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否会革了编辑记者的“命”?

2018-05-16 05:06魏岳江
信息化建设 2018年2期
关键词:人机人工智能机器人

魏岳江

据公开资料显示,从2016年全国两会新华社客户端联合百度合力推出的智能机器人“度秘”、第一财经DT稿王、凤凰网“贤二”、腾讯Dreamwriter,到2017全国两会的人民日报“小融”、新华社“爱思”、中国军视网“军视侠001”、光明日报“小明”、浙江广电“小聪”、广州日报“阿同”和“阿乐”、南都写稿机器人“小南”、河南广电“飞象V仔”、湖北广电“云朵”、深圳特区报“读特”,再到2017年4月24日中国人工智能机器人第三代佳佳作为新华社特约记者的全球连线,人工智能机器人闪亮登台、施展绝技,让人刮目相看。所有这些案例都是为人工智能采写投石问路,正全方位、加速地改变编辑记者融媒体报道方式、成员结构,有力推进媒体融合向人机一体化方向发展。可以预测不久的将来,90%的记者将下岗并不是天方夜谭、危言耸听;10%的记者将与智能机器人并肩作战,一名记者可以近距离直面指挥或在千里之外的媒体控制中心通过视频遥控智能机器人完成各种采访任务,实现融媒体向人机一体化数字新闻报道方式的转变。

打造智能大脑,自动生成

2017年12月26日,新华社在成都举行的第五届中国新兴媒体产业融合发展大会上,正式发布了由“媒体大脑”中的“2410(智能媒体生产平台)”系统制作的、时长2分08秒、计算耗时仅有10.3秒的首条MGC(机器生产内容)视频新闻,引起中外媒体对人工智能与媒体融合的高度关注。据了解,“媒体大脑”具有2410、新闻分发、采蜜、版权监测、人脸核查、用户画像、智能会话、语音合成等八个功能。

“智能大脑”就是能充分利用丰富海量的数据资源,具有快速搜集信息、实时传输信息、高速处理数据、综合整理信息、分类识别信息、语音视觉识别、即时分析判断、随机抓取信息、自动跟踪定位、自动生成信息、人工交互会话等功能。2017年12月20日阿里云在“云栖大会·北京峰会”上公开展示采取AI技术、云计算大数据能力与垂直领域行业知识相结合整合全局能力为一体的ET大脑,让观众耳目一新、大开眼界,仿佛看到人工智能机器人搭乘大数据+云计算的智能报道时代的缩影,拉开人工智能自动生成新闻报道的人机(编辑记者与人工智能机器人)一体化数字新闻报道的帷幕。

目前,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制作数字新闻产品已经积累了实践经验的《卫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国际媒体,均发挥大数据在描述、判断、预测、信息定制、智能抓取、多向发布、实时分发等功能,通过摄像头、传感器、无人驾驶等方式获取信息,然后经由图像识别、视频识别、音频识别、智能抓取、分析判断、直觉感知、综合推理、综合集成等技术,让人工智能机器人对信息内容的价值进行分析、判断、检索、编排,去伪存真,将有价值的信息进行重新理解、组合归纳、视频编辑、语音合成、数据可视化,自动生产智能新闻稿件。所有这些成功案例,旨在通过“智能大脑”打造涵盖报道线索、选题、策划、采访、编辑、生产、分发、推送、发布等自动生成智能新闻作品铺路搭桥,搭建新算法平台,凸显人工智能快速、高效、可生成多个稿件版本、多种新闻体裁等优点,可为用户定制私人大餐,并能根据每位用户的需求采取不同写法、算法,仅需几秒钟内就能自动生成作品,满足用户所愿所需所想。如2016年3月韩国《金融新闻》写稿机器人仅需0.3秒就快速完成一篇关于股市行情的新闻报道;美国的NarrativeScience公司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利用软件开发的模板、框架和云算法,瞬间撰写出上百万篇报道,成为《福布斯》杂志的主客户。2017年1月31日,苹果公司发布了创纪录的一季度财报,美联社数分钟之后即发表了题为《苹果打破华尔街第一季度预期》的新闻报道。但这篇报道不是记者写的,而是智能机器人记者,或者说计算机写作软件(人工智能)写的。

搭建智能平台,共享数据

当前,大数据的积聚、理论算法的革新、计算能力的提升及网络设施的演进,驱动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智能企业迅速崛起,智能规划纷纷出台。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新时代智能平台在襁褓中诞生。

智能平台是未来媒体深度融合的催化剂,是实现人机一体化报道的助推器,是推动传媒业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运营方式、消费方式变革的直接动力。2017年11月15日,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公布我国第一批4家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分别依托百度、阿里云、腾讯、科大讯飞公司,建设自动驾驶、城市大脑、医疗影像、智能语音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重点打造集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智能、群体智能、混合增强智能和自主智能系统于一体智能平台。目前,《人民日报》继推出“中央厨房”之后,又与全国各类媒体、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新闻宣传部门携手合作,联通数百个客户端,向打造一个共享的智能化数据后台进军,发力建设“全国党媒公共平台”,实现全国媒体行业大融合。截至2017年11月24日,已有包括新闻机构、政务信息平台、大型企事业单位在内的90家单位近200个党端成为其中一员。2018年1月上旬,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签约入驻仪式(第三批39家)在湖北襄阳举行后,57家媒体机构正式入驻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智能平台建立后,各个媒体既有自己独立的后台,也可共享平台的内容、技术、渠道、人才;可以让网站变成一个可搜索的信息数据库,定期聚合、更新分发各个媒体数据资源;打破体制机制壁垒的瓶颈,变传统媒体平台为内容开放平台,消融用户和媒体边界;利用直播、H5、VR等交互手段与用户建立虚拟场景化沟通,重塑新媒体时代生活模式,真正做到让每个人感受到新时代的日新月异、新媒体的阳光雨露。新华社将整合盘活全社人工智能资源,升级“现场云”资源聚合平台,使其具有新聞分发、采蜜、版权监测、人脸核查、用户画像、智能会话、语音合成等基本功能。

打造智能团队,人机一体

近日,新华社社长蔡名照表示,新华社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发挥“媒体大脑”平台人工智能功能,积极探索智能化编辑部的标准和范式,实现人机交互和人机协作宣传报道。

人机一体化是未来媒体业分发、共享、生产的主流模式,智能机器的新闻采访、新闻写作能够实现数据信息的实时、迅速的抓取、生成,使新闻记者能从重复、繁琐、低技术含量的数据采集工作中解放出来,能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思考和从事更具想象力创造力的新闻采访工作。可以预测,智能机器人将是数字新闻报道行业的生力军、编辑记者的得力助手,能大幅提升工作效率,满足阅读者的体验。然而,我们应该看到,无论新媒体技术如何发展,人工智能永远不会凌驾于人类。只是随着编辑记者对智能机器人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行业对编辑记者的科技素质、控制技术和人机协同能力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高素质的智能化编辑记者,才能掌控和操作采写智能机器人,促进传媒业与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营造人机一体化发展新业态,重塑媒体生态环境,再造媒体组织框架,真正实现人机一体化数字新闻报道。

据近日发布的《全球AI领域人才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第一季度,基于领英平台的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技术人才数量超过190万人,其中美国相关人才总数超过85万人,位居世界第一。日前,美国急需的工作岗位是人工智能,而且每年成倍增加,尤其是算法工程师。与美国相比,无论是研究开发应用领域,还是新媒体报道领域,人才短缺已成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中的最大短板。去年,“今日头条”远赴美国硅谷跨洋招才,开出百万高薪招募资深算法构架师。然而,采取这种跨国引进高端人才的做法只能解决应急所需,并不能完全解决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短缺的现状,必将倒逼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的设置重新调整,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加强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走开高校与科研机构、互联网龙头企业联合培养智能型人才之路。2017年,谷歌中国、微软、Google、腾讯、大疆、海康、华为、网易游戏、阿里巴巴、滴滴、百度、今日头条等知名互联网企业,在校招聘的算法工程师、研发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等岗位,发出年薪水平均在30万元以上的承诺。基于此,未来高等院校新闻专业也将开设智能机器人控制与报道学科,建立有关人机一体化实验室和培训基地,重点培训既懂计算机控制程序、智能设计与管理、情感机器人、图像认知、数据挖掘、知识图谱,又能系统掌握智能科学与技术、具有创新意识的智能型数字新闻人才。2013年,百度在美国硅谷设立人工智能实验室,腾讯在2016年也宣布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并且积极招募在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方面的智能型人才。

加强高校与科研单位、互联网龙头企业联合培养智能型人才,鼓励和引导国内智能型人才与全球顶尖人工智能研究机构合作开发,加强人工智能基础应用、运行维护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让编辑记者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尤其是能随时利用3D或4D打印技术制作采写设备、视频技术,精通写稿或采访智能机器人的控制程序、指挥方式、指令下达、调整任务,精通人机协同配合的工作要领,达到编辑记者的科技素质与智能机器人的高效运作的最佳结合。2017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批122名人工智能专业研究生已入校。校方已同百度公司签署了人工智能专业合作办学协议,与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中国软件测评中心共同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铺开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开放办学之路。

可以预测,未来将会成立人机一体化编辑部(智能编辑部),数字新闻报道团队中将会出现采写智能机器人的身影,他们将替代人负责完成平时的资料整理、搜集素材、撰写稿件、新闻采访、浏览网页、视频直播等业务工作。在遇到大型会议采访时,编辑记者制定周密的人机一体化宣传报道计划,由一名或几名记者率领多台甚至几十台具有不同分工任务的写稿或采访的智能机器人团队,去完成以往几十个前方记者共同完成的任务,或仅一名编辑记者在指挥控制中心用手敲打按键,两眼目视视频,观看前方智能机器人报道团队所在的具体位置,随机下达指令进行远程遥控,下达采访任务、调整任务部署、分配采访力量。

在智能化的浪潮中,有的编辑记者患有“智能恐慌症”,担心自己的工作将在未来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抢走他们的饭碗;有的认为人工智能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鼓吹“唯智能机器论”,片面夸大智能机器人的威力而贬低编辑记者的作用。遇到上面问题,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要坚持全面的观点,抓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用一分为二的眼光看待事物、分析问题。理性看待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清醒地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正全方位颠覆媒体报道传播格局,与其对未来悲观或固步自封,倒不如让智能机器人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进一步强化智能化宣传报道理念,抓住機遇、迎接挑战,拥抱人机一体化结合的智能报道新时代!

猜你喜欢
人机人工智能机器人
从内到外,看懂无人机
人工智能与就业
“人机大战”人类智慧遭遇强敌
未来深空探测中的人机联合探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