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戈
久久为功,两个“久”的叠加,形象地说明了做好一件事需要长时间坚持的道理。将这一思路推广到科技创新领域,那些谋求在科技领域有所作为的中国企业同样需要建立起久久为功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敢于嚼硬骨头,做长时间苦熬的准备。
作为一个追赶型经济体,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一直奉行“快马加鞭”型的发展模式。然而,在当今世界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下,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在保持原有“快马加鞭”型追赶模式的同时,更要在相当广阔的领域建立起久久为功的理念。
如今,中国几乎所有的科技创新型企业都使用着相同的发展模式,即利用现有的科学知识和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技术,通过进行一些适应性修改,或者部分优化、集成,从而在中国巨大的市场上构建出新的商业模式。这种发展模式的成立有赖于全球化竞争格局下的分工配合。那些拥有新技术的企业首先在本国内生产新产品,但随着新技术的标准化与普及化,市场逐渐饱和,产品的利润开始下降。这时,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不得不借助于技术转移来弥补技术创新时花费的研究开发成本。而在此过程中,后发市场上对该产品的需求剧增,技术创新企业便开始在距离市场更贴近的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利用其市场规模和相对低廉的劳动力谋求利润最大化。
因此,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这仍将是一种最常见的科技创新模式。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快”是最核心的竞争力。与此相对,那些信奉“久久为功”并立志于经过长期努力和积累,从而进行更具多元创新和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企业,则很可能因技术更迭或过高的投入而错失发展良机。事实上,即使颇具规模和研发能力的企业,也不敢贸然进行这样的技术创新。
但是,中国科技创新企业从“快马加鞭”型转变为“久久为功”型发展是必然的。一方面,全球化趋势逆转。由于巨大的贸易不平衡,以美国为代表的,曾经在全球化进程中占尽便宜的发达国家,必然会改变过去拥抱全球化的政策,限制跨国公司向中国技术转让,一些具有高垄断性的技术或原器件的获取将不再像过去那样容易。另一方面,中国正在某些领域逐渐完成赶超进程。在一些领域,发达国家也没有太多的技术可供引进,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若没有在某些技术领域的实质性突破,那么企业和整体经济的发展前景也将受限。基于这两方面原因,国家必须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久久为功”型的技术创新,而这也是一些企业发展自身的所需。
当然,这样的转型也是艰苦且极具风险的。以华为自主研发芯片为例,2004年华为成立海思,并于2009年推出海思K3V2芯片,但因质量问题成为市场笑柄。然而,华为硬是咬紧牙关,又经过5年的努力,从2014年开始持续推出芯片,每一代都有新的进步,最终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成熟产品。事实证明,华为的“久久为功”型创新理念帮助其从技术的追赶者成长为技术的开创者。▲
(作者是央视财经频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