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龙
山东省成武县白浮图镇中心卫生院全科,山东成武 274205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即在对象肌肉本身相对应的皮肤表层放入电极,搜集患者自身的肌电信号,并借助相应的途径回馈至患者,患者依据接受的信号以对肌肉本身的活动施以把控[1]。文章调研并摸索了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协同吞咽训练运用到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选出该院接收并治疗的58例脑梗死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并凭借具备区别的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全部患者都与脑梗死相应的临床指数相一致,且都知晓此次试验有关的内容,排除罹患了精神一类病症的患者。这之中,试验组囊括了患者29例,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16例与13例;患者的年龄最大即71岁,最小40岁,平均年龄(55±2.51)岁;患者的病期最长即11个月,最短 2个月,平均病期(6.45±2.36)个月;试验组全部患者都施以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协同吞咽训练。对照组患者29例,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15例与14例;患者的年龄最大即76岁,最小44岁,平均年龄(60±3.71)岁;患者的病期最长12个月,最短3个月,平均病期(7.89±2.53)个月;对照组全部患者都施以吞咽训练。对比两组患者相应的性别、病期及年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施以吞咽训练,包括了感觉刺激、口腔与脸部一类功能训练、导管球囊扩张手术、电刺激与吞咽功能一类训练等。
1.2.2 试验组 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前提之下施以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方式即:辅助患者进行端坐,处在疏松这一状态内,维持呼吸本身的平稳,疏松下颌,让患者处于自然这一状态内吞咽唾液,持续5次,观测并记下患者相应的波形与波峰一类数值,选出平均值当作目标值,过后让患者用劲吞咽唾液,自低目标值起始,逐步升高,最终让患者用劲吞咽并摒住呼吸1~3 s。
①借助功能性经口摄食评测这一量表评测两组患者相应的吞咽功能。功能性经口摄食评测这一量表包括了7类层级,单个层级相应的总分即1~7分,总分愈高指代吞咽功能愈优。
②借助吞咽造影检测以对脑梗死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自身的食管上段开放状况施以评测。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 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患者施以治疗前相应的功能性经口摄食评测总分对比对照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施以治疗后相应的功能性经口摄食评测总分对比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比照两组患者治疗以前与施_以治疗后相应的功能性经口摄食评测总分[(±s),分]
表1 比照两组患者治疗以前与施_以治疗后相应的功能性经口摄食评测总分[(±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对照组1.31±0.92 1.42±0.87 3.97±1.57 2.96±1.41
试验组患者施以治疗后食管上段全部开放总共26例(89.66%)患者,没有全部开放总共3例(10.34%)患者;对照组患者施以治疗后食管上段全部开放总共23例(79.31%)患者,没有全部开放总共6例(20.69%)患者;施以比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在生成脑梗死后,生成神经性吞咽障碍即一类尤为普遍的症状[2]。不过,这一经由脑梗死而引发的吞咽障碍会极大地引发患者生成脱水与吸入性肺炎一类并发症,极大地减弱了患者自身的生存质量,阻碍到患者平时的生活,甚或是会危害到患者自身的生命安全。神经性吞咽障碍大多显现在患者自身咽部肌肉相应运动的延缓,食管上段括约肌不能够全部开放,使得身体中生成了食物残余一类问题,吞咽一类运动及身体内部气道间丧失了均衡等[3]。普遍的治疗包括了口腔与脸部一类功能的训练,电刺激、吞咽一类训练与感觉刺激等。
把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及吞咽训练加以融汇以应用到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自身的恢复内,可以更为全方位地把握患者自身的吞咽运动状况,在施以表面肌电生物反馈一类训练期间借助各式吞咽方法及动作,设立了科学的目标值,依序而行,逐步增多,让患者可以全方位适应训练[4]。此外,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还可以把患者开展吞咽相应的波形图实施记载,更为直观化,也方便开展接下来的调研与治疗[5]。
综上所述,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协同吞咽训练运用到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可以极大地改良患者自身食管上段括约肌相应的开放状况,回归吞咽功能,值得医学领域的全方位推行及应用。
[1]马亮,刘倩,丛笑.等.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MTHFR基因多态性C677T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相关性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6,39(3):205-209.
[2]张艳明,宋则周,傅燕飞.等.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联合ABCD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6,25(8):687-690.
[3]桂心,谢小红,张仁荣.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及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18):3024-3026.
[4]李杰玉,郭权,张静.等.2型糖尿病伴脑梗死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铁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6,24(4):352-355.
[5]刘鹏,何欣威,朱敏.等.含Ⅰ型血小板反应蛋白的解聚素和金属蛋白酶-12基因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关系[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10):85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