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工匠现代转型研究
——基于乡村景观风貌保护与发展

2018-05-21 07:43西南林业大学设计学院云南昆明650224
关键词:风貌工匠设计师

(西南林业大学 设计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我国农村数量众多,占地面积广阔,由于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民族文化等的不同,形成了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乡村景观风貌。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新农村建设等工程的实施和推进,我国乡村建设和发展受到了极大关注和重视,并得到了一定程度发展。一方面,建筑界对乡村建设的关注和实践一直在持续,建筑师们纷纷参与到乡村建筑的设计与建设中。清华大学单德启教授是乡村改造的先驱,他主持的“人与居住环境——中国民居”项目的主要成果“苗寨改建”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以专业理论为指导,参与乡村实践,为我国乡村建筑的保护、更新和发展开创了一条探索之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刘加平教授在陕西窑洞住宅改造和云南永仁彝族民居改造的乡村实践中,将传统建筑的生态经验运用其中,用适宜性技术解决和改善了贫困地区村民的居住问题[1]。另一方面,规划界也做了很多的尝试。近年来,重庆、深圳、成都等地对乡村规划制度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探索。成都在2010年首创了乡村规划师制度,吸引了大批有志之士投身于乡村规划师事业,解决了农村规划建设人才匮乏、标准缺失、管理薄弱等突出问题,并逐步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乡村规划师制度架构和运行机制[2]。

建筑界和规划界的尝试和探索值得肯定,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事实上,大部分的建筑师和规划师都生活在城市,而且接受的都是来自西方的建筑、规划学教育,在进行中国乡村规划和建筑设计时,难免会受到城市、西方等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使得很多乡村建筑、规划设计照搬城市模式,脱离实际,乡村建设呈现出单一化趋势,景观风貌“千村一面”,其独特性、多样性、生态性等优点正在逐渐消失。即便是个别建筑师、规划师的乡村实践很成功,但也只是个例、特例,还是没有解决我国乡村建设的普遍性问题。

乡村独特的建筑形式和景观风貌是在千百年的演变和发展中根据村民自己的需求和审美,并通过村民以及传统建筑工匠的智慧和努力形成的。传统建筑工匠在乡村景观建设中扮演着建筑师和规划师的角色,也只有他们转型成为新一代的乡村设计师,才能实现乡村自有的体系与建筑学、规划学知识和现代技术之间的有机嫁接。因此,本文在对贵州黔东南、四川阿坝、云南红河、湖南怀化、湖北随州等地区的乡村景观风貌以及当地传统建筑工匠展开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乡村建设现存问题的分析,提出传统建筑工匠转型为乡村设计师是实现乡村景观风貌保护与发展的有效途径,并对转型策略进行研究,希望对我国的乡村建设提供一定的引导和借鉴。

一、传统建筑工匠现代转型的源起

工匠也称匠人、匠师,是指具有专业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3]25-28。而传统建筑工匠则是指从事跟建筑领域相关劳动的传统技术工人,包括木匠、石匠、泥水匠、雕刻匠等。

1.传统建筑工匠溯源

我国民间传统建筑工匠是伴随着人类的居住和改善生存环境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起先只是平民百姓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在周围邻里的帮助之下自己盖房,在这个过程中,天赋异禀、技术突出的盖房人脱颖而出,慢慢成为专门的建筑工匠。春秋战国时期的鲁班是民间建筑工匠的杰出代表,素有“工巧之人”“建筑工匠之祖”之称,鲁班发明、鲁班文化、鲁班精神促进了传统建筑工匠队伍的不断壮大,推动了传统建筑工匠技艺的不断发展。

由于手工业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从事工匠可以维持生计,建筑工匠因此得以延续和发展。世世代代的工匠,技术代代相传,不断地革新,推动着建筑的进步,在创造中国璀璨的建筑文化的同时也营造出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风貌[4]。

2.传统建筑工匠现状调查与分析

传统建筑工匠作为乡村地区历史久远的建筑手工艺者,自古以来对乡村景观风貌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是乡村人居环境的建造者和创造者,其营建技艺蕴涵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和丰富的生态智慧。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环境的变化,传统建筑工匠行业面临着老派工匠正在老去,传统技艺正在消失等诸多问题,其生存现状不容乐观。

课题小组从2015年开始,先后对传统建筑工匠较多的贵州黔东南、四川阿坝、云南红河等地的村落以及湖南怀化、湖北随州等地的村落进行了田野调查。在调查的42名传统建筑工匠中有石匠8人、木匠22人、泥水匠12人。42名传统建筑工匠中年龄在40岁以上的30人, 40岁以下的12人;目前还在从事本职业的只有22人,仍在收徒弟或打算收徒弟的仅8人。

调查情况显示:其一,由于木材和石材的稀缺以及较复杂的加工工艺,其建造的房子造价相对较高,因此,木匠和石匠的从业人数大幅度下降。为了生存,他们其中一部分已经改行从事室内装修的工作,还有一部分改行销售起了现代家具以及装饰材料。而泥水匠的生存现状相对较好,有的摇身一变成为了包工头,因为如今造价低、工艺简单的钢筋混凝土房子是主流。其二,在较传统的村落中,绝大部分50岁以上的男性村民或多或少懂得一些基本的建造技艺,他们在技艺精湛的工匠指导和帮助下自己盖房或帮周围邻居盖房,而50岁以下的村民会盖房的很少。

总之,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无论是木匠、石匠还是泥水匠他们虽然有着传统建筑技艺,但大部分都已经不再从事传统建筑行业。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传统建筑工匠向乡村设计师转型势在必行。

3.传统建筑工匠转型乡村设计师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乡村设计师是传统建筑工匠科学转型后的新角色。转型的过程是经验型技术向科学理论型技术转型的同时,技术主体也开始由经验型向经验与理论结合的素质型劳动者转变[3]36。将生长于农村的传统建筑工匠转型为新一代的乡村设计师不仅可以实现乡村景观风貌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创新性合理开发。对于现代社会而言,这种科学、合理的转型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1)乡村景观风貌的主导者。传统建筑工匠一直以来作为乡村人居环境的营建者,他们和村民共同把握着乡村建筑样式,主导着整个乡村的景观风貌。课题小组先后对不同地区村庄中不同年龄层的村民和工匠进行了调研。参与本次调研的村民共计89人,其中40岁以上的55人,40岁以下的34人。从如果自家盖房对于外观样式的要求、室内功能需求以及造价要求三个方面对村民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表1)。

表1 村民自建房要求调查数据

根据表1及调研资料综合分析得出:其一,76%的村民对于自家房子的外观样式没有具体的要求和特别的想法,按照工匠的设计样式盖或是按照别人家房子的样式盖就可以了。40岁以上的村民大部分更喜欢传统建筑样式,40岁以下的村民喜欢现代建筑样式的居多。其二,89%的村民对室内功能有明确要求,如采光、通风、保温、隔热、功能分区等,特别是对卫生间和厨房的要求较多。其三,97%的村民关心房子的造价问题,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造价越低越好。

另外,参与本次调研的传统建筑工匠共计42人,包含木匠、石匠、泥水匠三种类型。主要对村民房子的外观样式的设计和把控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37名工匠反馈房子的外观样式基本上由他们设计和把控。具体可总结为以下三种情况:第一,在非传统村落中,一般都是传统建筑工匠在网上选几张房子外观样式的照片或是他们之前已经盖好的房子照片给村民看,让村民挑选,村民也可能在挑选好的建筑样式基础上对外观提出较小的调整意见。第二,在较偏远的、未开发的传统村落中,一般都是传统建筑工匠约定俗成地按照村落中历经了几百年发展传承下来的传统建筑样式盖房,其建造技艺、建房习俗等都沿用传统。第三,在经济发展较好、交通较便利的传统村落中,传统建筑工匠在政府要求的范围内按照村落中传统建筑的样式盖房。为了控制乡村景观风貌,政府对一些传统村落中的新建建筑外观有一定的指导性技术标准要求。比如贵州黔东南地区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苗寨民居,政府要求建筑高度不能超过11米,并且要盖木房子,只有房子的第一层可以砌砖墙,但外表必须要用木材包裹或装饰。

综合以上调查情况,显而易见,传统建筑工匠是我国乡村景观风貌的控制者和主导者。做好传统建筑工匠的现代转型意味着乡村景观风貌的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

(2)村庄自治、村民参与的最好体现。在我国的乡村建设中村民参与越来越得到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强调:“村庄规划应当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愿。”因为乡村景观风貌不仅仅只是表象,它们还充满了生活的逻辑性和科学性,蕴涵着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而这些蕴含在其中的科学知识和生态智慧只有当地村民才能真正感受和领悟。因此对于乡村建设而言,要保证其可操作性和科学性,村庄自治和全方位的村民参与非常重要。

传统建筑工匠转型为乡村设计师,参与主导乡村建设是村民参与的最好体现,也更有利于实现科学合理的村庄自治。因为他们在具备丰富的实践营建经验的同时本身就是当地村民,他们全方位了解乡村的自然发展规律、乡村建设需求以及村民意愿。

(3)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一方面,传统建筑工匠转型为乡村设计师是传统建造技艺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为了适应现代乡村社会的发展和满足村民的需求。传统建筑工匠转型为乡村设计师后可以在保护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继承且发扬其精华,在不断吸取现代技术的同时发展创新传统技艺,从而使传统建造技艺得以延续,代代相传,不断完善。另一方面,传统建筑工匠转型为乡村设计师是乡村景观风貌保护与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现在看到的多种多样、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风貌都是在原来景观风貌的基础上通过村民自发式更新以及传统建筑工匠营建发展而来的。因此,乡村的发展应该遵循原本自生、自治、自律的自然发展规律,传统建筑工匠转型为乡村设计师就是延续自古以来的传统建筑工匠的营建模式,这是保护和发展乡村景观风貌的最有效的途径,也是乡村建设得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传统建筑工匠转型为乡村设计师的策略

1996年新中国第一部关于建筑工匠的管理法规《村镇建筑工匠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办法》出台,之后也陆续出台了一些相关的地方性法规。从2010年开始,浙江省桐庐县、富阳市、建德市对当地农村建筑工匠的从业资格、教育培训、施工管理等进行了规范并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体系。此外,四川、湖南等地也建立了乡村建筑工匠队伍管理制度。这些关于建筑工匠的法规、制度对维护乡村建筑市场秩序,保障建筑工程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文借鉴建筑工匠管理成功经验,并根据乡村建设和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四点科学转型策略。

1.多元参与,各司其职

乡村建设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规划师、建筑师和村民、传统建筑工匠多方面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在我国大力推崇村庄自治、村民参与的形式下,村民和传统建筑工匠应该是乡村建设的主体;政府应该是乡村建设中的政策、资金的支持者,乡村景观风貌的宏观把控者;而规划师、建筑师则应该是乡村建设相关政策的建议人,规划、建筑思想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引导者,乡村景观和建筑的传统经验的梳理者(图1)。

图1 乡村景观风貌可持续发展多元参与分析

2.导则引领,完善导控机制

乡村景观风貌的发展既需要具有一定纲领性和指导性技术标准的导则作为宏观引领,又需要有一定的开放弹性要素让村民全方位参与并给予乡村设计师足够的发挥空间。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编制了乡村建设技术导则,但实际使用成效、执行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导则本身适用性较低,编制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无法满足村民的现实需求。因此,导则应该侧重乡村的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特色体现,从而形成适合当地的、科学合理的标准技术体系。

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导则的控制实施运行机制。目前很多的乡村建设并没有完全按照导则进行设计、建设和管理,导则的效用常常被忽视。这其中原因很多、涉及层面复杂。传统建筑工匠转型为乡村设计师之后,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因为他们是乡村建设的主体,也是乡村景观风貌的主导者,只要对其行为进行有效管控,制定和完善传统建筑工匠管理制度,最终导则的贯彻实施就会变得很容易。

3.持证上岗,资格认证

2006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大力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传统建筑工匠转型乡村设计师之后,为全面推进人才体系的合理化和规范化,探索乡村设计师执业资格认证制度势在必行。

首先,对乡村设计师进行职业资格认证,持证上岗。取得认定的乡村设计师在导则的宏观引领下结合村民意愿对乡村景观风貌拥有设计权,无证书人员不得承揽乡村建设工程或从事砌墙、支木等技术层面的施工工作;再次,乡村设计师是集建筑师、规划师、景观设计师于一体的职业,对于传统建筑工匠而言要想成功转型有优势也有难度,不是每个传统建筑工匠都能胜任,因此,还需要建立人性化的职业资格等级认证。

4.参观学习,建立培训机制

乡村设计师要求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为了改善传统建筑工匠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的问题,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必不可少。

第一,开展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安排转型后的乡村设计师定期集中培训,培训合格后颁发《培训合格证》,并将其作为以后执业的凭证。培训的目的一方面是让乡村设计师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了解有关材料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等信息。另一方面是为了帮助他们树立遵纪守规、保证质量安全等意识,同时教授他们自身较欠缺的技能和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

第二,组织参观学习,建立交流平台。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不定期地组织乡村设计师参观学习国内外优秀乡村建设实践,举办“乡村设计师论坛”等。此外,还可以建立统一的信息交流平台,方便乡村设计师分享和交流工作经验,同时也便于上级统一管理。

三、结 语

中国的乡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几亿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稳定和经济发展。传统建筑工匠一直以来作为乡村人居环境的建造者和主导者,在乡村建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和村民共同把握着乡村建筑的外观样式、施工技术和工程质量,控制着建筑群的布局形式、空间组合关系,决定着整个乡村的景观风貌。因此,解决当下乡村建设普遍性问题的关键就是严把工匠关,做好科学转型。传统建筑工匠转型乡村设计师应该按照“多元参与、导则引领、持证上岗、培训学习、行业自律”的策略来进行,使乡村设计师生长、发展于乡村大地,真正发挥其引领作用。这对科学合理地控制乡村风貌,改善传统的乡村规划办法和体制,实现传统建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以及乡村景观风貌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赵紫伶.乡村理想与乡村营造中的建筑师[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8.

[2]林培.乡村规划师制度呼之欲出[N].中国建设报,2015-11-10(03).

[3]余同元.中国传统工匠现代转型问题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5.

[4]肖桐.工匠是古代建筑技术进步的中坚[J].建筑经济,1994(7):26-27.

猜你喜欢
风貌工匠设计师
小小设计师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包裹的一切
设计师访谈
工匠神形
设计师的存在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