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沙莎
本期主角:弗兰斯·兰廷
神奇咒语:我渴望深入了解动物,感受它们的情感,展现它们的命运。
趴在地上,与拍摄对象四目相对进行拍摄,是现在大多数自然摄影师的习惯。
弗兰斯·兰廷是首创这种“亲密视角”的摄影师,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就在作品中频繁采用这种视角。新奇的角度、对背景的精挑细选以及富有创意的选景,让他创造出一系列经典作品。
弗兰斯·兰廷成长于荷兰。他小时候喜欢翻看书刊上的图片。相对于画出来的插图,他更喜欢照片所呈现的真实感。
21岁的时候,弗兰斯·兰廷到美国西海岸旅行。美国西部那绝美的景色和荒野令他大开眼界。当时,他带着妈妈借给他的“快照相机”拍摄了很多照片。回到荷兰后,他对自己拍出的照片大失所望。冷冰冰的照片没有呈现出他拍摄时的情感。弗兰斯·兰廷决定自学摄影。
他是一个自学成才的研究型博物学家,从未在摄影、艺术和生物学领域受过正规训练。他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他的阅读面很广,读了很多关于欧洲艺术家的著作和科学方面的著作。
弗兰斯·兰廷说:“(美国西海岸)不仅有壮丽的景象,还有生生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吸引着他。他重新来到了美国西海岸。在这里,他做出了一生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当一名职业摄影师。
他拍出的照片与众不同。“我对摄影的了解不够,不懂摄影法则,所以我能创造自己的风格。”弗兰斯·兰廷说。
弗兰斯·兰廷在每个大洲的野外都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他曾历时一年周游世界,用照片呈现全球物种的多样性。
别人问他,怎样才能拍摄出一张好照片?
“对拍摄对象进行海量研究,对考察进行规划,与当地居民建立关系——了解其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弗兰斯·兰廷说。做好这些,然后经过不懈寻找,等待合适的时机,抓住机会按下快门,咔嚓——
“我入行时,野外摄影师只使用长焦镜头,但数十年来,我试着用广角镜头展现整个环境,而非只拍摄动物本身。”
“我想在这张照片中,把卧在鸟巢上眺望大海的黑眉信天翁,与在天空飞翔的另一只信天翁联系在一起。拍摄这种亲密肖像的关键在于,找到一只位置理想又镇定到足以容许我待在身旁的信天翁。我必须靠得很近。”
“这张照片于1985年拍摄于马达加斯加中部。”
“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原因,造就了这张简单的照片。它展示了马达加斯加中部失去植被后被雨水冲刷的高地,大量泥沙让河水变成了红色。这张照片没有多少艺术性,但环保摄影的目的已体现在其中——水土流失问题得到了直观的呈现。它显示了马达加斯加的状况有多么危急,从而促成了第一批外国援助。”
“这张照片拍摄于博茨瓦纳乔贝国家公园的奥卡万戈三角洲。”
“我在这片水塘附近工作了几周。我每天清晨和下午都会过来,让自己成为这里固定的一部分。我有时也会在夜间工作。在这个特别的晚上,一群大象来此饮水。有一会儿,它们横列在水塘前。当时恰逢满月初升,落日的粉色余晖映照在大地和象群上,形成一幅古老非洲的原始画面。为了拍全大象的倒影,我必须踏入深水之中。这很难办,万一有大象跟在我后面,会让我进退不得。好在我跟当地与大象打过交道的向导学了不少肢体语言,这些大象都很放松。”
“对我来说,这张照片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地球上最后的巨型哺乳动物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主持人语:
我喜欢看照片,渴望了解照片背后所蕴藏的故事和背景。
弗兰斯·兰廷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而复杂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