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应霁,香港资深跨媒体创作人,饮食文化策展人。长期从事中国当代社会生活方式的观察和研究,活跃于平面及电子媒体,撰写和出版专著二十多本,主持各种生活文化艺术广播及电视节目。近十多年把工作聚焦在全球及本土饮食及旅游文化内容的整理和探索上,出版私家食谱、城市饮食文化指南。策划饮食实体空间如香港元创方“味道图书馆”、北京“应霁半饱厨房”,积极促成新一代对本地和国际的当代生活方式、态度的觉悟与追求。
去年惊蛰,从早到晚一整天,我没有听到从天边传来的阵阵闷雷。好些年,我都会特别留意这一天,尤其是在城市的钢筋水泥森林里。忙碌之际,忽然听到那来自大自然的呼唤,不禁心头一喜,赶紧跟身边的伙伴说,老祖宗的经验和算计真精准呀,要来就来,要响就响,把我们这些“懒虫”都吆喝醒过来。
但去年惊蛰这一天,我等了一个上午也没动静。从中午开始,我在从北方往南飞的航班上还惦念着嘀咕着:说不定就是飞机引擎运作的巨响把外头的雷声都隔开和盖过了。落地后,室外气温从北方三月春寒料峭变回南方的潮湿闷热,我苦苦等了一年的雷声没有准时来。反而在两天后,再踏上另一航班往国外飞的一个早上,才听到滚滚天雷杀到——终于来了!
在这摆明车马的新游牧时代,我们这些新游牧一族,要么接连三五天困在城市空调房间中对着计算机不见天日地赶项目,要么就长途出差到一些鸟不下蛋的陌生乡镇,把生物时钟都彻底搞乱了。
还好,正因为有这样的“被游历”体验,有机会在微信微博里收到亲朋好友提点,今天是春分了夏至了,是霜降了小寒了,像有了方向和归宿一样。是的,无论身处何方,我们还是有路可循地知道,家里有这样一种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生活方式与态度。但也因为时代变了,出现能源危机、全球气候变化、食材工业化生产种植、生态系统改变等等极富争议亦必须关注讨论的议题,我们在到处游走之际,对身处环境的细致观察,对身体健康状态的感应,相对祖先讲究“天人合一”,从农耕时序发展总结整理出的二十四节气规律,不免会有种种矛盾冲突。因为“天”都变了,“人”如何去做更准确更合理地“配合”?加之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面对史无前例的焦虑,普遍处于一个“我们都有病”的状况。这可不是简单的顺应四季变化规律,注意饮食调养就可以解决的个人养生问题。
所以当我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的《生》这一集中,看到浙江湖州这位王陆良先生在人生路上有了感悟,坚持办起二十四节气生活农场,用自然农耕法,凭靠大自然力量去选择和实践一种栖息生长的“吃亏”的哲学,我由衷佩服和深深感動。
在人心躁动的当下,他的一举一动都是很不顺应“天时”的,但他偏偏反主流,与长辈、孩子、伴侣一起,身体力行地去体会这走来绝不容易的一段旅途,实在很难得,也对周遭大众很有警醒和启发。王先生日常进食来自土地的原生态食材,心性逐渐转变,有了“踏实”的领悟。这也就激起我们这些游牧族再三反思,是否一路来时只顾满足于追求浮华风光表面,标新立异却不求具体落实。我们既在游牧路上,就要记得出发的缘由和初心。不断改变的航道和目的地,于个人于集体是否可以带来新的经验,是否能带来良好的建树?是否能大爱共享?
如果有一天,我们能从一只傲气的无脚的鸟“返祖”变身有脚可依,也许就能对二十四节气这世代传承的、踏实的祖宗智慧有新的理解和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