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政府的积极推进息息相关。多年来中国对外公布的各类中长期发展规划,就是不同时期中国产业发展政策的载体。
在这众多规划中,激起世道人心最强烈反响的,居然是专业性颇强的《中国制造2025》十年行动纲领。这是以解决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难题为目标的国家战略,虽然在行业整合方面与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战略有着类似的功能,但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为重点,旨在推进信息技术与产业技术的深度融合,突破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建立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可持续投入体系。
这样一个补短扬长的自强规划,在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特别环境下,竟被世界头号强国的某些头面人物视作“直接威胁”。借口贸易逆差和知识产权,美国政府不惜在互惠领域发起频频攻击,连续启动“301调查”、签署“加增中国商品进口关税”的对外贸易备忘录、激活“中兴拒绝令”,以“自伤”的方式伤害对方,折射出美国面对中国经济崛起的焦虑和在全球生产力竞争中自信不足的无奈。
事实上,美国从未放松对中国科技进步的警惕,《瓦森纳协定》一直禁止高科技产品向中国出口,而这正是美中贸易逆差的最重要原因。然而,即便面对各种方式的打压,中国依靠自身的不懈努力,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的速度仍然令世人震惊。发达国家的民粹焦虑恰恰反证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深远意义。
中国制造在过去40年的长足进步,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根本国策。特别在加入WTO后,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逐步融合,抓住全球产业链分工的有利时机,利用中国巨大的本土市场潜能和人口红利,成就了史诗般的产业发展奇迹。在这一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科技水平稳步提升,以移动通信为例,中国从1G空白起步,实现了2G跟随、3G突破,4G时代成为主流,有望领跑5G!即使在最容易被对手扼住咽喉的芯片产业,尽管本土企业产业化市场份额差距甚远,但研发能力也越来越接近第一梯队。中国已具备建设制造强国的基础,需要的是万众一心,持之以恒,繼续努力,不断积累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在全世界的高科技阵营里与先进国家紧密耦合、充分合作,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上不断向上攀升。
与世界列强同场竞技的中国制造,一方面将接受全球消费者更加挑剔眼光的检验,另一方面将经历全球产业链环境恶化的严峻考验。中国自应沉着应对,高举全球化旗帜,无论多难,都要坚持在全球产业链和全球科技圈中发挥重要作用,与其他经济体共同进步。
还是郑板桥《竹石》说得好: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