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规划是一次规划本源的回归

2018-05-17 02:42蔡如鹏
中国新闻周刊 2018年16期
关键词:新区规划建设

蔡如鹏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是雄安新区规划编制的主体单位。作为中规院院长,杨保军不仅领导而且全程参与了整个规划的编制过程。

“雄安新区的规划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杨保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因为这项工作不仅将成为新时代中国城市建设的模范与标杆,同时力求为世界城市建设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他看来,当下中国大城市病蔓延,根子在于过于注重城市的经济发展功能,忽视了城市作为生活家园的基本属性,而此次雄安新区的规划是一次规划本源的回归。

杨保军同时认为,雄安新区规划是站在新时代起点上的规划,同样要“摸着石头过河”,与深圳和浦东不同的是,雄安发展的基础更好,但是难度更大。

形成“雄安标准”

中国新闻周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雄安新区,必须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规划是如何体现这一要求的?

杨保军:这十六个字是一个很高的标准,同时也是指导我们规划工作的一个重要理念。

我们理解“世界眼光”就是视野开阔,不能只考虑自身问题,也要着眼世界问题,要站在人类城市发展的历史高度,从雄安规划中提炼出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将来不仅为中国的城市建设,同时也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借鉴和营养。

对此,我们一方面系统学习了总书记有关城市建设的系列论述;一方面走出去,邀请世界各国的专家参与,集世界智慧,聚中国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尤其注意吸收国内外规划界已有的共识。比如,第三次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通过的《新城市议程》,以吴良镛教授为首的中国学者主导制定的《北京宪章》等,这些都是指导21世纪城市建设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对“国际标准”的体现,主要是吸收借鉴世界各国在规划领域最先进的理念和标准。因为,没有一个国家在所有的规划领域都领先,有的在交通领域做得比较好,有的在社区服务领域积累了很好的经验。雄安的目标,就是要在所有规划领域,向最先进的国家看齐,甚至领先。

为了体现这个要求,我们专门收集、研究了各个规划领域国际上先进的理念、方法和技术,结合雄安的实际,形成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雄安标准”。比如在智慧城市方面,我们坚持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广泛存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形成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的网络空间;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大数据产业链、价值链和生态系统,搭建与城市基础设施同步建设的感知设施系统,打造全球首个数字化智能城市。

中国新闻周刊:“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是眼界开阔,吸取全人类城建文化的智慧,那“中国特色,高点定位”是不是就是要有文化自信,坚持高标准?

杨保军:对。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我们理解“中国特色”就是体现我们的文化自信。一个城市的魅力就是竞争力,一个城市的特色就是软实力。作为一个时代的标杆,雄安要代表中国在这个历史时期对城市的认识水平。

在这方面,我们通过融合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着力发挥本土建设力量,力求雄安的规划不仅成为新时代中国城市建设的模范与标杆,同时为世界城市建设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有非常深厚的传统城市与建筑文化底蕴,包括天人合一的山水格局、田园栖居的宜居环境、诗情画意的景观意境等等。在规划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比如,城市中轴线的设计、城市风貌的塑造,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营城理念和智慧,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

设立雄安新区,是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所以,我们理解“高点定位”是指雄安的规划不是简单地建一个城市,而是要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看到它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把它建成一个传世之作,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成为人类城市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我们在规划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着力建设绿色智慧新城、打造优美生态环境、发展高端高新产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构建快捷高效交通网。同时注重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努力将新区建设成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

避免千城一面

中國新闻周刊:之前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如何处理城与淀的关系被认为是一个难题。那么,规划是怎么解决这个难题的呢?

杨保军:城淀关系是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核心问题。我们在规划中力求将新区塑造为城淀共荣、人地和谐的典范。

在处理城淀关系上,规划的核心原则是不能“因城废淀”,要实现城淀的共生共荣。我们以保护和修复白洋淀生态环境为城市规划建设的先决条件,坚持“城水林田淀”一体规划,坚持人与自然、城与白洋淀和谐共处的设计方针。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上常年积水的最大淀泊,有“华北之肾”之称,湿地特性突出,淀泊风光独特,具有重大的区域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在新区规划中既要保护好,也要利用好白洋淀,但首先是要保护好白洋淀的生态功能。

在规划中,我们坚持“禁入淀、慎临淀、宜望淀”的城市建设基本原则。城市开发建设行为绝不能蔓延到淀内;临淀地区不搞大规模、高强度的城市开发,应结合白洋淀的优美生态景观,点状布局休闲旅游观光等功能;城市集中建设区域通过城市设计的方法,从视觉景观、可达性等方面加强淀区与城区的联系,借鉴传统造园手法,使城淀之间相互应和、相得益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

新区整体空间格局上强调虚实结合,以白洋淀为生态核心,在北侧适宜城镇建设的区域紧凑布局城市空间,南侧严格保护生态环境,体现自然郊野特色,美丽乡村和特色小城镇掩映其中,最终在新区整体层面,形成“北密、中疏、南稀”的建设控制原则。

淀北的起步区是新区未来的主要城市建设区域,在起步区空间布局上,基于现状建设条件和城淀关系的梳理,形成了“北城、中苑、南淀”的基本格局。

“北城”是指在起步区的北部地区布局城市建设组团,组团之间由绿廊、林带、水系和湿地隔離,在保证城淀自然脉络的连通基础上,避免城市规模无序扩张,坚决防止形成 “摊大饼”;“中苑”是指中部地区尊重大溵古淀历史地理脉络,利用地形地貌景观,塑造诗情画意的空间意境,营造湿地与城市和谐共融的特色景观,形成人民共享的城市苑囿;“南淀”是指在南部临淀地区,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结合白洋淀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淀关系。

中国新闻周刊:规划对新区的城市风貌是如何定位的?雄安未来的建筑会是什么风格?

杨保军:在城市风貌方面,我们总的想法是要避免千城一面,做好建筑风貌指引,不搞奇奇怪怪的建筑。

具体讲,就是城市空间格局突出礼序乐和,秩序规整而灵动自然,体现起步区城市建设的中华风范;环境景观强调城景应和,凸显清新明亮、蓝绿交织的淀泊风光;建筑设计坚持古今融合,展示多元包容、传承文化、面向未来的创新风尚。

我们尤其强调严谨细致做好单体建筑设计和管控。通过对不同地区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引导,塑造多样化、有活力的建筑空间环境,并针对新区的住宅、文化、教育、科研等建筑类型提出空间组合与风貌设计指引。

避免“大城市病”

中国新闻周刊:宜居之城是雄安新区四个定位之一。在这方面,规划做了哪些尝试?比如如何避免城市拥堵这类当前常见的“大城市病”?

杨保军:雄安新区作为一个新建城市,我觉得,有条件在一开始就从根本上避免“大城市病”,并为其他城市克服城市病起到示范借鉴作用。所以,我们在规划之初,就认真总结了国内外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力争从根源上预防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房价高企、安全韧性不足、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等“大城市病”的出现。

比如,为了避免交通拥堵,我们从城市空间结构入手,改传统的单中心结构为多中心、组团式结构,分散城市中心区过度集中的交通压力。同时,在城市功能布局上,我们改变了简单的功能分区,而是强调功能混合、职住平衡,避免产生“大进大出”的潮汐型、钟摆式交通。

雄安新区将来的交通将是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共交通为核心,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为主体的绿色交通出行结构。重点是提高公交系统效率,使公交服务水平接近甚至超过私人小汽车,引导和鼓励居民出行摆脱对私人小汽车的依赖。

另外,在公共服务方面,规划以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营造有活力的生活圈为目标,避免出现公共服务供给不均、使用不便等问题。我们构建了“城市-组团-社区”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按合理服务半径下的实际服务人口完成设施配置,形成多层次、全覆盖、人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同时,为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规划还明确引入京津优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资源,增强新区的吸引力。

此外,我们还在环境保护、住房保障、城市运行安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规划和设计,避免“大城市病”的出现,使新区的群众能够享受到一种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回归规划本源

中国新闻周刊:我们知道,雄安新区的规划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整个编制过程?

杨保军:对我们来说,雄安新区的规划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编制过程中,我们聚集了国内外各行业优秀人才和专业机构,参与规划编制。

中规院是在2016年5月接到雄安新区规划编制任务的。2017年4月1日设立雄安新区的消息公布之前,我们在严格保密的条件下,组织院内精干力量,编制了新区规划概念方案,为中央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消息公布后,中规院在组织国内6家单位,建立规划方案工作营持续深化起步区规划设计方案的同时,邀请国内外20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包括两院院士15名,欧盟专家4位,召开了15场专题研讨会,对新区规划建设的关键领域进行集中研究。

同时,我们还邀请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地40多家科研和设计机构、300多位专业技术人员,以市政、交通、规划标准、绿色生态、美丽乡村专项工作营的方式,在中规院集中封闭工作,对新区规划建设的关键领域集思广益,共同提出解决方案。

雄安新区在四个综合规划的基础上,河北省同步委托国内相关机构开展55个专题研究和专项规划,初步形成了雄安新区的规划体系,全方位保障规划编制推进。

可以说,参与雄安新区规划编制和规划设计的科研机构,涵盖了国内规划建设行业最优秀的机构和团队。

中国新闻周刊:与其他城市规划相比,雄安新区的规划有哪些不同之处?

杨保军:雄安新区的规划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切从零开始,这与其他城市的规划完全不同。所以,我们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也做了很多探索和尝试。比如,加强对重大支撑性工程的先期落实。针对水资源和能源保障、防洪和地质安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等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支撑性工程,相关部门和规划机构围绕新区规划目标,同步推进相关工作。逐一摸清现状,明确工作方向,形成具体工程措施,保障新区各项规划建设稳步推进。

另外,加强对绿色、创新、智能等重点领域的深化研究。针对绿色生态、创新发展、智能城市等领域展开全方位的研究,不仅在空间上落地,同时围绕规划建设推进,提出明确的规划管控和实施要求。重点领域按照分步走的原则,制定实施路线图,确保规划落到实处。

此外,我们还加强了对规划可实施性的系统性安排。城市规划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雄安新区规划在加强专业领域创新的同时,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和建设实施的整体谋划。规划既要考虑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更要为当前稳步推进实施提供支撑。

中国新闻周刊:雄安新区的规划,会不会成为今后中国城市规划的一个标杆?或者说会有哪些借鉴意义?

杨保军:这次公布的规划纲要贯彻了新的发展理念,坚持开门编规划,规划内容体现了对新区发展的综合引导,规划体系既贯穿了各个层次,又有大量专题专项支撑,注重城市设计,是按照一张蓝图干到底的要求开展编制工作。这些都是雄安新区规划的重要特征。

雄安新区规划要成為今后中国城市规划的标杆,关键还是要贯彻纲要所体现的规划内涵。

比如,坚持新发展理念。规划要回应时代诉求,这是雄安新区能够与深圳特区、浦东新区在大历史观上相提并论的要义所在。面向未来,改革创新是时代赋予深圳、浦东和雄安的历史责任。雄安新区规划是站在新时代起点上的规划,同样要“摸着石头过河”。与深圳和浦东不同的是,雄安发展的基础更好,但是难度更大。

高质量发展需要一个高标准的长远谋划,要能够深刻理解世界发展潮流,能够给出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中国方案。这不是一次规划、一个规划能够解决的问题,一张蓝图干到底,核心是通过规划把新时代的发展思想贯穿雄安的整个发展过程。

每一个城市都会因为自身自然地理、人文环境的不同要采取不同的规划。要在充分“理解”城市自身特质的基础上开展规划编制,这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要求。千城一面的症结就在于规划忽视了城市自身的特点。地处华北平原,拥抱白洋淀,这是雄安的特质。雄安新区规划是在对这一特质的深刻认识基础之上开展编制工作:处理好城淀关系,立足平原建城,坚持区域协同发展。没有可以照搬照抄的规划方案,只有可以延续和深化的规划理念和思想。

现代城市规划诞生于近代工业革命时期解决伦敦的公共卫生问题。治理城市病,给城市居民创造一个美丽宜居的生活家园,始终是城市规划的根本目的。合理有序安排好生活就业、交通出行、休闲游憩是一个规划的基本要求。雄安新区规划在编制过程中系统整合过往规划实践中用地功能混合、公共交通引导、邻里生活圈等成熟做法,奠定城市长远发展的基本框架。

中国城市的城市病蔓延,根子在于我们过于注重城市的经济发展功能,忽视了城市作为生活家园的基本属性,雄安规划是一次规划本源的回归。

猜你喜欢
新区规划建设
寒露
国家级新区西部发展新引擎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