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鸿珠
(阳江市城市规划设计院 广东阳江 529500)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并明确提出“加强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在2013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文件提出“城市交通要树立行人优先的理念,改善居民出行环境,保障出行安全,倡导绿色出行”。同年12月,住建部颁布实施《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进一步建立了“行人优先”原则,替代“以人为本”的传统笼统思想,明确肯定了行人在交通系统中的重要位置,对全国各市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拥有指导意义。
20世纪初,美国在“花园城市运动”与《雅典宣章》两种城市设计理论指导下,强调以中心绿化区域的中密度或低密度郊区新城开发建设,把传统的街道作为居民活动空间的功能设计成以中心绿化区域为新的活动区域。在1914年,美国住房市政当局第一次为居住街道提出指导原则。1923年,美国区域规划协会首次在居住区提出道路等级系统,划分汽车和行人通道和尽端路的居住区规划方案,本方案成为日后美国郊区居住规划细分布局理念的典范。50年代初,美国国家运输工程师协会为了降低居住街道交通事故,建议使用T形交叉口等目的是提高汽车行驶效率,并在1965出版了《街道细分的推荐实例》对道路横断面提出了更为详细标准。ITE的道路标准将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地面景观和社区生活品质。
完整街道既为汽车设计,也为步行者和骑自行车者设计,目的是创造安全、绿色、活力的街区道路,强调街道的场所性吸引步行减少机动车出行的低碳生活方式。早在2005年,完整街道联盟成立,致力于完整街道政策的研究和推行。截止2014年,美国已有610个地区部门施行完整街道政策。以2013年《芝加哥完整街道设计导则》为例,首先强调完整街道构成的四大关键主题——类型学、设计价值、模式层级、规程。其中模式层级的“完整街道设计树——人行道,混合交通”灵活指导不同交通用途下的完整街道的横断面,确立行人的交通优先权的道路设计。
图1 行人的交通优先权的道路设计图示
1963年,英国工程师科林·布坎南的《城镇交通》报告书是调查旨在减少城市交通堵塞,治理恶劣的交通环境。此报告的创新之举就是提出评估与重建城市交通系统的方法,评估内容不再以交通吞吐能力为准,而是以环境质量来评估交通,评估措施包括噪音、污染、社交、行人和视觉美学,并指出在其他区域允许行人与机动车在街道上混合交通,对街道重新硬质化设计创造出供行人使用的公共空间。很快布坎南的人机混合概念影响到荷兰和德国并视为“交通稳静化之父”。1965年,荷兰埃门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教授尼克·波尔首次提出(Woonerf)术语,英文翻译为生活化街道一词Woonerf(共享街道)目的是将机动车与日常活动空间相结合,给予人行道路使用者通行优先权的道路设计理念。1976年,荷兰政府肯定了Woonerf在改善居住区道路交通上的良好效果并出台了相关导则和规章。2013年,联合国人居署发布《街道作为公共空间和城市繁荣的驱动力》的报告中大力提倡改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街道环境,重新焕发城市魅力,实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城市首次确立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在城市交通体系中的地位是在2005年国务院国函〔2005〕2号文件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第一次强调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发展策略,提倡步行与自行车交通方式,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创造安全、便捷与舒适的交通环境。2014年,根据《导则》姜洋等人,在论文《打造“微笑街道”(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中提出了微笑街道设计理念,论文提出“微笑街道”五大设计原则:小尺度、维护运营、整合协调、街道活力和愉悦舒适。因此结合地方实情,提出适合本地城市发展的城市导则工作势在必行。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的著作有《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与实践》,从步行车和自行车的交通特征开始,深入分析在城市交通体系中的功能属性,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和策略,并以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进行理论实践工作。熊文,《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中的公众参与》,论文介绍了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重要性,提出公众参与应该成为城市交通规划设计中的重要部分,并认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需要公众积极配合才能更好落实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优秀硕士论文臧清艳,《基于PLPS调研方法的慢行交通规划设计研究》论文通过对慢行交通发展历程的文献研究,明确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既是交通出行方式有属于公共活动的双重属性,通过公共空间调研方法对于实施慢行交通建设具有重要性。提出了以人为本、区域宁静交通、实现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三项慢行交通规划设计原则。高云娥,《城市道路慢行交通系统空间设计》论文通过对慢行交通系统构成要素、慢行核、慢行节点、慢行廊道、慢行岛、慢行区五大空间进行研究,研究重点是慢性节点、慢行廊道及慢行岛的设计,论文认为“慢行交通+公共交通”协调发展是未来城市发展趋势,并对此进入深入研究,以便提升城市交通服务水平。刘宇,《小街廊、密路网区域地面静态交通空间相关问题研究》论文以“新城市主义”理念为依据,批判传统大街廊,提倡“新城市主义”理念下的潇街廊设计,主张以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为导向的交通规划理念,论文从宏观汽车泊位量、动态交通避让、区位设置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在小廊道下不同道路断面的静态景观布置方式,得出小廊道模式下集中停车场和公共交通策略,以及与机动交通的相互影响结果,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以粤西中心城区街道空间设计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美国“完整街道”的和欧洲“共享街道”的设计理论文献进行综述,结合国内最新慢行交通规划(导则)及街道空间设计的近一两年的研究成果,以国家城镇化规划政策为契机,倡导绿色交通,采用公共空间(PLPS)调研方法对粤西中心城区街道空间进行重塑设计,增强街道场所性,激发城市街道活力,提升街道公共空间价值,展现城市魅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街区生活。
[1]戴继峰,赵杰,周乐,杜恒.“网络、空间、环境、衔接”一体化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规划方法解读[J].城市交通,2014,12(4):4.
[2]曹杰勇.新城市主义理论:中国城市设计新视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3:16~17.
[3]金衡山,译.(美)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8:25~66.
[4](美)杜安伊,普拉特-兹伊贝克,思佩克,苏薇,左进,李求识,译.郊区国家:蔓延的兴起与美国梦的衰落[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11:138~215.
[5]王佳文,译(.美)杜安伊,思佩克,莱 顿.精明增长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13,8:108~161.
[6]李伟.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与实践[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9,3:19.
[7]姜 洋,王江燕,何东全,打造“微笑街道”:《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设计体系解读[J].城市交通,2014(4).
[8]张新兰,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协同策略[J].城市交通,2011(5).
[9]熊文,陈小鸿,柳洋.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中的公共参与[J].城市交通,2013(1).
[10]臧清艳.基于PLPS调研方法的慢行交通规划设计研究[D].山东大学,2012.
[11]高云娥.城市道路慢行交通系统空间设计[D].长安大学,2014.
[12]刘宇.小街廊、密路网区域地面静态交通空间相关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