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古城历代地名浅考

2018-05-20 08:08:54杨思炯
绿色中国 2018年10期
关键词:新安县新安衢州

文 杨思炯

《古兰经》云:博知者寡言,半知者放言,无知者肆言。我不敢妄称博知,亦不甘沦为无知,勉强作为半知者,来说说我家乡地名的源流和变迁。由于篇幅的限制和手头资料的缺乏,本文重点讨论衢州中心地区历代地名变化。

由民国时期郑永禧所编的《衢县志》可以得到衢州中心地区历代地名大致呈以下变化:姑蔑—太末—新安—信安—衢州。又,唐咸通年间(860-874),改衢州信安县为西安县,此是西安之名在衢之渊源,至今已经1157年。

一、何谓姑蔑

《左传》云:“鲁哀公十三年,越伐吴。吴王孙弥庸、寿于姚自泓上观之,见姑蔑之旗。曰:‘吾父之旗也。不可以见仇而弗杀也。’”一般认为,《左传》中的这段话是对“姑蔑国”最早的记载。然《路史》载,夫差次子名叫“姑蔑”,文中吴王孙弥庸也说“吾父之旗也”。故此处弥庸见姑蔑之旗,非姑蔑人所执之旗,是其父姑蔑之旗也。也就是说《左传》中的这段话只能说明姑蔑是一人名,而不能证明姑蔑是一国。

姑蔑,这个古老神秘的称呼,究竟是人名是国名?又或是族名?

《国语·越语上》记载:“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也就是说,姑蔑东临越国。此处,姑蔑是被作为一个国的名字。那么“姑蔑”从何而来?

有学者考证,姑蔑最初是族名,是商代君王武丁妃子妇好的后裔,商被周灭亡后,姑蔑人辗转南迁。关于这种说法,民国余绍宋所编的《龙游县志》记载过一个与之相关的龙游风俗:“正月初一日出行,如果遇到乙姓人的花灯,这年必定是万事如意、福寿安康”。为什么是乙姓人?《姓氏寻源》引《姓苑》记载:“殷汤字天乙,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姓乙或许与商人之后这一传说相吻合。然而传说风俗并不能作为确凿的证据。

与此“外来说”观点相似的还有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彭邦本先生的看法。其在《姑蔑国源流考述——上古族群迁徙、重组、融合的个案之一》一文中说:“姑蔑本是黄河流域的一个古老国族”。不同的是他引用的是《春秋》:“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杜预注:“邾,今鲁国邹县也。蔑,姑蔑,鲁地。鲁国卞县南有姑城”。这就又提出了姑蔑原在鲁地一说。

钱穆先生在《古史地理论丛 》中写道:“因念古代民族迁徙,以旧居之名名其新邑,此为古史每多异地同名最好一说明。”顾颉刚《“三监”人物及其疆地》也指出:“古代国名常随国君迁都而转移,则是一件显著的事实。”所以这里是否可以下这样一个小结论,综上所述,姑蔑一名为中原至此,为外来。我认为不妥。第一,传说故事不可作为确凿证据。第二,史料中提到的是蔑,姑蔑一说均为后人注解和衍生分析所得,并不可全信。

又有学者从训诂学角度出发,指出按清儒的因声求义,“姑末”、“姑蔑”、“姑妹”、“大末”或非同一地名: “末”与“蔑”两字差距极大,音亦不同。姑和大都读若DU而非DA,故可通用。大家可以按衢州方言,特别是龙游方言试试,或合此说。若按此“姑蔑乌有说”,姑蔑与浙西无关,此正秦之不置大蔑县而设大末县之原因。当文献有歧义时,我们可以引入考古材料:现龙游有姑蔑子墓葬出土。可惜的是此春秋时期的棺侧板上写的是“末”而非“蔑”。那么,此断定为“姑蔑子”墓时便已默认姑蔑与姑末同为一地,也不能完全证明姑蔑就在浙西现衢州一带。而在云南发现姑蔑令的土墩墓。姑蔑令何许人也?在云南也有被称为姑蔑的存在。可惜由于种种限制,不能查到关于此云南墓葬的详细图片或文字资料,徒让姑蔑更扑朔迷离了一些。

况且,主要文献也有伪书或错讹。《国语》、《逸周书》、《路史》、《越绝书》,均为后出。那么,由此看来,姑蔑之名是否确指古衢州还未能下其定论。惜乎,不能考订吾家乡的第一个名字。何谓姑蔑,当有心者共追之。《左传》等古代中原历史文献记载南方的浙江或太湖流域时,其地名、人名、历史错乱很多,要梳理清晰还需要文物考古的支持。希望日后有更明确的考古实物。

考据辨析需要大量的资料,不能轻易下结论,开始我并不曾想到光是姑蔑之名便如此难考,限于学力、资料的限制,我还不能做出结论。总之,主流的观点认为姑蔑为衢州古称。

二、太末是一脉相承

太末或大末之名确指衢州之地无疑。古汉语,“太”同“大”,二者亦不需辨析。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灭楚,平定江南,于吴越之地置会稽郡,今衢州属会稽郡之太末县。也就是说,太末究竟何来,不过是讨论“姑蔑”与“姑末”之差异,便转而为上节之问题,此不赘述,虽无定论,然太末之名定,与“姑蔑”、“姑末”何者一脉相承,待考。总之,不论是“姑末”、“姑蔑”、“姑妹”,简化为太末,皆可说通。

三、从新安到信安

《衢县志》载,东汉初平三年(192),分太末县置新安县,为衢县建县之始。西晋太康元年(280),因与弘农郡新安县同名,改新安为信安。衢州之地的新安之名源于何处,暂缺资料证明。但是查历史地理典籍可得,弘农与徽州皆曾有属地名为新安。弘农新安置县于秦时,取“新治安宁”之意。徽州的新安来源于徽州古称,一说镇压山越起义后以图“新立安定”,另一说因今徽州祁门县境有山曰新安山而得名。新安,“新治安宁”、“新立安定”是取其嘉名之意,东汉时分太末置新安县,是否也是此意?不同的是,弘农与古代衢州地区的新安县都属县一级别,而古徽州的新安属郡一级别。位于今淳安,新安江一带的始新县也在隋开皇九年(589)更名新安县。

新安之名竟然如此受“欢迎”。由此可见,在唐代之前,各地地名重复者甚多。钱穆曾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大赞“两汉吏治”,向往地方拥有较大的自主权。隋唐之前的多地地名重复,正反映出了其时中央集权还不甚强。

信安之名在全国亦有多地曾用。举一例,如《鉴印山房藏古封泥菁华》一书中收录了临淄出土的西汉“西安丞印”、“信安乡印”,汉代全国地名重复之多,可见一斑。

家乡的信安之名自西晋始。因境内有信安溪而得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称瀫水,又名信安江、信安溪、衢港、西溪。这信安溪便是后世之衢江。信安更名,因水得名。新安更名信安,依我推测,或许也与二者读音相近有关。那么如此看来,新安之名已颇得认可,方有更名而仍顾及读音之事。故虽然衢州之新安源于何处,暂缺确凿资料表明,但姑且可以推断,新安之名在此地使用,或官方或民间,时间不短,影响深远。

隋开皇九年(589)改始新县为新安县,并遂安、寿昌县入新安县。同年,太末县建制撤销。其地分属信安、金华二县,属婺州。自此,新安之名便随着新安江,流淌在信安之北。我们的信安溪,依地势缓缓注入新安江,下富春江、钱塘江,东入海。浙江,从信安流向新安。你的名字,从新安变作信安。

四、衢之名:千呼万唤始出来

唐武德四年(621),分婺州于信安置衢州。衢州之名由此起。

关于衢州名衢的缘起,一般有两种说法。《大明一统志》载:“衢州之地,以路通三越因”。江山港、常山港、乌溪江汇合衢江,水网交错,故曰三衢。此为“因交通为名”说。《舆地广记》则云:“自隋以前地理与婺州同。唐武德四年平李子通,析婺州之信安置衢州,以州西三衢山为名”。这是“因山为名”说。

对于我个人而言,更倾向于因交通而名衢。

《说文》释衢:“四达谓之衢”。《楚词·天问》写道:“九交道之意”。《太玄经》也说:“衢周九路”。可见衢的字义就在于大路,交通要道。从实际上来看,古代衢州“居浙右之上游,控鄱阳之肘腋,掣闽、粤之喉吭,通宣、歙之声势”。现代衢州亦处四省交界,北有皖,西为赣,南可入闽,东下浙江。故我认为衢州“因交通为名”或更准确。

作为“衢”的衢州,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孙子兵法·九地第十一》有言:“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赋予了衢重要的军事地位。顾祖禹说:“守两浙而不守衢州,是以浙与敌也。争两浙而不争衢州,是以命与敌也。”生动体现出衢州作为军事要地、交通要道的责任。

五、这里才是最久的“西安”

现今一提起西安,人们往往想到的便是陕西省会西安。但是我的家乡,这里才是最古老的“西安”。

唐咸通年间(860-874),改信安县为西安县,西安因西溪(衢江)而得名,属衢州。由此得,西安因水得名。信安到西安的变化来自于衢江之名的变化。

表面上来看确是如此。然而,细究深意,我们可以看出,东晋以来,永嘉南渡,南北朝杀伐连年。北人南渡,出现大量侨置州郡。由上节隋唐开皇九年之事可见,隋唐大一统,需要进一步精确了解全国所置州县现状,如区划、户口、赋税、物产,以消除大分裂时期带来的侨置州郡的混乱,加强对地方的掌控。信安更为西安,与此亦有相当关联。

隋唐更改修订地名,避免各地地名的重复。这是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体现,或许也与赋税、兵制等更改变化有关。隋唐时期,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发展,经济制度也更加细致和准确。唐武德七年(624)在实行均田制的同时,推行“租庸调”的赋税制度。此制度又依靠“账籍”制度,需对人口信息进行更精确的统计分析。故而修订地名便大有必要了。或也因此,隋唐之后的地名变化较之前大大减少,有一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意味了。西安为衢州县治,自咸通始,直至民国。后因与陕西西安重,方更名。凡1052年。

从更加宏观的角度认识地名变化,是一件有趣的事。大一统中央集权精神往往给予我们一种形而上的感觉。然而关注到其从小处影响我们身边地名变化之实例,便可让我们对抽象的、形而上的大一统精神有了更加直观的、具体的感受。

猜你喜欢
新安县新安衢州
新安滩
新安县
张新安教授简介
衢州烂柯山
文化交流(2019年10期)2019-11-22 10:41:21
新安滩
铁拳剿劣 亮剑斩污 衢州环保坚决打好护水保卫战
衢州治超亮剑
中国公路(2017年6期)2017-07-25 09:13:56
衢州某大桥V型刚构挂孔研究
中国公路(2017年8期)2017-07-21 14:26:20
新安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调查
人大建设(2017年2期)2017-07-21 10:59:25
新安县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及高产栽培技术对策
新农村(2017年5期)2017-05-22 08:3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