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与安徽非遗文化创新融合研究

2018-05-17 06:49董琪珺
铜陵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城市群长三角安徽

董琪珺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全球范围内衡量综合国力、评价地区竞争力环节中一项重要指标,也是产业转型升级下新载体之一,长三角城市文化创意产业近些年已成为世界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民文化绵延赓续的重要介质,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实践的主要表现形式,安徽非遗文化发展紧密相连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化建设,利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来提升安徽文化创意设计水平及核心竞争力,打造具有鲜明安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产业链。本文综合上述条件对安徽非遗文化融入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的可行性展开分析,提出综合效应较为明显的构想及建议。

一、长三角城市群概念和一体化演化

(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历史沿革

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文积淀深厚,历史源远流长;纵横交错的水系、丰足富饶的土地,皆为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后期形成了一个较高水平的城市群提供了浑然天成的优越条件。明至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出现了九座较大的商业与手工业城市纺织业及其交易中心南京、杭州、苏州、松江,粮食集散地扬州、无锡、常州,印刷及文具制作交易中心湖州,上海此时已发展成为沿海南北贸易的重要商业中心。”[1]

中国对外开放贸易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至此商品经济进入早期现代工业阶段,长江三角洲地区新兴现代工商业城市群逐步形成。建国初期,我国逐步进入计划经济体制轨道,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职能趋于相似。长三角各市的城市职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及交通运输、商业等基础条件而差异化改变。迄今,长三角上海为核,引领南京、杭州、合肥等数个都市圈形成产业聚集的网络格局,宁波—杭州—上海—南京—合肥组成的“Z”字形轮廓愈发清晰,点串联成面的长三角城市群目前是国内综合实力最强、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城市群。

学术界一直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这个概念有着不同的说法:一是“小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浙江的嘉杭宁,江苏省的苏锡常等十六个城市及周边区域;二是“大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浙江及江苏省全部行政区;三是“泛长三角”的概念,包括沪浙苏晥四个省份及邻近地区,本文探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泛长三角”概念。“长三角一体化”自民间呼声至自行合作一直在发酵进行,政府层面的工作机制在不同的领域纷纷展开,并顺应趋势提出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意见》正式将“长三角一体化”这一学术概念提升至国家政策执行与经济规划层面。

(二)长三角城市一体化理念嬗变

长江三角洲城市一体化理念一直在演化,前后经历了四个决策关键事件阶段。第一阶段是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出台,规划批复包括上海、江苏省九市、浙江省八市、安徽省八市在内的二十六个城市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一核九带”的空间布局。第二阶段是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在总体意义和要求中指出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十一省市,依托长江中下游协调发展推进一体化经济体制。第三阶段在2015年合肥举行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共同探讨推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决策和做法;第四阶段是2016年以改革创新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而制定的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至此,长三角城市群范围即从两省一市扩展到最新的三省一市。

在长三角城市群规划制定中,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八个安徽城市则备受瞩目,相关变数及变化尤为明显,安徽上述八个城市由于长三角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模式及规划思路的因势利导,而进入长三角城市群的范畴。鉴于历史及现实原因,安徽沿江城市进入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与长三角传统文化更为接近的原徽州区域却未进入规划范围,从而安徽城市之间在此背景与框架下相互合作协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建设,联动长三角城市群切实从各方面机制全面接轨,值得思虑。

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会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亟待积极作为来缩小与沪浙苏省份之间的差距。安徽省无论从区域观念,还是从经济发展方面,与沪浙苏各施所长,优缺互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于安徽而言,不仅是规划范围的纳入,更是自身主动寻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创新产业等优质资源合作。结合安徽省成为首个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省的城镇现状,借以长三角腹地,居中靠东,通江达海的地域特征,深化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制,推进安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深化安徽精髓文化和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

二、长三角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

(一)文化创意产业概念

文化创意产业,围绕创意概念形成的文化产业,新兴于全球经济化背景下产生、以创造力为核心的经济概念。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于国家文化宣传、民族文化自信有着深远的影响。国内各大城市都有相应标准来统计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用统计数据来回应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实践。可见,文化创意产业既蕴含了文化意义与价值及其产业化格局,同时又能够融汇以创意为核心的新兴产业。

2014年,政府发布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强化了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的先导产业作用,这里的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涵盖了“工业设计服务、文化软件服务、建筑设计服务、旅游文化服务、专业设计服务”等;近年,上海、杭州、苏州等长三角区域内城市先后公布了文化创意产业分类目录,从无到有,文化产业专项的年度统计数据相关主体的决策提供了可参考数值,从而不难发现,之前文化产业增加值的统计方式发生了改变,统计了更加宽泛的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中国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内涵的界定,呈现出从‘行业’到‘集合’的变化,由最初侧重于经济意义上的‘行业’,‘产业’等范畴演化至侧重于文化意义与文化相关的生产活动的集合。”[2]

创意产业的发展是以文化为出发点,强调人的创造力,不注重指向过去的文化意义与价值,而是注重面向未来的创新与创意,借此推动新经济的发展。近几年以来,文化创意产业站在时代风口浪尖之上,政策+市场+资本并举多轮驱动,市场环境的持续改善、产业结构内在驱动的调整,产业规模的扩张,产业融合力度的加大,产业增加值的稳增,产业边界的拓宽,均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附加值,也为中国经济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提供了一种新出路和模式选择。打造越来愈多的“中国品牌”,建立自主品牌观念 ,倡导创新意识,中国花了近十年时间在创新方面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全球价值链条和产业格局正在发生着变化,这离不开国内正在蓬勃发展的创新产业。

(二)长三角城市文创产业现状及发展

国家统计局“根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和《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核算方法》的规定和要求,经核算,2016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30785亿元,比上年增长13.0%(未扣除价格因素,下同),比同期GDP名义增速高4.4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4.14%,比上年提高0.17个百分点2016年文化及相关产业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比重稳步上升,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3]从表1可看出,文化创意产业所占GDP比例逐年增加,长三角地区省市皆保持较高的增加率(见表 1)。

美国当代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理论体系”中指出,后工业社会的特征是围绕于信息,致力于服务业的发展,经济结构转向于服务型经济,长三角区域城市的社会结构符合以上特征,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差别逐步减少,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出现使文化、科技、创新、制造和产业相互跨界,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空间与潜力正在直接影响消费产业的结构调整。国民消费需求升级,新兴产业大规模涌现,特色小镇、文创基地等新兴模式将发挥地域优势,新载体不仅整合了长三角城市群文创产业的协同与发展,还推动了文创产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多维联动。

表1 近五年北、沪、苏等市省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

安徽文化创意产业亦呈现出持续较快增长的态势,但同比长三角地区城市文创产业增加值,安徽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业等新兴文创产业所占比重低,尚存在阶段性差距,在产业分工中处于价值链下游的层次,文化创意产业与长三角先发地区的巨大差距及其与传统文化产业之间的严重脱节是拖累安徽省文创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关键性因素。长三角城市群内的安徽城市本身皆具优质文化内容的特点,融合非遗文化的特色本土化文创产业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推动非遗文化的发展,促进非遗文化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引导安徽省市消费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安徽非遗文化与文创产业融合创新研究

(一)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数量众多、地方文化象征性强等优势,蕴含着安徽最地域性、特殊性的文化内涵,系统兴地创新、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可保护好传统文化传承,又可延续这一特殊的“活态”文化遗产,使其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对安徽省文创产业在长三角地区产业分工价值链层次的提升有着促进作用。

截止到2017年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469项,其中第一批93项,第二批90项,第三批81项,第四批70项,第五批135项,包括新入选项目与扩展项目。从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分布数值来看,五批省非遗中民间文学29项,传统音乐38项,传统舞蹈54项,传统戏剧31项,曲艺28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21项,传统美术52项,传统技艺134项,传统医药21项,民俗 61项(见表 2)。

通过总数值比重表可清晰解读出安徽省非物质遗产门类分布前五类先后是传统技艺、民俗、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主要集中在传统技艺这一门类,占总数的28.8﹪;后五类则分别是传统戏剧、民间文学、曲艺、传统医药、游艺与杂技、传统体育。整体来看安徽省非物质遗产门类分布状况均衡,长三角城市群内的安徽城市分属不同的文化区,也孕育了不同的非遗文化特征(见表3)。

非遗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对发展壮大新业态、挖掘展示传统文化魅力、优化升级文化创意产业有着积极作用。面对长三角城市群消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新业态快速发展等一系列客观要求,安徽非遗文化创意产业一体化发展围绕上海为中心,与南京、杭州等都市圈相互合作、协同发展,既符合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联动与交流的实际发展,也必将对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其相关产业产生辐射及带动作用。

表2 安徽省非物质遗产门类数量统计

表3 安徽省非物质遗产占总数值比重统计

(二)安徽非遗文化与长三角城市文创产业多维联动

首先,安徽文化创意产业建设依托对非遗文化基因的挖掘与整合安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应深入挖掘与整合非遗文化基因,以此增加安徽文化表达能力,催生安徽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成文化产业,其核心是非遗文化资源的产业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托人本身而“存活”的文化遗产,其强调是人的技艺、经验等非物质化形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而言,人的传承作为延续的上层予以重要,传承人的创意理念及相关产品在不破坏非遗生态的框架下,鼓励传承人加入到非遗保护、延续等问题讨论中来。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拥有独特优势的创业领域,众多知名高校为文创产业输出了大量人才,发达的主流媒体都从文化视角介入非遗文化产业升级了助推能力,非遗文化需要更多第三方力量介入到其中,用更新的角度,多样的方法思考如何更好地融入市场,实现非遗的产业化。

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协作网络将优质的非遗文化资源通过新模式和出路转化为适应市场需求、符合国人审美水平的文化产品和产业链,提高文化资源开发的充分度、转换率及转换能力,扩展文化与科技、制造、旅游等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非遗文化是安徽传统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安徽文化的重要代表。长三角城市群这个具有创造性转化文化资源、创新性发展非遗文化的平台协同安徽创意产业转换各类非遗文化资源来大幅度提高非遗文化产品及衍生物的产品附加值,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形成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文化品牌。

2016年省政府提出 “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计划中要求到2010年培育出核心竞争力企业,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第十三届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安徽以 “文化创意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凤阳凤画、桐城剪纸、六安竹编、徽州雕刻等文创产品亮相,集中展示近三年安徽文创产业的发展成果,借助长三角城市平台资源和广泛影响力,安徽非遗文传品牌借助有力渠道实现市场价值及消费者关注的产品,寻找到文创产业的发展空间。

其次,依托长三角城市群平台,推动非遗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指出,要依托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发展贫困人口参与并受益的民族手工艺品、民间演出、乡村文化旅游等,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鼓励文化创意、演艺、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旅游演艺精品和旅游商品”[4]。安徽应把长三角城市群作为转化非遗文化资源及落实的平台,根据“规划”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和促进对安徽非遗文化资源的创意性转化,充分发掘本身区别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地方文化资源。在全民关注非遗保护的大趋势下,长三角城市群这个综合型的大平台是可为非遗资源产业化转变、非遗保护的各方实现资源的互通、价值的兑现。

安徽具有广裹的农业基础,非遗文化资源多扎根于乡镇,起源于当地百姓数百年以来的 “以人相传”,乡镇情节吸引着居住城市的游客,深入挖掘乡镇地域文化基因,有机地渗入到依托非遗文化培育而发展起的旅游资源新业态,是提升乡镇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譬如时下最兴起的乡村文化旅游,则就是强调把本地文化基因植入乡镇经济发展过程中;安徽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则适宜整合本省非遗文化资源,深度挖掘非遗文化基因。在探索安徽特色乡村旅游发展中,也是乡村扶贫理念模式之一,乡村旅游持续开发,带来较高人气,但目前政府财政持续式投入,观光式旅游效益,并未使农村生产力得到根本性地提升,产业联动链停留于发展初期,尚未形成规模效益及带动相关产业。

2017年第二届苏作文创峰会—主题研讨会之一“传统工艺振兴案例”中较为成功的丰同裕蓝印花布染坊案例,染坊尝试构建以研究开发、生产、展示、旅游购物、游客交互体验于一体的非遗“蓝染技艺”传承体系,通过乌镇的旅游平台扩散;大理璞真扎染坊侧重于生产模式和经营模式的探究,找到了“非遗+旅游”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扎染厂为核心、辐射全村,即统筹好自由劳动力,又集中式销售,非常适合传统手工艺。前言已论述安徽非遗门类中的传统法工艺数量尤为众多,乡镇拥有最甚,利用乡村第三产业带动传统手工艺的继续发展;在长三角各城市都想做大并纷纷抛弃城市、城镇文化的当下,安徽可实现与区域内其他城市的错位发展,如果这些资源能得到有效地开发和保护,各地市利用非遗文化资源新业态发展的契机,借此推动安徽持续创造经济价值的文化生产力。

最后,关于安徽省非物质文化发展融入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构建符合新产业发展规律的非遗文化创意产业新版图,需尽快完成与长三角城市群规划的对接、战略的协同。“共享”长三角地区的文化、科技等核心文化创意产业要素,充分转化安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加快促进安徽非遗文化与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互动与发展,构建明确的新非遗文化规划方向,优化实现安徽非遗文化保护、发展及产业化建设。

猜你喜欢
城市群长三角安徽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为世界级城市群铺路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