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的200周年。这个理论是国际自由贸易最重要的基础。彼时,英国正在经历工业革命,纺织行业的生产率大幅提高,要为多生产的产品寻找市场,新兴的企业家自然乐意支持自由贸易。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关于自由贸易的理论,取代了反对自由贸易的重商主义,成为西方国家的主流思想。
当时还有一个基本观点,即自由贸易对英国是最有利的。由此,汉密尔顿和李斯特提出并发展了幼稚工业保护理论。正如李斯特所说:“自由贸易是已经发展起来的国家欺负还在发展中的国家的一个借口,自由贸易对已经占有优势的國家最有利。”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成为相对落后国家保护本国工业的手段。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200年后的今天,美国、英国这些发达国家反倒成了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的阵地,而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则高举开放的大旗。
是自由贸易理论错了吗?
比较优势理论是一个静态分析。美国生产汽车的技术优势比生产自行车的技术优势更大,按照比较优势理论,美国应专注于生产汽车。在过去40年里,全球分工合作基本上也是按照这个大方向进行的。但是,难道中国永远都只能生产自行车吗?如果中国技术进步后也应该按比较优势生产汽车呢?在比较优势出现动态调整的过程中会带来怎样的变化,比较优势理论并未对此给出答案。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对一些制造业工人的需求下降,由于这些工人技术升级的潜力有限,他们的工资随之下降,甚至失去工作。在比较优势理论中,劳动力和资本这两个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自由流动的,如果工人失业,他们可以流动到发展相应产业的国家。而实际上劳动力是有国界的,特别是那些低技能劳动力很难跨越文化、语言等障碍,实现自由流动。因此美国低技能工人一旦失业,很难马上找到新的工作。当然这里面也有技术原因,但如果没有技术进步,比较优势调整的时候也会对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和就业产生负面影响。
全球化和技术进步造成的结构性失业和收入分配不公,需要各国国内通过结构性改革和政策加以解决。这是自由贸易的代价,但现在的问题是,美国不愿承担自由贸易的代价。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美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贸易格局还会成为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吗?恐怕很难给出乐观的回答。
中国需要做好应对准备。但这并不是说要打贸易战或者刺激国内经济,相反,中国应该继续履行WTO承诺,降关税,推动国内改革,特别是让不同所有制企业平等参与到国际竞争中。
敬请关注本期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