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 塔
中国现代文学馆
1980年1月30日,赵朴初致茅盾函——
沈老:
承拨冗为鉴真和上像“探亲”撰诗,至为感佩。谨打缮一份送阅,其中为韵律及佛教关系,略作一些更易,是否有当,敬乞指正。朴初卧病医院,未能奉谒,特嘱魏承彦同志代为趋前请教,希赐见为幸。
顺祝健康
1980年2月10日,茅盾致赵朴初函——
朴初同志:
尊恙已见痊否?念念。拙作承斧削,甚感甚佩。近日又读一次,觉其中尚有平仄不调之处。拟改原“建筑神妙中心藏”为“建筑神奇细端详”,原“复为利人学岐黄”为“利人又复学岐黄”,原“焚香顶礼莲台下”为“顶礼焚香莲座下”。不知您以为可否?如以为可,请令您的秘书与承印小册子之印刷所联系如何?匆此,顺致敬礼!
沈雁冰 二月十日
茅盾与赵朴初的关系,鲜有人谈及。从这通信函来看,两人不仅有交往,而且还是诗交。在文字交往中,两人既虚怀若谷又赤诚相待。赵朴初对茅盾既很尊崇(称他为“沈老”),又实事求是(更易其诗)。当然,两人的这通书信中所蕴含的信息不仅止于此。
一、茅盾不仅接受了赵朴初的修改意见,自己又对原作作了多处进一步的改善。
赵朴初
茅盾为鉴真像“探亲”所撰诗的原稿目前笔者未能找到,其成稿发表于中日联合出版之中日文双语版《鉴真大师象回国巡展纪念》册,作为纪念册的题词。全诗如下:
一代高僧幼便奇,鉴真十四即从师。
家学渊源四分律,生涯勤护水田衣。
两京寺院擅宏丽,楼台巧构有成规。
建筑神奇细端祥,利人又复学岐黄。
广陵自古繁华地,师择此邦建道场。
善男信女万千辈,来自东西南北方。
顶礼焚香莲座下,悲田喜舍见慈祥。
遣唐使者频来往,云是扶桑日出乡。
佛教自西而跨海,中华自古是桥梁。
鉴真投袂欣然起,携带门徒赴海市。
茫茫烟水罡风高,心向之邦何处是。
诚开金石动天神,海若前驱报大喜。
此时和尚已丧明,赖有广长舌代睹。
奈良京洛隔重洋,风送梵音与法鼓。
今日鉴真来探亲,扬州面貌已全新。
欢迎现代遣唐使,友谊花开四月春。
这是一首七古长诗,共32行。这是笔者见过的最长的题词,也是茅盾暮年写的最长的诗。当时(1980年1月),茅盾已经85岁高龄,再过一年多(1981年3月27日),他就去世了。那时尚能写这么长的诗,委实不易!
本诗从鉴真大师幼年开始写起,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写了他的生平,也结合着写了佛教由印度而中国而日本的传播途径。文字朴茂而协畅。如果全诗止于“风送梵音与法鼓”,则颇为精当。但作为题词这一礼仪性的文体,以享最后四句卒章显志,突出了鉴真像回来探亲这个主题,以及中国形势发展很好、中日友谊如花绽放等宗旨。
从信中可以看出,茅盾与赵朴初之间的这次诗交脉络大致如下:
赵朴初请求茅盾为《鉴真大师象回国巡展纪念》册题词。茅盾信中所说的“小册子”就是这个纪念册。
茅盾很快就完成了任务,写了这首长诗。按照他的习惯,这样的题词会用毛笔写成书法条幅。他给赵朴初送去的应该是书法原作。
原作当然珍贵,别人不能在上面涂改,而且也不能来回邮寄。所以,赵朴初在接到原作之后,就珍藏起来了。同时,他亲手“打缮”了一份。“缮”者“修”也,他抄写的同时“略作一些更易”。他改的是两个方面的内容,即“韵律及佛教”。但具体改的是什么内容?目前笔者尚未看到茅盾的原作,所以不得而知。
赵朴初没有贸然定稿,而是让魏承彦送给茅盾审阅,“是否有当,敬乞指正”。魏承彦是赵朴初的秘书,时任中国佛教协会研究部副主任。
茅盾对赵朴初的修改意见应该是较为赞同的,所以说“拙作承斧削,甚感甚佩”。赵朴初之修改显现了水平和直率,茅盾之接受显现了胸襟和认真。
茅盾不仅接受了赵朴初的修改意见,自己又对原作作了多处改善;然后,还把每一处修改的具体字句都写出来,向赵朴初真诚地请教。这更显现了茅盾为人的谦虚谨慎和为文的精益求精。的确,经过修改,那些句子无论是运思还是修辞都较为完善了。
《鉴真大师象回国巡展纪念》册
二、赵朴初之所以请求茅盾为纪念册题词,是因为鉴真像回国“探亲”。
鉴真像回国“探亲”,是发生在1980年中日两国间,尤其是两国佛教文化界的大事,而且是由赵朴初作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亲自策划、组织、推动并完成的。
赵朴初曾提出中、韩、日三国佛教界友好交流“黄金纽带”的构想。那时,中、韩之间尚未建交,所以工作先从中、日之间着手,以中日佛教代表团互访为基础,以鉴真像回国“探亲”为高潮。茅盾这首诗就是在此背景下诞生。
让鉴真塑像回国“探亲”要求的提出者不是中方,而是日方的宗教人士,即日本奈良市唐招提寺的八十一代住持森本孝顺长老。之所以是他提出来,是因为唐招提寺相传是由中国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后亲自主持建造的。公元763年鉴真病危,他在临终时嘱咐,自己愿意坐着死。他的弟子思托是雕塑高手,为师父塑造了这座干漆坐像,一直供奉于唐招提寺,后来被定为日本国宝,每年只开放三天,供人瞻仰。时至20世纪70年代,鉴真东渡日本一千多年,其人其像从未曾回国。森本孝顺长老之动议,不啻是替九泉之下的鉴真发出了心声!
早在1973年,中日恢复邦交仅一年之后,日中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长中岛健藏访问我国时,就曾代表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提出让鉴真像回国巡展,供故乡人瞻仰的愿望。可是,当时正值“文革”期间,森本孝顺长老的愿望一时无法实现。1978年4月,应日中友好宗教者垦话会之邀请,赵朴初率领“中国佛教协会访日友好代表团”前往访问,在参观唐招提寺时,森本孝顺长老又当面向赵朴初提出让鉴真像回国巡展的愿望。此访为邓小平访日打了前站。半年之后,1978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访日并参观唐招提寺,瞻仰鉴真像,他欣然允诺了森本孝顺长老的要求,并表示欢迎。
1979年4月16日,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邓颖超等赴日本访问。在奈良时,邓颖超瞻仰了东大寺和唐招提寺。在鉴真墓前,她焚香祭拜,祷念这位为中日两国的友好交流,劈波斩浪六次东渡,呕心沥血埋骨东瀛的友好使者。赵朴初也是这个访问团的成员。森本孝顺长老向邓颖超再次提出让鉴真塑像回国“探亲”的要求。
访问团回国后,为了做好鉴真像回国巡展工作,成立了以赵朴初为主任的全国欢迎鉴真像回国巡展委员会,江苏省暨扬州市成立了以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戴为然为主任的欢迎委员会。赵朴初可以说是这次声势浩大的国家级巡展活动的总指挥。
鉴真像回乡探亲,是中日两国轰动一时的盛事。两国之间各个层面都在紧密合作,努力推进。
1979年12月7日,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访华,在全国政协礼堂演讲时也说:“唐代高僧鉴真和尚,应我国留学僧的殷切邀请,不顾生命危险,闯过万里风浪,渡海来到我国,不仅在佛教,而且通过他的门生弟子在建筑、雕刻、文学和医学等方面,对于日本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980年4月初,鉴真像回国巡展前夕,日本已经开始最高等级的预热。裕仁天皇特地召见以森本孝顺长老为首的护送鉴真像回国巡展代表团,并交给森本孝顺长老一只印有皇室纹章的三足圆形香炉,要他带到中国,送给鉴真的家乡扬州。他关照森本孝顺长老说:“一定要对扬州人民说,我们十分感谢鉴真大师为日中两国人民的友谊做出的巨大贡献。”
4月13日至5月28日,由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和朝日放送社联合组织的“鉴真和尚像中国展”先后在江苏扬州和北京展出。13日下午,鉴真像由唐招提寺住持森本孝顺长老等护送乘专机运抵上海。巡展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佛教协会代会长赵朴初等各界代表一百多人前往机场迎接。
14日,鉴真像运抵鉴真家乡扬州。江苏省、扬州市有关领导及当地群众到瓜洲古渡码头迎接。18日,江苏省暨扬州市各界人士一千多人在扬州市工人文化宫隆重集会,欢迎鉴真像回国巡展。19日,鉴真像巡展仪式在扬州大明寺鉴真纪念堂开幕。
1980年5月4日,回国巡展的鉴真像在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邓颖超、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澜涛和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以及首都各界群众三千多人参加了开幕式。邓颖超为开幕式剪彩。中国对外友协会会长王炳南致祝词。日本驻华大使馆公使加藤吉弥宣读了大平正芳首相的贺电。5日,首都佛教界和文化、艺术、建筑、医药等各界人士一千多人在政协礼堂集会,热烈欢迎鉴真像回国巡展。6日,邓小平会见唐招提寺住持森本孝顺及以朝日广播社社长原清、日中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长宫川寅雄为首的“国宝鉴真和上像中国展”访华团全体成员。
宣传机器也以最大马力同步开启。4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为《鉴真大师象回国巡展纪念》册撰写的文章,题目为《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盛事》,还刊登了邓颖超为纪念册亲笔书写的题词:“为中日人民世代友好下去和文化交流事业作不懈的努力!”
看得出来,中方负责此事的主要是全国政协。赵朴初时任全国政协常委。鉴真像回国巡展活动结束两年后,1983年6月,他更升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兼政协全国委员会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而茅盾当时是政协副主席兼文化部部长。赵朴初肯定要请他出面为这一历史大事留下墨宝。茅盾也深知此事非同小可,关乎中日交往之大局,无比重视,所以才写了那么长的诗,而且还要自己反复推敲,并与诗词大家赵朴初一起切磋完善。
邓颖超为纪念册亲笔书写的题词
三、“和上”乎?“和尚”乎?
赵朴初称鉴真为“和上”,而不是和尚。这是为何?有何古例?
首先,赵朴初不止在这一处称鉴真为“和上”。他写于1963年3月的《金缕曲·〈人民中国〉日文月刊创刊十周年纪念》一词中有句“千二百年盲圣去”,他用括弧注解道:“唐朝鉴真和上,应邀赴日,死于日本。日人称为盲目圣僧。1963年为其逝世一千二百周年。”
其次,其他人也用这个称呼。如李尚全著《慧灯无尽照海东:鉴真大和上评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鉴真和上——唐大和上东征传绘物语(汉日语对照,含鉴真年谱等)》(许凤仪等著,王亦秋绘,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再次,日本人在各种场合,往往呼鉴真为“和上”。如安藤更生(1900-1970)博士原本是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中日古代美术史的教授、美术史学系主任,由于鉴真东渡对日本的美术雕塑产生过重大影响,他在研究奈良唐招提寺佛教美术期间,深为鉴真不畏艰险、不屈不挠东渡传法,造福日本人民的意志品德所感动,于是又走上了研究鉴真的学术之路,先后撰有《鉴真大和上传之研究》(日本平凡社出版)、《鉴真》(日本美术出版社出版)、《鉴真和上》(吉川弘文馆出版)等著作。
1980年,为了配合鉴真像回国,日本中国文化交流会和唐招提寺联合编撰了《大唐传戒师僧名记大和上鉴真传》(朝日新闻社出版)。
1998年,唐招提寺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同年成立国宝唐招提寺金堂保存修理事业专门委员会,开始对金堂施以长达两年的细致调查。其后,基于调查结果,在奈良县教育委员会的主导下,从平成十二年(2000)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大修,史称“平成大修”。在大修期间,出版了两部跟鉴真有关的精美画册,都是唐招提寺编撰的,都称鉴真为“和上”,即2000出版的《鉴真和上と世界の写真家展:唐招提寺金堂平成大修理纪念》和2004年出版的《唐招提寺鉴真和上像と金堂》。
这样的称呼在日本其来有自。早在公元779年(宝龟十年),即鉴真圆寂后的第十六年,真人元开(原名淡海三船)用汉语文言文体撰写的《唐大和上东征传》一卷问世。书中一律称鉴真为“和上”,如开篇即曰:“大和上讳鉴真,扬州江阳县人也。”
那么,“和上”这一称谓是日本的发明吗?
不是的。
这部现存最古的鉴真传记是依据鉴真弟子思托撰写的《大唐传戒师僧名记大和上鉴真传》(现已散佚)节略而成。思托是从中国追随鉴真东渡去的日本,他称鉴真为“大和上”,不仅出于弟子对老师的尊崇,而且还是沿用了中国古已有之的称呼。
这种称呼在唐朝时的中国是三见而的。除了鉴真被称为“和上”,比他名气更大的玄奘往往也被称为“和上”。如唐冥详所撰《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曰:“和上去今三年以前,有患四肢拘急,如火烧刀判之病。”
1980年4月,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扬州剪纸艺术家蔡千音依据《唐大和上东征传》故事精心创作了一套《鉴真大和上》刻纸,由扬州剪纸大师熊崇荣制作完成
那么,“和上”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何要用这一称呼?
慧苑是唐华严宗三祖释法藏的弟子,约生于唐高宗上元仪凤年间(674-678)(据刘春生:《慧苑及〈华严经音义〉的几点考证》,载《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
比慧苑大39岁的义净(635-713)所译佛经《百一羯磨》(全称为《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曰:“次请邬波驮耶(译为‘亲教师’。言‘和上’者,乃是西方时俗语,非是典语。然诸经律梵本皆云‘邬波驮耶’也)教云。”其中括弧里的内容也是对“和上”这一称谓的解释。它的意思就是“亲教师”,但在梵文佛经中都写做“邬波驮耶”,只有在世俗人口头上才称之为“和上”。
唐京兆崇义寺沙门道宣律师(596-667)比义净还大39岁,他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撰《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简称《业疏》)8卷。其三之上也有对这一翻译名义的解释:“中梵本音‘邬波陀耶’。在唐译言,名之‘依学’,依附此人学出道故。自古翻译,多杂蕃胡。胡传天语,不得声实。故有讹僻,转云‘和上’。”“依”者必“近”,“学”者常“读”。“亲教师”是从教者言,“依学”则从学者言。
从这三条注解可以看出以下几个关于“和上”的要点:
1.五天竺指古印度。古代印度的区域分为东天竺、南天竺、西天竺、北天竺、中天竺五大部分。如唐代新罗僧人慧超在723年至727年前往印度诸国巡礼,先后到东印度、中印度、南印度、西印度、北印度,再经中亚回长安,后来他所写的类似于《大唐西域记》的游记,便题为《往五天竺国传》。“雅言”者通行语,相当于普通话。在古印度的普通话即梵文中,有一个对得道高僧的称谓,叫做Upadhyaya。音译为“邬波陀耶”。“Upa(邬波)”的意思是“近”,“dhyaya(陀耶)的意思是“读”或“诵”。因此,“坞波陀耶”的原意是“近诵”。谁让你在他身旁念经并时时给你指导呢?那当然是“教师”。当师徒之间关系比较亲密时,或者说两者是嫡传关系时,徒弟会把师傅爱称为“亲教师”。因此,“Upadhyaya”被意译为“亲教师”。
《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
3.“和尚”本来就是音译,当时音译的还有“和社”等。而“和上”由于发音完全相同,从纯粹翻译的角度来说,没有特别的含义。但是,从汉语或者从中国佛教的角度来说,还是至少有两点不同。首先,“和上”主要用于律宗,而佛教的其他派别都用“和尚”。比如,鉴真就是律宗南山宗传人,其代表作就是《戒律三部经》,他55岁时任扬州大明寺住持,为僧众讲的就是戒律。当年,日本佛教界和政府延请鉴真去日,是希望鉴真这样的律宗法师能为日本信徒授戒,以助于日本社会有序稳定。果如所料,鉴真到了日本之后,律宗成为日本最大的佛教派别,日本人之文明礼仪也为之大变。于是乎,鉴真成了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被日本人誉为“律宗之祖”。
其次,“和上”用于德高望重的和尚,似乎在道德学识方面比和尚还要更“上”一些。玄奘不是律宗法师,而是法相宗(又名瑜伽宗、慈恩宗、唯识宗)大师,但他也常常被称为“和上”,就是因为这个原因。鉴真同样也是受人爱戴的一代宗师,所以被称为“和上”比“和尚”更能表示人们对他的敬爱之情。也即是说,“和上”虽然与“和尚”发音相同,但后来也成了类似于“亲教师”的尊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