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辉,彭 骏,姜 北
(1.海军军医大学研究生院教学培养处,上海 200433;2.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 201318;3.海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 200433)
在线教学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高校的重视,成为教学改革的潮流和趋势。2015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1],指出当前高校的重点任务是“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将通过本校认定的在线课程纳入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制订在线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办法和学生修读在线课程的学分认定办法。” 2015年始,本校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更好发挥课程教学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在现有教学工作基础上,把在线课程建设纳入医学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工作内容,从而创新教学模式,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很多高校都在开展MOOC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建设,在积累教学经验的同时,也在资源建设、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很多有益的尝试[2]。然而,总体而言,MOOC教学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使用效果不太理想,主要原因与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大量专业性、个性化的问题无法有效解决有关[3]。因此,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SPOC)应运而生。有学者认为SPOC是MOOC的一个分支,即“SPOC=Classroom + MOOC”[4],维基百科也把SPOC解释为“在校学生本地使用的MOOC版本”,说明SPOC是一种融合校园课堂与MOOC在线教学的混合学习模式。SPOC通过设定限制性准入条件,对少数真实在校注册的学生实施在线教学和翻转课堂,在保持MOOC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校园本土化设计,是MOOC在高等教育应用中的升级和优化[5]。
本校作为一所军医院校,严格的信息安全保密要求也是MOOC无法大规模实现的重要原因。较之MOOC,SPOC更能从物理范围上保证军队信息保密安全,是在现有条件基础上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最佳选择。据此,本研究将SPOC理念和军医院校研究生教育相结合,构建、完善研究生SPOC课程体系,帮助师生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培养质量。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全面了解本校研究生SPOC课程建设情况,收集师生反馈,分析运行数据,总结研究生学习行为特点及教学规律,探索军医院校研究生SPOC课程的建设及应用规律,为本校研究生SPOC课程建设规划提供实践支持。
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调研、问卷调查、专家咨询和实践总结等。文献调研:以“SPOC”和“研究生”为主题词,在重庆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Web版7.0)和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进行检索,共检索出1066条结果,经分析匹配,最终有25条检索结果纳入本研究。问卷调查:主要针对需求调查和结果调查,要求被调查者对于各项指标给出重要性评分(重要性采用Likert五级评分,5分为非常重要,1分为非常不重要),数据通过平台收集并通过Excel导出,采取SAS 9.1统计分析,使用描述性统计方法,采取一致性检验和相关分析。专家咨询:邀请研究生教育专家,针对研究设计提出意见和建议,参与课题研究,共同分析研究结果。实践总结:总结教学经验,形成研究报告,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自2016年始,本校共运营30门研究生SPOC课程,总体情况总结如下。
3.1课程种类包括博士公共必修课1门、硕士必修课1门和硕士选修课28门,所有课程的学时学分全部纳入学分认证体系。课程类型包括科研类(3门)、职业类(7门)、人文类(18门)、方法类(2门)4种类型,涉及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学人文、科研写作和实验操作等多个领域。
3.2选课情况选课人数共计1 018人次,平均选课量为33-34人次/门。选课人数按照从高到低排序,排名靠前的主要是和课题研究相关的方法类、科研类课程(表1)。
表1 研究生选课情况
3.3学习方式在无线网络覆盖区域,研究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随地开展在线学习。平台统计显示,62%的在线学习来源于校园区域内,38%来源于校园区域外,说明超过三分之一的研究生在工作之余通过互联网访问学习,这是互联网时代“碎片化”学习模式的有力延伸。从终端访问形式看,学习平台提供传统PC端和手机移动端两种访问形式,使得研究生在终端访问形式上有了更多选择。
3.4讨论学习760名研究生发起或参与SPOC课程讨论,总次数达到1 890次,平均每人讨论次数为2~3次,平均每门课程讨论次数为157.5次。按照讨论次数由高到低排序,位列前三位的课程依次为:Med2015科技写作、卫生法律法规、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30%研究生发起话题或参与讨论超过5次,按照探讨话题次数排序,由高到低位列前五位的讨论主题依次为:科研论文撰写、实验室安全措施、科研操作规范、医患沟通技巧、研究生心理建设。
3.5成绩考核采取过程性评价结合终结性评价的综合方式。部分课程采取线上考核方式,包括视频学习、讨论答疑、在线作业和课程测试;部分课程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下考核包括出勤考核、个人汇报和小组讨论。各部分考核都有一定权重,每个环节都有对应分数。总体评价上,平均分达到70.67分,及格率83%,优秀率35.54%,合格和优秀人数占比适中,符合基本教学规律。
3.6教学评价每门课程设置“课程评价”,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在线收集课程评价(采用Likert五级评分,5分为非常认可,1分为非常不认可)。以“Med2015科技写作”课程为例,选课人数126人,共有124人参与评价(表2)。研究生对于“教学内容”评分最高(4.61),说明对于教学内容比较满意;对于“教学模式”评分最低(4.07),可能和SPOC教学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有关,SPOC教学采取全过程考核,线上线下每项任务都设置时间节点,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视频学习、作业提交、作业互评等任务,对此,部分学生认为该模式“学习压力大,要得高分不容易”。然而,研究生对于该课程的总体评分为4.33,所有项目评分均>4分,说明研究生能够从该课程学习中获益,整体认可该课程教学。
表2 Med2015科技写作课程评价
本研究首次针对军医院校研究生SPOC教学开展实证研究。总体来看,SPOC课程在MOOC的基础上,以其限制性准入、个性化教学、互动性强的优势[6],受到研究生好评。同时,SPOC教学通常与翻转课堂相结合,引导教师创新教学模式,开展教学研究,整体提升本校研究生教学信息化水平。
4.1教学运行总体情况良好研究生因为网络连接、平台运行等原因导致的学习问题,均予以及时解决,问题解决率达到100%,确保SPOC教学顺利进行。电话记录和微信留言显示,三类最常见的问题:用户名或密码忘记、错过在线选课时间、视频及课程资料无法观看,均在24小时内予以解决。无一人因为系统或平台原因导致考核成绩不合格。
4.2教学模式得到肯定SPOC教学一方面借鉴MOOC的特点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性,符合新时代研究生的学习特征,另一方面通过限制性准入、个性化教学以及和教师交流互动,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切实提高研究生的能力水平[7],尤其是通过翻转课堂等线下教学方式,在提升研究生学术表达能力的同时,对于师生交流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4.3教学模式充满挑战SPOC教学客观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反馈学习压力大、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平台操作复杂等。任课教师表示教学视频制作耗时耗力,教学设计和组织更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学生自学过程无法现场监管等。超过50%师生认为SPOC教学是对研究生信息化课程教学的一项挑战。
SPOC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出现时间晚,发展迅速,没有更多经验可以借鉴。本研究根据本校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拟为推动军医院校研究生信息化教学改革谏言。
5.1完善制度建设制定SPOC课程标准和评估机制,明确课程建设、运行、维护和评估方式。其中,提供稳定的教学经费支持,遵循知识创作共享协议,在保护著作权人基本权利的基础上鼓励创新和共享,是整个制度建设中的核心问题[8],急需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给予重视和解决。
5.2优化课程体系根据学校定位和实际需求,系统优化SPOC课程体系。在已有科研类、职业类、人文类、方法类课程的基础上,建议新增军政类、实验类SPOC课程。军政类课程建议引入军事讲座、卫勤演练、实战训练等教学视频,增强学习过程的可视化体验;实验类课程建议拍摄本校实验操作流程,采取多机位拍摄和动态演示的方式,确保研究生从多个角度观察学习实验操作的关键动作和全过程。
5.3加强师资团队建设SPOC属于新生事物,部分授课教师受限于网络技术,无法将最新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而部分平台运营教师由于专业知识不足,不能回答学生提出的专业问题,更不能和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因此,建议以教师团队为单位,在平台运营教师的师资配备上,增加专业教师的指导,形成网络课程教学团队,分别解决专业问题和平台故障问题。
5.4加大课程教学推广对于学生而言,建议增强课程宣传,通过提供学习指导手册、制作课程宣传视频、定期公众号推送等方式,增加研究生对于SPOC课程的认识和了解;对于教师,建议定期组织师资培训,帮助教师不断更新观念、学习技能,运用最新信息化手段完善信息化教学。对于部分优质的SPOC课程,在严格遵守信息安全保密的基础上,除了提供本校研究生教学使用,建议向其他同类院校推广,真正实现优秀教学资源共享[9]。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官网.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EB/OL].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6/201504/ 186490.html,2017-11-26.
[2] 欧群.MOOC环境下混合式信息素养教学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7):85-89.
[3] 曾明星,李桂平,周清平.从MOOC到SPOC:一种深度学习模式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15-18.
[4] 王晓松.在线教育的新时代:SPOC[J].教育现代化,2017,18(30):148-150.
[5] 张颖星,费先宏.从MOOC 到SPOC: 实践任职培训与军事类研究生教育融合式培养的新途径[J].科技与教育,2015,29(2):47-49.
[6] 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 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35(1):85-93.
[7] 樊帅,程丹丹. 高校研究生SPOC教学模式探究:基于SICAS模型视角[J]. 高等教育评论, 2016(1):150-158.
[8] 周宓.军校研究生SPOC教学模式初探[J]. 基层政治工作研究, 2017(7):60-61.
[9] 张颖星,费先宏.从MOOC到SPOC:实践任职培训与军事类研究生教育融合式培养的新途径[J].继续教育,2015(2):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