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岳雄 陈隆达│文
1广东广昆园蜂业有限公司;2丰顺县畜牧兽医局
中华蜜蜂,简称中蜂,是中国境内东方蜜蜂的总称,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蜂种。在被人类饲养以前,它们一直处于野生状态,中蜂广泛分布于除新疆以外的全国各地,特别是南方的丘陵、山区。
中蜂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为了适应当地的生态条件,形成了特有的生物学特性,其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也随着地理环境的改变而产生了差异。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将中国的东方蜜蜂(中华蜜蜂)初步分为北方中蜂、华南中蜂、华中中蜂、云贵高原中蜂、长白山中蜂、海南中蜂、阿坝中蜂、滇南中蜂和西藏中蜂9个类型,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类型或会有所改变。了解中蜂的类型,有利于对中蜂的保护和利用。
在中国,利用中蜂采收蜂蜜的历史悠久,“蜜”字最早出现在大约3300年前商代遗存的甲骨文中;“蜂”字最早出现在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在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蜜蜂”二字开始组合成双音节词并沿用至今。
人工饲养中华蜜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以前。秦代(公元前306年)以前,人们开始以看护野外树洞、石洞内的中蜂进行原始的养蜂生产活动,获取蜂蜜。
在西方蜜蜂引进中国以前,全国各地饲养的蜜蜂均为中蜂,多数处于野生、半野生状态。
从19世纪末开始,西方蜜蜂大量引入中国,受西蜂饲养技术的影响,中蜂进入了活框饲养、传统饲养相结合的时代,形成中蜂传统饲养技术和仿西蜂活框现代饲养技术交错发展,从此,中蜂和西蜂也开始了种间竞争。中蜂在蜜源采集、蜂巢防卫、交尾飞行、病害防御等方面都受到西蜂的严重干扰和侵害。在中、西蜂激烈的种间竞争中,中蜂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导致群体数量减少,分布范围缩小。加上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危害和传统的毁巢取蜜生产方式,致使中蜂大量死亡。而且经受着饲养者选择的严峻考验。
20世纪50~60年代,由于中蜂现代活框饲养技术的推广,成为我国中蜂饲养快速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中蜂囊状幼虫病的爆发,使我国中蜂业受到严重打击,蜂群数急剧下降,加上西方蜜蜂的强大生产性能的吸引,使很多养蜂者弃中从西,或弃蜂从工从商。20世纪80年代由于山区开发,蜜源植物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以山区为分布重点的中蜂更是雪上加霜,养蜂需要大转地饲养,由于中蜂大转地生产性能不及西方蜜蜂,因此,加剧了中蜂数量的减少。
由于中蜂基数下降,在与西方蜜蜂的种间竞争中,中蜂处于不利地位,使中蜂的饲养规模进一步削弱,原以饲养中蜂为主的省份和地区,中蜂被迫退缩到一些山区,数量稀少。如黑龙江省现在人工饲养的中蜂几乎找不到,只有在野外极少量存在,很多专家发出救救中蜂的呼声。这种现象一直延伸到21世纪初,2008年农业部组织对全国蜜蜂资源进行调查,中蜂群数在250万~280万群之间。
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将中国的东方蜜蜂(中华蜜蜂)初步分为9个类型,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类型或会有所改变。
中心产区为黄河中下游流域,分布于山东、山西、河北、河南、陕西、宁夏、北京、天津等省、市、自治区的山区;四川省北部地区也有分布。
中心产区在华南,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台湾等省的沿海和丘陵山区,安徽南部、云南东南部也有分布。
中心分布区为长江中下游流域,主要分布于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省以及浙江西部、江苏南部,此外,贵州东部、广东北部、广西北部、重庆东部、四川东北部也有分布。
中心产区在云贵高原,主要分布于贵州西部、云南东部和四川西南部三省交汇的高海拔区域。
中心产区在吉林省长白山区的通化、白山、吉林、延边、长白山保护区5个市、州以及辽宁东部部分山区。
下文所提到的规范、规定均参考的是《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下称《规范》)的第一部分通则,以及第四部分文化娱乐。
分布于海南岛。1982年饲养海南中蜂2.6万群。由于蜜源植物减少等因素影响,海南中蜂的分蜂性增强,群势变小,生产性能下降。
分布在四川西北部的雅砻江流域和大渡河流域的阿坝、甘孜两州,包括大雪山、邛崃山等海拔在2000m以上的高原及山地。原产地为马尔康县。中心分布区在马尔康、金川、小金、壤塘、理县、松潘、九寨沟、茂县、黑水、汶川等县。青海东部和甘肃东南部亦有分布。
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和玉溪市等地,多为传统方式饲养。
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的雅鲁藏布江河谷以及察隅河、西洛木河、苏班黑河、卡门河等河谷地带,生存在海拔2000~4000m的地区。其中,林芝地区的墨脱、察隅和山南地区的错那等县蜂群较多,是西藏中蜂的中心分布区。云南西北部的迪庆州、怒江州北部也有分布。 西藏中蜂很少家养,基本处于野生状态。
从全国范围看,华南和西南地区为中蜂集中分布区,其他地区的中蜂多与西方蜜蜂混合分布。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藏、海南、福建、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甘肃、陕西、山西、北京、河北、吉林等20个省、市、自治区,饲养数量和野生数量不断变化。
近年来,由于国家比较重视养蜂业,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并把蜜蜂列入其中,此后相继出台的“全国养蜂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养蜂管理办法”等,以及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的建立,对我国养蜂业起到整体推进的作用。同时,国家对食品安全管理严格,中蜂由于病害少,用药少,产品质量安全性高,消费者对“土蜂蜜”有所偏爱,蜂蜜价格高,在很多省,1kg蜂蜜售价100元以上,一群中蜂在正常年情况下产值达到800~1000元,甚至更高,中蜂饲养效益显著。
随着国家对生态建设高度重视,加强对山区生态的保护,使山区蜜源植物有所恢复,中蜂赖以生存的食物基础得到一定的保证。各地扶贫工作的开展,中蜂饲养在山区扶贫工作中发挥了出色的表现,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退耕还林,蜜蜂作为林下经济发展的项目,也得到部份省市的重视。更重要的是,沿海地区很多原来饲养西方蜜蜂的养蜂者因年纪偏大,不愿离家大转地在外风餐露宿,而转饲养中蜂。因此,使中蜂饲养规模得以恢复和壮大。据2014年10月调查统计,全国重点中蜂饲养省份蜂群数达到516万群。与2008年统计结果比较,有大幅度增长。2016年底,全国中蜂群数接近600万群,是我国近年来养蜂业的主要增长点。
(1)部分省份已无人工饲养的中蜂如黑龙江省,部分省中蜂分布区域退缩到山区。
(2)中蜂囊状幼虫病周期爆发,损失严重,未有特效防控技术。
(3)养蜂员年龄严重老化,不能适应规模化饲养。
(4)中蜂遗传资源破坏严重,不同类型中蜂进入其他类型分布地,造成不同类型中蜂资源受到破坏。海南中蜂,由于扶贫开发过程中,缺乏科学论证,盲目应用,大量引进广东、广西等地中蜂,造成海南中蜂遗传性受到破坏,因此可以说海南中蜂已不复存在。盲目从外地引进不同类型中蜂,在个别地区(如辽宁、广东等地)引起病害严重发生,且因为引进的蜂群因“水土不服”而终告失败的例子屡见不鲜。
(5)违法育种和无证销售中蜂王严重,将会造成中蜂遗传资源进一步被破坏。现在,国内所有中蜂育种场所销售的种王未经批准,都是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各种媒体出售中蜂种乱做广告,蜂农受伤害,种质资源受破坏。
(1)加强适应中蜂生物学特性的饲养技术研究,以营养和温度为重点开展攻关,对取得的成果进行推广。
(2)加强中蜂病害防控技术研究。
(3)探索新的饲养模式。应以山区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创新饲养模式。推广“人不离家脚不离田,房前屋后养中蜂,百群收入3、5万”的模式,易被农户接受。
(4)加强对中蜂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中蜂已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目录,且《畜牧法》和《养蜂管理办法》中,对蜜蜂育种和蜂种销售都有一系列的规定,应加强对中蜂种销售市场的规范管理,各地不要引入不同类型的中蜂,防止资源破坏、病害传播。对未批准而引进的不同类型中蜂,引起蜂病传播、发生和流行的,应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处罚。建立中蜂保护区、利用中蜂在山区扶贫和林下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
中华蜜蜂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蜂种,对我国自然条件十分适应,是广大山区农户利用本地资源脱贫致富的养殖项目。尤其是中蜂病害少,对蜂群可以少用药或不用药,产品的安全性高,更能适合国际上对无残留蜂产品的要求。因此中蜂蜜价格高市场需求大,这对中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随着国家对扶贫力度的加大,中蜂扶贫效果彰显,很多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加大对中蜂扶贫的扶持力度,因此,中蜂前景广阔。
中蜂是我国珍贵的蜜蜂种质资源,在西方蜜蜂引进后,在种间竞争中处于劣势,数量锐减,近年来虽有所改善,但绝非万事大吉。不科学的引种,将会造成中蜂种质资源不可恢复的破坏。养蜂者要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引进不同类型中蜂,利国利己。有关部门要加强扶持,切实解决中蜂饲养存在的问题,使我国中蜂饲养业得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