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灰空间理论的居住综合体开放式设计探索

2018-05-17 01:01张洪亮,李杰
城市建筑空间 2018年4期
关键词:住区路网综合体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城市开发建设要求越来越多,对生活环境的期许也在不断提高,这不断考验着现代城市。“城市同质化”“邻里陌生化”“交通拥堵”等城市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提升城市建筑水平和完善城市公共服务等一系列对策建议,城市用地多功能混合、街区式规划成为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在此背景下,笔者提出借鉴灰空间理论,将开放式街区规划设计方法应用于居住综合体设计中,旨在探索解决上述城市问题的规划设计方法。

1 相关概念及特征

1.1 居住综合体

同济大学陆臻教授对比建筑综合体,提出城市居住综合体是指在城市建成区范围内,以居住为主的多种不同功能空间混合而成的建筑单体或建筑群,在西方建筑设计实践中,该类建筑被称为Housing Complex,一般指某一住宅建设项目中包含其他城市功能,如学校、商业、办公、娱乐及交通枢纽站等。从设计理念看,有多功能混合的土地利用和开放灵活的空间组织2个主要特征。

1.2 灰空间与城市灰空间

1.2.1 基本概念

1)灰空间 概念最早由黑川纪章提出,包含2个含义:一是指色彩,即灰是介于黑白之间的过渡色,在明度和色相上可呈现多种不同的变化;二是指室内外的过渡空间。

2)城市灰空间 城市与建筑的界限相对过去已越来越不清晰,其一体性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灰空间不仅是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过渡空间,还应从更大尺度和更综合的角度去界定。促使城市生活介入居民生活,引导城市居民参与城市公共生活,加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空间都可称为城市灰空间。

1.2.2 类型及主要特征

灰空间可引导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内外空间沟通交流的意向,我国很早以前就习惯将灰空间运用于建筑设计和场地营造中,以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空间氛围。现代城市设计中,灰空间常被作为城市和建筑交接的柔性边界,因其暧昧性和多义性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1)城市灰空间类型 有商业步行街、建筑底层架空层、城市滨水景观带、商业街区、公园、公共交通架空部分等形式。

2)城市灰空间特征 多以开放和半开放形式为主,连接城市公共和私密空间、建筑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为城市居民各项日常生活(旁观、交流、小憩)的开展提供场所。

1.3 开放街区

1.3.1 基本概念

《绿色住区标准》(CECS 377—2014 )对“城市街区”“开放性住区”的定义如下:①城市街区 指在城市中由街道围合成的区域,通常以1个居住组团为单位,城市街区是城镇居民生活和邻里交往的基本单元,是城市生活价值的集中体现;②开放性住区 可实现城市公共资源共享、与城市功能空间有机融合,营造富有活力的城市氛围和完善城市功能的住区,与传统的封闭式小区有本质区别。

1.3.2 主要特征

1)规模由大到小 开放街区面积一般在1~2hm2,最大不超过5hm2,靠近中心地区规模较小,城市外围规模较大。

2)功能由单一到综合 相较于功能单一的封闭街区,开放街区功能更综合,配套更完善。封闭式街区的服务设施不易维护,边界以防卫性围墙为主。相对来说,开放街区的街道边界就是服务界面,既活化了商业,又起到街道眼的作用。

3)交通由向内到公共 封闭街区内部道路只服务本街区,封闭设卡造成城市缺乏支路,道路越建越宽但拥堵并未缓解。而开放街区则是城市道路系统中的毛细血管,路网窄而密,可高效快速疏散主干道上的车流。

2 居住综合体的开放式设计

2.1 街道网间距

街道不仅是通道,还是重要的公共空间,集合了交通与场所双重功能,为机动车、行人、非机动车提供尺度宜人的街道空间,通过创建支路使城市的主要公共空间和节点相互联系。

从人类学角度,若1个群体的人数大于1500,就无法互相协调,小街区更便于居民相互交流,缩短居民出行距离,公交站点及其他沿街服务设施都能更方便到达。以人活动的标准为参照设计路网和道路,人的视域范围在70~100m,街道长度为70~200m,可保证站在街道中央至少可看到各方向的人及活动,空间渗透性较强,行人的安全性也得到保障。

澳大利亚学者赛克斯娜对欧美10多个著名城市150~250年内城市街道形态演变进行研究后发现:50~70m的街区最有利于汇聚人群并保持街区活力,80~110m的街区能同时兼顾步行和机动车交通。单一的街区尺度无法适应现代城市的功能需求,可根据街区功能适当调整。我国学者申凤以昆明呈贡新区为研究对象发现:平均街区面积为1hm2的用地,可满足单一地块的开发需求,在具体实践中地方政府可根据招商需求,将多个地块打包后统一开发来满足市场需求。

2.2 街道安全性保障

美国学者奥斯卡·纽曼在《可防卫空间》一书中指出防卫空间是领域层次分明的空间,可分为公共领域、半公共领域、半私密领域和私密领域等不同层次。居民对不同层次空间会有不同程度的领域感,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潜在防卫性反应。对街道来说,纯粹的私密或半私密领域不存在。一个常被公众使用的街道,不仅街道居民自身有领域感,外来人员在街道上的一举一动都可被居民“监视”。

具有活力的街道就有安全性,街道的使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安全程度。1个对外开放的街区才会真正进步,从众心理使人们更倾向于去人多的地方活动,街道家具因此被频繁使用,街道的活力、生活气息和美感才能完全体现。

2.3 道路设计

开放式街区、密路网的规划模式意味着与传统道路相比加重了道路的场所功能,道路设计变得愈加重要。

2.3.1 道路转弯半径

一般城市规划道路为给车辆留有足够的转弯空间,交叉口常做展宽处理,但这样也加大了行人过街距离。参考申凤对呈贡新区“密路网、小街区”的研究成果,根据汽车实际转弯时所需空间,在有公交车通过的道路交叉口,转弯半径设为8m,一般小汽车行驶的交叉口,转弯半径设为5m 。

2.3.2 街区出入口

道路密度提升增加了交叉口数量,故要减少单个街区的出入口,禁止车辆左转弯进出。

2.3.3 静态交通

1)推行地下停车 小的街区尺度会降低地下空间利用率并提高地下停车成本,规划需充分利用道路地下空间,相邻街区的地下空间可用通道连接,并根据需求进一步开发、灵活布局。

2)路内停车 路内可为短时停留的消费者提供人性化便利,既节省消费者时间又提高沿街商业吸引力,同时机动车停车带又可作为缓冲空间,增强步行安全性。

3)停车位共享 不同功能建筑对停车位的使用时间不同,基于此可实现不同时段停车位共享。

2.4 用地开发

相较大街区开发模式,小街区开发模式的控规指标仅针对某个小街区,其布局、形态受整体控规平衡,开发结果更易控制;开放空间(道路、公园)属于公共用地,公共服务面向城市,由规划统筹安排;公共绿地及公共设施由政府承担,产权关系明确。

2.5 社区管理

我国目前的基层社会管理仍以社区为基本单元,政府的很多公共服务和行政管理职能均通过社区实现,社区的文化营造和建设仍十分重要。居住综合体中的住区部分有一定私密性,需予以保留,不能完全按照开放式街区的方法设计,应统一管理和协调,及时调整住区的开放和封闭时间。

3 商丘市某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

综上所述,笔者提出将城市灰空间理论运用于居住综合体设计,结合开放街区的设计方法打造一个富有活力和生活气息的住区,笔者选取河南商丘市区某块城市用地进行设计探索,从交通、空间营造和安全性保障3方面进行分析。

3.1 项目概况

该地块西、北两侧紧邻城市主干路,周边有商丘市人民医院、眼科医院和市图书馆,公共服务设施较齐全。综合考虑地块内部现状、周边环境及上位规划,确定地块性质以生活性居住环境营造为主,兼顾商业、公共管理与服务功能。总用地面积18.7hm2,将其分为4个地块并对西、北2个地块利用道路进行分隔。

3.2 设计分析

3.2.1 交通

1)外部交通 充分利用现有便利的公交系统,在长征路、民主路和团结路适当增设公交站点,便于居民出行。

2)内部交通 延续原有地块空间肌理,设置连续步行道,拓宽道路并丰富街道景观,结合周边建筑营造良好的步行空间环境,方便地块内部交流,提高地块内部路网密度,将其分隔为更适合居民生活交流的小地块(见图1,2)。

3.2.2 空间营造

以住区半开放为前提积极营造街头交流场所,增加街道活力,让传统街道回归城市。住区内部设置便于居民交流的小场所,并按大小配备桌、椅、亭、廊及游乐、运动设施(见图3~5)。

图1 交通系统分析

图2 周边公交线路分析

3.2.3 安全性保障

充分考虑住区的私密性,避免商业空间对居住的负面影响及机动车交通对小学的影响,由政府主导建设住区管理处,清晰划定住区与商业物业的管理范围。分时段开放住区,疏导商业空间人流,连通商业空间和居住空间,激活街道并让其发挥“街道眼”作用。学校门口分时段限制城市主干道车流通行。

4 结语

本文对居住综合体的开放式设计进行探索性研究,提出将城市灰空间理论运用到住区规划中,结合开放街区的设计方法,探索适合混合功能用地的居住综合体设计方法。将开放式街区倡导的“小街区、密路网”规划方式运用于居住综合体设计,从微观层面探究道路、场所和安全性3方面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

图3 住区生活型小空间营造

图4 住区整体空间营造结构

参考文献:

[1]陆臻.城市居住综合体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作用[J].福建建筑,2002(3):22-24.

[2]彭智谋,朱丹.城市灰空间对城市生活品质的作用[J].规划师,2007(9):39-41.

[3]商宇航.城市街区型住区开放性设计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5.

[4]魏薇,秦洛峰.对中国城市封闭住区的解读[J].建筑学报,2011(2):5-8.

[5]开彦,彭春芳.开放式街区规划与绿色住区营造[J].城市住宅,2017(6):17-20.

[6]开彦,朱彩清.“开放住区”是绿色住区的核心——《绿色住区标准》主旨解读[J].城市住宅,2016(6):6-12.

[7]申凤,李亮,翟辉.“密路网,小街区”模式的路网规划与道路设计——以昆明呈贡新区核心区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16,40(5):43-53.

[8]申凤.“密路网,小街区”规划模式在昆明呈贡新区核心区的适用性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4.

猜你喜欢
住区路网综合体
Bořislavka社区综合体
西班牙AIGÜES DE VILAJUÏGA建筑综合体
Megapark商业综合体
B CAMPUS教育综合体
混合功能住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初探
基于最小开发单元模型的住区紧凑度测算与评价
打着“飞的”去上班 城市空中交通路网还有多远
省际路网联动机制的锦囊妙计
首都路网 不堪其重——2016年重大节假日高速公路免通期的北京路网运行状况
路网标志该如何指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