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鱼
中美贸易战一触即发,美方来势汹汹,乱挥贸易保护大棒;中方成竹在胸,见招拆招,以“点穴战”展开反击。
其实,中美两国贸易历史长达234年。想当初,北美十三州为了直接从中国进口茶叶,爆发“波士顿倾茶”事件。美国独立不久,第一艘远航中国的帆船从纽约出洋。远道而来的美国西洋参、皮货、檀香木在中国大受欢迎,美商获利丰厚。
1664年,英国占领新尼德兰,易名为纽约。喝中国茶的风尚传遍整个北美殖民地。许多城市出现了英国式茶室。报纸广告上推销起上等进口中国茶。
1740年到访波士顿的英国人班尼特观察到:“女士们热衷饮茶,沉迷于个中雅趣,仿效伦敦淑女的优雅,家务置之不理”。
到了18世纪70年代,大多数殖民地民众成为忠实的茶叶爱好者。年茶叶消耗量六百万磅。每人每天饮用1.6杯茶。中国茶从过去的溪水变成了滚滚洪流,涌入北美。毫不夸张地说,中国茶引爆了独立战争。
1651年英国的《航海条例》规定,殖民地只能和英国展开贸易,保护英国垄断殖民地對外贸易。英法七年战争结束后,财政捉襟见肘,金融危机肆虐。英国针对北美殖民地,陆续颁布一系列重税法案《印花税法》和《汤森税法》。后者对输入殖民地的一切物品课以重税,首当其冲的就是来自清国的奢侈品——茶叶。
苛捐杂税引起民众的强烈反弹。出于无奈,英国于1770年废除了《汤森税法》大部分项目,但对高达120%的茶叶税却予以保留。
1773年英国政府为倾销东印度公司的积存茶叶,通过《救济东印度公司条例》,给予其在北美销售茶叶的专利,免缴高额进口关税,只征收轻微的茶税。
条例明令禁止殖民地贩卖“私茶”。在此之前,新大陆的茶叶进口被走私垄断,波士顿更是个桥头堡,当地富商汉考克号称走私茶叶大王。他和知识分子亚当斯联手组建立茶党,希望冲破垄断,直接从中国进口茶叶。
1773年11月,装载342箱武夷山茶叶的东印度公司船只开进波士顿港。12月16日,波士顿八千群众集会,要求茶船开出港口,遭到拒绝。当晚化装成印第安人的青年闯入船舱,将三只船上342箱茶叶(价值18000英镑)倒入大海。
两年后,独立战争打响。 美国摆脱殖民统治,建国成功!
早年输往美国的中国货物绝非只有茶叶。随之而来的还有精美的丝绸、漆器、茶几、陶瓷制品。
历史学家弗兰克指出,北美殖民地的中国工艺品无所不在,风靡一时。马萨诸塞州小渔镇马布尔黑德的克雷提船长1695年去世,留下了十几把中国漆椅和多件瓷器。35年后镇上居民诺尔登给继承人留下23件中国小瓷像。
美国富人总是觉得自己在文化上低人一等,急于仿效外国上流社会的精致生活。乔治·华盛顿早在1755年就订购了第一套中国瓷器,他告诉伦敦的代理人,“选择合于时髦品味的器件,发来上等货色”,后来又补充道,“请择时兴物件采买,否则勿送”。接下来的几年,他和妻子在弗农山庄收集了大量中国瓷器。
美国学者学会的领导人汤姆森强调:“从中国移植到这里的植物与我们的水土气候相宜,稻米、松叶蕨和紫云英长势良好,可满足我们最热切的期望。我们还可以尝试移种其他植物……引入东方,特别是中国的物产,美国可能会有超越预期的光明未来。假使我们够幸运,能够成功引进中国的产业、生活艺术、农业进步和本土植物,假以时日,美国或许能和中国一样,养育比任何国家更多的人口。 ”
汉密尔顿对中国出口货物的诱人利润垂涎三尺。这些货物包括“所有欧洲已有的,更有比欧洲供应更充足或欧洲完全未出产的物品”。他开出的清单上有丝绸和茶叶等传统商品,还有“钻石、珍珠、金、银、铜、铁、硫黄、陶土、肉桂、胡椒、靛蓝、朱砂、血竭、龙涎香和其他许多贵重药品和树胶”。
在1784年以前,北美大陆和中国之间没有任何直接往来,两国贸易都是通过欧洲商人得以间接进行。但饮中国茶已变成北美殖民地的习惯。"波士顿倾茶事件"讲述的就是在1773年12月,北美民众为发泄对英国殖民者征税政策的不满,将英国强行倾销的积存变质茶叶全部倒入海里,中国茶叶成了促进美国独立革命的催化剂。(图片来源:CFP)
2009年11月17日,奥巴马在上海演讲时提及:“美国与中国的纽带,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过去,追溯到美国独立的初期。1784年,华盛顿组织了‘中国皇后号商船的下水仪式。这艘船成功前往大清王朝,华盛顿希望看到这艘船前往各地,与中国结成新的纽带,希望中国开辟新的地平线,建立新的伙伴关系。”
独立后的美国,只是一个蹒跚学步的穷国。“这里穷困逼人,是一个没有制造业的民族,又被禁锢在一片无法生产主粮面积又很有限的地域里,更被代价很大的战争耗尽了财富,美国和经济上的自给自足相去天渊。”
到遥远的中国去寻找财富,成了当时美国商界的迫切愿望。独立战争结束刚5个月而已,美国人就已急不可耐地开始了对华交往的历史性首航。
1784年2月22日,总统华盛顿52岁生日那天,几个美国商人合资购置的一艘木质帆船“中国皇后号”,装满大量纯正的美国土特产,驶向古老的华夏帝国。“船长和水手们意气风发、精神饱满,自豪地作为第一批使者,在上帝的眷顾下,将合众国的商业版图扩展到遥远的东方和我们从未涉足的国度。”
“中国皇后号”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划出了第一道水线,建立起东西方最古老与最年轻的两个大国之间的直接联系,开启了中美贸易的先河。
这艘木帆船,穿行大西洋,绕过好望角,跨越印度洋,驶入南中国海,行程1.13万海里,历时188天,于1784年8月28日缓缓驶进广州黄埔港。帆船自豪地鸣炮13响, 升起星条旗,代表由十三个州组成的美国向华夏帝国致敬。
29岁的船长格林,后来成为首任美国驻广州领事,他在旅行日记中写道:“虽然这是第一艘到中国的美国船,但中国人对我们却非常地宽厚。最初,他们并不能分清我们和英国人的区别,把我们称为新公民,但当我们拿美国地图向他们展示时,在说明我们的人口增长和疆域扩张的情况时,商人们对于我们拥有如此之大可供中华帝国商品销售的市场而感到十分高兴。”
短短四个月时间,船上货物32吨铅、50吨木材、500码羽纱、12桶洋酒、1箱海狸皮、30吨西洋参,全部售罄。
运回美国的货物有:红茶、绿茶等数百吨,瓷器四五十吨,还有丝绸、桂皮、牙雕、漆器、漆扇、雨伞、紫花布、印花布、手贴墙纸等。
次年5月11日,“中国皇后号”回到纽约,轰动全美。中国商品被抢购一空。一只绘有中国飞龙图案的茶壶,被华盛顿总统看中,如获至宝地珍藏起来。这把茶壶现已成为美国国家博物馆的珍藏品。新泽西州的博物馆中,至今还可以看到当年从广州十三行订购的印有“中国皇后号”字迹的瓷器。
首航中国的成功,为独立的美国经济注入一针强心剂。华盛顿总统宣布,对华通商予以优惠和保护;美国国会给全体船员授勋;纽约报纸长篇报道远航;街头更是出现推销中国红茶、绸缎和瓷器的大型广告。
美国朝野掀起了一股“中国热”,驻法大使杰斐逊还专门向法国外交部寄送了一份首航报告。
“中国皇后号”第二次开赴中国时,起锚前收到华盛顿总统开来的订单,要求为第一夫人采购“白色大瓷盘、白色小瓷碗和好看的薄棉布”。一纸订单,透露出二人对中国瓷器、纺织品情有独钟。
史料记载,“中国皇后号”利润高达150%。“全美各地,无论多小的村庄,哪怕只有一条能通行五人帆船的小溪,都在开始计划前往远东的贸易”。
在通往广州的航线上,从几十吨到300吨的美国木帆船穿梭于波浪之间。学者斯蒂华特在一本研究美国地名的著作中提到,23个州都有以广州命名的城镇或乡村。
对华贸易通过种种方式影响着美国,大量资金注入造船业和航海装备的制造、航海人员的培养,帮助美国迅速成长为海上强国。南北战争时期,美商赴华贸易每年所得利润高达3000万美元之巨。美国第一代富豪中,因对华贸易而显赫一时的不胜枚举他们积累的巨额财富对独立后百废待兴的美国意义重大。
1792年,中美通商不到十年,美国在中国的贸易额便跃居第二位,仅次于英国。拿破仑战争影响了欧洲的对外贸易,美国成为中国第一贸易国,美商在广州开办的柏金斯洋行、旗昌洋行,名噪一时。
所有西方商人都面临着一个困扰他们数个世纪的终极问题:把什么卖给中国?
“美国与其说是到东方去销货,无宁说是去购货。东方在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不需要西方任何东西。这样造成的交换问题乃是美国商人所必须应付的一件最头疼的事。他能够带什么到亚洲去交换他所需要的产品呢?”
美国人开出的第一项货单是西洋参。“中国皇后号”带去的主力商品也是“242桶,30吨”西洋参。美国人自己不吃西洋参,这完全是一个为大清国民“私人定制”的保健品。不过西洋参质量不如中国人参,难以人工种植,价格卖不上去,还得另想高招。
第二大主打产品,非毛皮業莫属。清代广州街头,随处可见兜售美国毛皮的小贩,连北京紫禁城的小主和娘娘、朝中的达官显贵也都成了美国毛皮的大主顾。
从1792年到1812年,美国商船运往广州的海獭皮一年最高达18000张,海豹皮数量不下250万张,利润10倍有余。为了获得海豹皮,北到阿拉斯加,南到马岛,美国人几乎杀遍了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印度洋。美商大力发展广州毛皮贸易,不外乎“一次航程包含着三次赚钱的机会,从美国运出小刀、毡子等廉价物品,到西北海岸换取印第安人的贵重毛皮;然后驶向广州出售皮货,购入茶叶;返航后,茶叶又以高价在美国或欧洲市场上出售。”
美国人甚至误打误撞,发现了南极洲。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感慨,“我们横跨太平洋的扩张过程,是以广州贸易、捕鲸业和西北海岸的毛皮业开始的”。
两年内,美国人就在南极周围的群岛上杀死了32万只海豹,乱捕滥杀,海獭在美国人视野所及的区域中绝迹。到了鸦片战争前,无论是海獭还是海豹,运往广州的数量几乎忽略不计。
同样的厄运也降临在檀香木上,美国的海獭皮商人在途经夏威夷时发现那里盛产中国人喜爱的檀香木。很快,夏威夷的檀香树悉数砍光,几近绝种。美国人上岛砍树仅仅三年,汤加的檀香树遗迹再找也只能去广州了。
有趣的是,如今闻名全球的中国山寨,那时也初出茅庐。来到广州的美国商人,惊讶地发现中国画师水平高超,要价便宜。微薄的酬劳,就可以让他们大量仿作美国名家的绘画。心灵手巧的中国人,批量生产艺术品,简直易如反掌。
美国商人纷纷将本国画家的原作交给中国画师,让他们临摹,再把这些复制品带回美国,高价出售。广州画师精心复制的自由女神像、清教徒登上北美大陆、列克星敦战役、华盛顿羽化登仙等主题尤其受欢迎。
这波艺术品山寨风潮,催生了一批著名的中国画家,如史贝霖、林呱、庭呱等。他们从西方画家那里,刻苦学习西方绘画技巧,通过复制品在美国占领了艺术市场。
山寨画作引发了一场知识产权官司。美国最著名的画家斯图尔特将作品——华盛顿总统肖像画卖给费城商人斯沃德。结果此人聘请广州画家临摹了一百份足可乱真的仿作,让画家大为恼怒。他把船长和中国画家告上美国法庭,请求法院禁止在美国销售这些山寨作品。1802年费城法院宣布美国画家胜诉。可这全然阻挡不住中国价廉物美的复制画作进入美国的家庭中。
对于今天的美国人来说,“中国制造”司空见惯,很多人误以为这是中国改革开放成为“世界工厂”后才出现的现象。其实,美国与中国的贸易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18世纪美国在与中国的贸易中长期处于下风。
抚今追昔,世人惊异地发现,过了200多年,中美贸易赤字的一方依然是美国。
责任编辑:陈录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