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际化互动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2018-05-22 01:34高明玉王丽娟黄鸣生
数码设计 2018年1期
关键词:留学生模块用户

高明玉*,王丽娟,黄鸣生



高校国际化互动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高明玉*,王丽娟,黄鸣生

(江苏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江苏镇江,212003)

高校国际化互动平台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页技术,面向中国学生与来华留学生,通过双语展示、交流互动、资源共享有效地协助高校对来华留学生进行全方面、高质量培养,促进中外学生相亲相融,开拓双方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加强中国文化传播与世界文化交汇,推动“一带一路”[1]战略的实施与深入,促进伟大“中国梦”[2]、“世界梦”[3]的实现。

网页技术;互动平台;留学生教育;一带一路

引言

在全球化的大潮下,经济、信息、文化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进一步的流动和交汇,随着“一带一路”等政策的实施,中国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4],来华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地域分布也越来越广。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来华留学生占总体留学生的数量比稳步上升,是来华留学生源增长的发力点[5]。如今,高校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话语,并逐步发展成为整合教育目的、功能以及传递多元文化和全球理念的重要进程。留学生教育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中国融入世界、加深各国人民友谊、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中外差异性对于留学生的培养模式提出了较高要求,如何全方位、高质量地培养留学生是国际化教育研究的重中之重。

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其设计理念更加新颖,应用领域更加广泛。通过计算机技术建立起一个国际化的交流互助平台能有效实现教育资源全面共享,达成对留学生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教育体系;帮助留学生尽早适应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促使双方学生扩大交际圈、拓展国际视野,成为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加强世界文化交汇,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的完美交汇[6]具有现实意义。

尽管国内有些高校尝试搭建类似的交流互助平台,但是能投入实际运行的寥寥可数,构建一个亲切友好、成熟有效的国际化教育互动平台已是势在必行。

1 整体设计

1.1 平台架构

平台采用B/S(Brower/Server)结构搭建,如图1所示。这种浏览器/服务器模式能简化系统开发,降低维护开销,便于系统扩展,易于使用,增强交互性,能满足留学生教育过程中不同角色人员的网络访问与服务请求,帮助教师轻松发布文件、线上答疑,引导学生下载资料、完成任务,巩固线下课程。

图1 B/S结构

1.2 前端划分

网站前端分为四大版面:

(1)中国欢迎您。

作为平台第一个展示在访问者面前的版面,“中国欢迎您”通过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方式表现对来华学生们最热烈真挚的欢迎,该版面分为三个方面:“游在中国”、“吃在中国”、“住在中国”,以图片与文字的形式多方面展示中国旅游文化、饮食文化、民居文化。

(2)学在中国。

这一部分帮助留学生适应在中国的学习与生活,分为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又细分若干主题。在“汉语学堂”中通过“日常口语”、“成语俗语”、“HSK(汉语水平考试)”、“大学生辩论赛”帮助留学生快速学习汉语;在“留学服务”中通过“学术指导”、“学生手册”、“奖学金”帮助留学生全面了解在中国求学的流程;在“校园生活”中通过“校园介绍”、“新生服务”、“校园风光”帮助留学生熟悉所在大学。这一部分既展示汉语的魅力,又切实帮助留学生解决求学问题。

(3)相亲相爱一家人(问答专区)。

作为平台的核心功能区,“相亲相爱一家人”为用户提供多方面帮助,呈现热门提问与回复,开设留言功能,无论是中国学生还是留学生均可就感兴趣内容发帖,提问或回答问题,甚至留下联系方式交友,达到双向沟通。在这个模块中,学生之间自由交流,互相学习,拓展视野,通过增进友谊、文化交融实现中外学生一家亲。

(4)活动天地。

这里会及时呈现学校开设的活动和学生组织的活动,感兴趣的用户可以查看详细信息并报名参加活动。

前端界面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高校国际化互动平台前端结构图

1.3 后台耦合

平台后台分为站内信息检索模块、论坛模块、用户模块、系统模块。各模块分工明确,各自具有特点。

图3 后台模块化设计

如图3所示,后台采用模块化集成设计,便于系统功能修改与扩充。前端展示的页面中“中国欢迎您”、“学在中国”多为静态页面,“问答专区”与“活动天地”多为动态页面。系统模块主要是系统的管理,包括安全管理和系统属性管理,包含管理员的设置和对不同用户的权限进行分配,如教师可以直接上传文件资料给学生下载,游客不允许下载文件等。用户模块记录用户注册、登陆信息,由系统模块管理用户账户等级和推送通知。平台的“问答专区”设置了最热门的问答,并保存所有的问答信息,当用户想要就某方面提问的时候可以先检索站内信息,为了保证尽可能出现相关的问答,由系统的管理界面配置所有可能的搜索词条的同义词,支持模糊搜索,以提高搜索结果的精准性,节省用户时间。站内信息检索的结果源于论坛问答,信息检索对论坛模块发出搜索命令,论坛模块将可能的数据反馈给检索界面。

2 平台实现

2.1 MVC框架模式

平台采用MVC(模型-视图-控制器)框架模式,实现方式为:控制器接收用户输入的需求并传递给业务模型,业务模型进行分析判断,根据需求对数据库进行存取,由业务逻辑选择不同的视图,用户界面将结果呈现给用户,用户获得反馈并可以进行下一次指令和数据输入。这样整个流程形成了一个闭环,如图4所示。另外,控制器也可以直接控制用户界面的表单。

MVC框架具有松散耦合、高内聚的优点,通过MVC框架将平台系统分模型层、控制层、视图层,提高了代码的重用性,模块化结构易于修改和扩展,增强系统可维护性,简化开发,便于管理。

图4 MVC框架模式

2.2 前、后台实现

2.2.1 前台建立

为了使该互动平台不仅能在电脑端展现清晰优美的界面,也能在移动端进行自适应调整从而呈现出赏心悦目的效果,实现跨平台、有美感、方便用户的理念,平台前端使用的核心技术为HTML5、CSS3、JavaScript[6],所用工具为Bootstrap、jQuery和jQuery的部分插件。

为了满足用户需要,平台具有以下基本功能:

(1)切换语言功能。

对于使用不同语言的访问者,平台支持两种语言两个版本。网站开发前期开发者进行了中外两种风格的界面设计,访问者初次访问的时候会询问语言选择,在访问期间也可以根据需要点击切换语言呈现不同的界面,为中外学生提供了了解异国习惯、样式的机会。两个版本共用一个数据库,可谓“同株并蒂”,“花开两朵”。

(2)注册与登录功能。

对于未注册的游客,平台将限制其操作,游客只能对网站进行浏览,不得留言、点赞、报名参赛等。已经注册的用户可以修改个人信息,在互动问答区提问、回复、上传文件,在活动区参与活动等。

(3)留言与发帖功能。

用户可以针对他人的提问进行回复,同时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发出来以求回答。在留言和发帖中均支持图片、文件等上传,学生和教师均可上传资料,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4)分页功能。

当问答区中某一主题的回复数量过多时,页面底部会呈现页数,最近的回复出现在最前面的页数中。浏览者可点击页数查看某页回复内容。

2.2.2 后台搭建

为了保证平台的实用性、有效性、稳定性,平台后台核心技术采用JavaEE[7],所用工具为SSM、MySQL、JSON。具体实现为:

(1)数据库采用Java EE技术结合Struts+Spring+Mybaits框架将数据存放在开源免费的MySQL数据库中,并且划分为业务数据管理和用户管理两个部分。

(2)利用Java的MVC框架模式的实现框架SSM(spring、Spring MVC和Mybatis)接收数据和处理数据,用Java程序将数据写入数据库。平台中的用户注册与登陆、回复与发帖等均以这种方式实现。例如创建新帖代码:

2.3 前后端数据交互

前后台数据交互用主要用JSON格式,控制代码冗余,使信息传递更方便更高效[8]。交互部分为动态页面,展示部分为静态页面。

图5为弹出窗口的示例,图6为注册界面。

图5 未登陆点击发帖或回复弹出窗口

3 后期拓展

3.1 平台测试

平台完成后加以测试和试用,初始版本操作简便,具有较高的响应速度和传输效率,系统基本稳定。教师通过平台发布、共享资料,并指导学生完成线上学习,强化线下学习;留学生通过站内搜索或者发帖询问解决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难题,中国学生与留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彼此文化渗透,相亲和睦。至此,平台已经初步完成。

3.2 后期拓展

初期平台在江苏科技大学校内开放,由本校教师和学生注册使用,并广泛地收集用户体验、反馈,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后加以改善;后期拓展到其他高校,根据不同高校的情况调整平台内容,达到最大化的用户群体;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之后,平台将与国外的学校建立联系,帮助学校之间加强交流,分享资源,培养人才,从而促进中国文化传播与多国文化的交汇,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政策,推动“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实现。

具体添加扩展细节如下:

拓展至其他高校时,在注册和登录页面会让用户选择所在学校。如果输入学号与学校规范不一致,会提示错误。

每增加一个高校,“中国欢迎您”中对应的“游在中国”、“吃在中国”中会增加该校所在城市景点名胜和美食介绍,访问者可以在这一部分选择城市查看不同的地方特色。

在“学在中国”中,由于不同的高校对留学生的政策不同,学生规范有所区别,因此除了“汉语学堂”作为公用的部分,每个高校会有属于自己的页面介绍“留学服务”和“校园生活”。

在“问答专区”,开发者将会设置两类讨论区,所有的用户可以使用公共的讨论区进行互动,达到跨高校跨城市的交流,更广泛地交友和传播区域文化;同一个学校的用户有专门的互动区来进行更具有针对性的问答和交友。

“活动天地”中不同的高校占据不同的版面发布活动,对应学校的用户可以查看本校活动,也可查看别的学校的活动。

4 结束语

高校国际化互动平台为高校师生提供交流互助的平台,协助高校和教师多层次、全方面地培养留学生,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一带一路”的深入实施,为“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实现添砖加瓦。

[1] 纪洪江, 徐绍华, 王颖.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述评[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 10-17.

[2] 史为磊. 当前“中国梦”的研究综述[J]. 社会主义研究, 2013, (4): 12-22.

[3] 郭树勇. 中国梦、世界梦与新国际主义——关于中国梦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J]. 国际观察, 2014, (3): 1-16.

[4] 乌东峰. 人民日报专题深思: “一带一路”的三个共同体建设[N]. 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5, (7).

[5] 邓淑华. 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发布[N].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2016, (7).

[6] 张云苑. JavaScript在动态网页设计中的应用[J]. 科技信息, 2007, (5): 23-24.

[7] 陆洲. Java EE核心模式研究[J].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14, (1): 81-84.

[8] 高静, 段会川. JSON数据传输效率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1, (7): 2267-2270.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Interactive Platform

GAO Mingyu*, WANG Lijuan, HUANG Mingsheng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angsu Zhenjiang 212003, China)

The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interactive platform, adopting advanced computer Web technology, is student-oriented. Through bilingual display, communication and resource sharing, it is aimed to effectively assis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foreign students, promote fraternity and deeper interaction, closer interre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students, help develop students’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and strengthen the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 and culture interchange all over the world, thus propelling the deepening of “The Belt and Road” policy and the realization of great “Chinese dream” and “world dream”.

Web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interactive platform; education for foreign students;The Belt and Road

10.19551/j.cnki.issn1672-9129.2018.01.082

TP311.52

A

1672-9129(2018)01-0194-03

高明玉, 王丽娟, 黄鸣生. 高校国际化互动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 数码设计, 2018, 7(1): 194-196.

GAO Mingyu, WANG Lijuan, HUANG Mingsheng.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Interactive Platform[J]. Peak Data Science, 2018, 7(1): 194-196.

2017-11-15;

2017-12-28。

本论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江苏地方高校留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2016/01/88)成果。

高明玉(1995-),女,安徽亳州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王丽娟(1981-),女,江苏江都人,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黄鸣生(1997-),男,江苏泰州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E-mail:E-mail:1374592649@qq.com

猜你喜欢
留学生模块用户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留学生凌虐同学案”给谁提了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