要有源于企业生产、且高于企业生产,这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率,是校企合作的保障。技能大赛的参赛作品宜从企业的现实需要出发,促进校企合作,推动实训基地设备的更新换代,促进了教师、学生技能的提高,因此技能大赛和职业学校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通过比赛可以看出师资方面的差距,查找教材存在的问题,再对症下药,加快整改,促进学校的教研教改与基本建设工作。
总之,职业技能大赛无论在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还是对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方面的培养都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在校企合作和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更是相互推动。未来,我国职业技能大赛将进一步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影响力,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为企业提供真正意义的技能型人才,为国家铸就一大批“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