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本报记者 苏静 ●陶短房 陈洋
中美上周末叫停贸易战,周一全球多国股市出现上涨,显示出对中美贸易休战的积极反应。但在欧洲,政府官员和媒体却表达出了“担忧”。法国财政部长勒梅尔20日对媒体表示,欧盟可能成为中美贸易协议的牺牲品,“倘若欧洲不在此时表现得坚定,美国和中国可能会认为欧洲软弱可欺,并让欧洲为他们之间的妥协付出代价”。德国媒体21日提出:中国承诺购买更多的“美国制造”,可能损害“德国制造”在中国的市场。
据法国欧洲一台报道,中美间达成的初步妥协暂时避免了贸易战,但法国贸易部长勒梅尔20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中美间的联合声明表明,这两个国家可能会背着欧洲达成一致”。勒梅尔抱怨美国总是试图把欧洲推在与中国贸易纠纷的第一线,让欧洲国家“为中国不正当的贸易政策和行为替美国付出代价”,这“荒谬、不可理解”。
勒梅尔在采访中还称,“横在欧洲各国面前的问题是,你究竟想作为一个独立经济体存在,还是打算成为某国的附庸”。他称,只有法国和德国团结一致才有能力应对当前严峻局势,但在如何应对美国方面,德法间存在分歧,法国正“一厘米一厘米地”推动法德合作。
“中美达成共识,对欧盟意味着什么?”德新社21日问道。报道称,中美20日发表的联合声明没有提及数字、期限或细节,所以这仍然是一个“海绵状的妥协”。这是否意味着美国也会放宽对欧盟的制裁?不是。美国与中国至少达成了框架协议,但美国与欧盟的冲突继续处于阴霾中,“欧洲人不想被勒索”。
“中国正在走向特朗普,并可能伤害德国”,德国《南德意志报》21日以此为题发文称,中国对美国的新举措包括降低贸易赤字、购买更多的美国商品,这可能会损害向中国出口的德国制造商。“显然,最受益的就是美国波音公司。中国人将从波音购买飞机,而不是欧洲的空客。”报道还称,中国将取消对美国农产品的关税,欧洲、南美等地区都不会高兴。德国的机械工程、化学工业、能源技术或医疗设备可能也被“美国制造”代替,尤其是西门子公司。
“德国失去了一张牌”,德国新闻电视台21日表示,德国总理默克尔将于24日访问中国。此次访问的重点就是贸易,尤其是怎样应对美国发起的贸易争端。在微妙时机访华,默克尔显然希望中国能站在欧盟一边,共同对抗美国的保护主义。但就在此时,中国和美国宣布已经达成共识。“从欧盟角度来说,这并不是好消息。欧洲撬动美国的杠杆少了中国的分量,胜算向美国一边倾斜。”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洲所所长崔洪健21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欧洲有些人还是没有真正面对形势变化,沉醉于过去“美欧一体一致对外”的迷思。这些人希望“祸水东引”,希望美国装作看不见美欧之间的贸易问题,而全力对中国施压。实际上,中美的贸易争端在这一轮看来更多是双边性质,很多问题是中美之间才有的。而美欧之间除了钢铝税,美国还有别的要价,欧洲满足不了。
在日本,东京股市21日出现上涨,但也有官员表示出担忧。日本原财务官、国际金融信息中心的顾问加藤隆俊21日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虽然美中在贸易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但是对日美贸易不能乐观,特朗普政权很有可能在对欧洲进行激烈要价前,先对日本进行施压。”
“中美贸易休战是否会出现反复”?这样的质疑声这两天在美国媒体上时有出现,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1日发文称,“最艰难的部分才刚刚开始”。还有一些美国官员表示,中美经贸磋商达成的协议只是“暂时停战”。美方现在的模式是先加剧紧张,然后达成一个暂时协定,短暂地恢复平静,然后又再次加剧紧张。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21日就此表示,从短期来说,如果中美两国政府能够达成一个很好的协议和双方都接受的成果,两国政府当然都应当遵守这样的协议,我们当然不希望出现反复。他表示,从过去40年看,双方之所以都能很好地管控分歧,推动中美经贸关系不断取得更大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样的经贸关系发展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共同利益,同时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市场规律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