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王虹 撰文/李瑜 摄影/郑飞
实验室里的张美云教授
57岁这年,张美云教授突然要面临职业生涯的重大转型。为了响应陕西高校领导任期制改革试点工作,张美云从工作了13年的副校长管理岗位重返教学科研一线,成为一名普通教师。很多人以为她可趁此机会从冗杂的公务中抽身,享受着副校长的光环和几十年耕耘所获的各项荣誉,渐渐为自己的职业旅程画上圆满的句号。可是对于一个向来在工作中一丝不苟,对自身要求严格到苛刻的人来说,消磨时光是不能忍受的行为。张美云决心从头做起,开始新的长征,在新的岗位上绽放新的光彩。
张美云教授简介:
1982年1月毕业于西北轻工业学院并留校任教,1989年获西北轻工业学院制浆造纸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获天津科技大学制浆造纸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历任陕西科技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造纸工程学院院长、陕西科技大学副校长等职。
现为陕西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带头人,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中国造纸蔡伦科技奖”获得者、陕西省重点领域顶尖人才、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等。兼任中国造纸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轻化工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咨询委员会、天津科大/广西大学/齐鲁工大省部级制浆造纸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她长期致力于高性能纤维纸基功能材料与造纸技术领域的教学、研究与开发工作。近年来先后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等项目20余项。在高性能纤维纸基功能材料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件;主编出版专著6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余篇。
“尽管一直没有放弃业务,负责的科研项目也取得了多项成果,但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方式的转换,一开始还真有些手足无措。”张美云教授回忆说,“做行政管理重在宏观管控,身边有一群人可以调度。做学问却要完全沉下心来,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所以,要转型成功,首要问题就是把生疏了10多年的课给补回来。”
张美云教授及其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从此,我们就能经常见到一个背着双肩包的教授来回穿梭在实验楼与教室之间,同学们惊讶地发现坐在自己身旁认真听课的竟是他们的副校长。”陕西科技大学科技处副处长陆赵情教授笑着说。
“很多人不理解,甚至是惊讶,张校长怎么还要像个本科生一样去听课呢?其实这再正常不过,学问学问,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与身份无关。毕竟是专业出身,原来从理论上挖不深的,现在马上就能联系起来。” 张美云教授平静地说。
时间退回到1984年,大学毕业不到两年,张美云就接触到了高性能纤维纸基功能材料研发项目。高性能纤维纸基功能材料是以芳纶纤维、碳纤维等为原料,经现代造纸技术制备的具有特定性能和用途、高附加值的功能材料,是多学科交叉的高新技术产品,在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电气绝缘等领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然而,高性能纤维纸基功能材料制造理论和技术是国际公认的难题,其制备技术一直受到发达国家严密封锁,导致我国相关高端产品长期依赖进口。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张美云教授就一直从事制浆造纸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并致力于高性能纤维纸基功能材料的研究与开发。经过长期艰苦探索和不懈努力,终于破解了高性能纤维纸基功能材料制备的关键技术,开发出系列产品取代进口,实现了为国家重大工程提供基础材料保障的目标,收到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转型后的张美云教授决定带领她的团队再次向造纸技术领域的国家奖冲击。查阅文献、讨论方案、反复试验、撰写论文,她找回了曾经熟悉的工作节奏,再次将所有的心力倾注在挚爱的专业领域。
“申报国家奖的大半年时间里,每天讨论都会到半夜两三点。我的头脑中定格了一幅画面,那是下雪的晚上,张老师背着装满资料的双肩包,快步前行,背影渐渐消失在夜色之中。搞管理时她做得有声有色,做学问时她吃得了苦、受得了累,做得出成绩。”陆赵情教授感叹道。
交流讨论
张美云教授和团队部分成员
经过近1000个日日夜夜的艰苦磨砺,2017年,张美云教授和她的团队收获到一片绚烂风景: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荣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她本人获得了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称号,成为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这一年,她60岁。
60岁,在大多数人眼中是职业生涯圆满收官,开始享受人生的美好阶段。但对于张美云教授来说,60岁是科研道路的新起点,作为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未来,有更清晰的目标等着她去超越。“我很庆幸,有如此优秀的团队,支撑我继续燃烧自己,奉献光和热。” 张美云教授面带微笑、目光坚定。
一丝不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