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的误区

2018-05-18 10:49张宗强
考试周刊 2018年47期
关键词:关系班主任艺术

摘 要:班主任工作琐碎繁复,不能以简单二字了之。在班主任工作的这方面,专家有很多成功的检验,我们能够借鉴,可绝不能照搬照抄,因为面对的学生不同,方法自然也就不同。我们也不能一意孤行,凭主观论断,因为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科学。

关键词:班主任;关系;艺术

作为班主任要协调好三方面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老師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之间的关系。这需要花一番心血,也要讲求艺术。可是在实施的时候往往陷入以下误区:

误区一:慈爱有余 严厉不足

见过许多实例都是介绍老师如何把全部感情投入到学生身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绝大部分是有关小学教师的。诚然,小学教育有它的特殊性,孩子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爱抚,多一些感情的投入必收到好的效果。我们钦佩他们的做法,也被他们的真挚情感打动,可我们不能照搬,因为孩子到了中学,尤其到了高中,由于生理和世界观的变化,他们对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老师和家长的意见已不再是孩子首选的良方,他们要按自己的方法去做,有时同学的意见要比教师和家长的教导有效得多,一味用情感去打动孩子,而不适当地用一些手段,是不能够达到教育的目的,这也就给班主任的工作增加了难度。我们讲求情感教育,可一味的对高中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否会得到好的效果呢?答案并不肯定。过多的投入感情,会让学生感到老师的慈爱,不觉得畏惧,心理上就有放松感,一点小问题小毛病不算什么,只要不犯大事,老师对自己是好的,因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在班主任的课表现的比较好,可任课老师的课就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了,这就给任课老师的工作带来了很多麻烦。学生心理上不怕老师,对于老师要求的做到做不到都无所谓,这并不利于教学,有时可影响教学。

误区二:过于严厉 缺乏慈爱

学生们都希望遇到一个既严厉又慈爱,既治学严谨又和蔼可亲的老师,而家长则希望孩子能在一位严厉老师的管理下学习,且希望班主任越严厉越好。有一些班主任由于工作年限较长,带过的班较多,经历的事较多,于是形成了自己的固定模式——严格管理。严格管理有利于学生遵守学校和班级纪律,形成良好的班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可也有不利的一面,班主任过于严厉使同学产生畏惧感,造成师生间的配合不默契,也不利于促成班级的凝聚力,也难以让学生对班主任的课产生兴趣,因而也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

误区三:心存好恶 偏袒一方

一个班级之中,难免水平不齐,好学生当然容易获得老师的好感,因此也容易获得老师的谅解,博得老师的同情,差学生就很难得到老师的关爱,这也难怪老师,谁能把心灵的天平永远摆正,哪一个老师不想在好学生身上多花些功夫呢。当好学生与差学生同犯错误时,好学生轻易避过,差学生则备受训斥,这样会给班里的同学造成老师偏袒学生的现象,引起其他同学的不满。另一种情况是学生和任课老师发生纠纷时,班主任没做深入的调查,草率了事,出于对教师利益的考虑,委屈了学生;或者由于班上学生和班主任朝夕相处,偏听学生的一面之词,因此班主任把责任归咎于任课教师,损害了教师的威信。这些都不利于教师之间的密切配合,造成教学的失误。

误区四:我行我素 感觉良好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主要管理者,班级成绩的好坏体现自身的水平,有些班主任协调得比较好,各科都比较重视,可有一些班主任想在自己的这一科有所突破,于是把自己这一科的砝码加重,让学生多下功夫,多做练习,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造成学生在这一科上疲于奔命,叫苦不迭,形成一科压多科的局面,这也是很不利的。有些年轻的班主任总觉得学生比较喜欢自己,便高估了自己的水平,认为管理班级没有什么大问题了,其他教师提供的经验往往听不进去,殊不知漏洞就在这里。这种想法往往出现大问题。

误区五:得过且过 没有特色

有些班主任总想着能顺顺利利地把这班学生送走,学生们遵守校纪、校规,不出什么问题,也就满足了。在这种思想的控制下,对班级的管理一定会放松,造成班级管理混乱,缺乏向心力,那就谈不上进取力了,加之班会课没有很好地利用,不能及时解决班里出现的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因此班主任的工作也要做到恰到好处,演员的表演讲究不温不火,班主任的工作也要讲究不温不火,我们提倡和学生打成一片,但也要有距离,不能没有老师的威严,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既要维护老师的威信,也要维护学生的利益,应向老教师多请教带班的方法,不能自我感觉良好,充分利用好每一堂班会课,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做到既慈爱又严厉,让学生既喜欢又敬重。

作者简介:

张宗强,青海省西宁市,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第七完全中学。

猜你喜欢
关系班主任艺术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夸夸我的班主任
纸的艺术
班主任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
爆笑街头艺术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