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随着国家实力上升,国人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南京市作为“六朝古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南京市属博物总馆七馆一城墙,2017年全年接待人数超过436万人次,仅春节期间就超过10万人。随着中产阶级消费升级,更愿意为精神产品买单。加上移动互联网技术成熟,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落地,人工智能对个人消费习惯的影响越来越深入,智慧博物馆概念的推出势在必行。
与此同时,当前博物馆的参观体验却不是尽如人意。首先,文物说明牌不能充分地诠释展品,无法满足参观者探索的欲望。其次,文物和观众之间缺少有效的互动渠道,参观者的需求想法和观点等信息很难反馈到博物馆。再次,讲解员主要是从整体性来把握展览内容,所选的藏品具有代表性和故事性,难以照顾到观众个性化的需要。语音讲解机和微信公众号获取信息单调不精确,使用不方便;触摸多媒体等设备故障频繁,长期无人维护。最后,博物馆的文创商店商品曝光不够无人购买,柜台形同鸡肋。这些都无法形成参观-升级-学习-再参观的良性社会闭环。
六朝博物馆微信小程序导览平台建设
需求痛点:让参观者“兴之所至,尽兴而归”
南京六朝博物馆自2014年8月11日开馆以来已走过三个年头,多次召开高层论坛、研习营、读书会报告会和亲民亲子活动,每年中外观众超过50万,具有极强的学术影响与社会效应。六朝博物馆有App,安装体积6.9M,必须安装后手工一层层找到展品点开语音导览,才能听到讲解;也有微信公众号,总用户达到4.3万人,但是必须通过输入展品标牌右下角的小数字才能找到导览,展品说明也过于简单,使用体验不佳。如何让观众更容易找到导览的入口,并且迅速定位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随时点赞和吐槽,满足观众的参与愿望是博物馆导览平台的痛点所在。
技术选型:随用随走
南京六朝博物馆携手南京莎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对以上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莎木公司有着多年手游开发经验,凭借对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嗅觉一针见血地指出,随用随走的微信小程序是最适用于南京六朝博物馆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博物馆导览在局限的时间空间和人群内使用,每次参观扫码线上线下一次结合,符合低频次但重要程度较高的象限划分。微信使用人群广泛,入口流量大,加上微信小程序与微信公众号结合紧密以及微信小程序已经开放了内嵌H5的功能,并不丢失原有微信公众号用户群,表现能力强,很好地弥补了六朝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的不足。
功能设计:入口清晰,主题明确
六朝博物馆微信小程序走平台化路线,从整体上划分为5个子功能。最重要的功能是扫码入口。六朝博物馆拿出第一批15个文物摆放微信小程序二维码作为试点。只要用户打开微信扫码,就可以进入智慧博物馆微信小程序并定位到该文物,无需安装App。第二是展品导览页面,分成展品信息、文献参考、用户评论三个标签。展品信息标签,有语音讲解和文字说明,详尽地介绍了文物的名称、年代、品类、出土地点和相关知识点。文献参考页,列出了引用该展品的文献和文字,引导感兴趣的观众学习,也方便了专业工作者对比考察。结合参观文物的实物,观众可以尽情在评论页发表自己的观点。博物馆也可以根据用户评论了解观众的想法,调整展品布局。第三,是排行榜功能。根据参观次数,收听讲解次数,点赞次数和评论数的值按一定权值计算作为热度排序,可以更直观的反映文物的展览效果,刺激观众的参与度,提升博物馆的人气。第四,是文创商城,提高文创商品的曝光次数,激活观众的购买欲望,也扩大了博物馆的线下影响力。最后,是收藏功能。可以给展品做标记,方便回去继续研究和向亲朋好友推荐展品。整个小程序的设计主题明确,内容简洁明了,没有多余的功能。排行榜和收藏功能看起来不起眼,随着展品的增多,背后收集的数据价值越来越高,比如可以取代调查问卷,可以做推荐。并且,这个微信小程序结构清晰,便于推广到其他博物馆,建立博物馆群,可以带来更多的学术价值。
实践和思考
界面设计与内容建设专业性强
博物馆类微信小程序专业性强,结合内容做功能和界面设计是难点。在整个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许多值得分享的经验和教训。仅仅一个不起眼的图标设计,美工就改了有12版之多,最后确定了采用六朝人面纹瓦当的抽象图。还有展品信息的排版和数据项的设计,无不需要极高的专业性和与展馆风格保持统一。功能设计中,原先是有展厅介绍的,后来发现这个并不是小程序应该解决的问题,所以拿掉了。专注、克制,更是六朝博物馆微信小程序设计的准则。因此,反复向南大有关专家讨教,修改,占用了研发过程的大量时间。然而随之带来的用户体验显著提升,表明这些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统一思想是平台建设成功的关键
在平台建设过程中,人的因素是关键。六朝博物馆不同工作人员对平台建设理解不同,推行中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馆方领导与学术界专家认为这是很好的创新,其他场馆尚未开展类似的服务,全力支持这个项目。六朝博物馆信息部门的工作人员出于宣传部考核要求,则更关心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的关注率和点击率,他们希望把语音导览功能集成在微信公众号内。虽然微信小程序和微信公众号之间可以方便互通,但是两者毕竟是基于不同应用场景作出的特定选择,设计理念也各不相同,所以不应该为了增加点击率作出妥协,增加不必要的功能,破坏原来良好的设计。因为认知上的不一致,所以有时候配合上不是很到位,在开发进度上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拖延。比如文物下方的微信小程序二维码铭牌,公司不得不自己寻找生产厂家,浪费了将近两周时间。又比如导览语音,也是公司通过自己的资源寻找专业播音员录制。往往在一些活动开展,考核评比的时间节点上,项目开展的较为顺利。尽管如此,整个工作还是得到了台湾故宫博物院以及南大学术界专家的好评,尤其是文物和观众互动的设计理念,和他们的论点不谋而合。文博场馆毕竟有自己的特点,建议有关部门在制定考核指标的时候,结合领域对实际应用场景有所偏重,如可增加对文创的加分,以更好地统一各部门思想,促进文博信息化建设。
未来南京智慧博物馆建设重点
场景设计直接影响用户体验
互联网争夺的是流量和入口,而移动互联网时代争夺的是场景。对于博物馆而言,具体的角色应该定位在根据参观者的体验挖掘场景细节,培养市民定期参观文博场馆的习惯,从而进一步开展更多的应用。如可以根据文物排行榜和互动话题开展热点问题讲座,也可以根据观众的身份如大中小学生、老年人、普通市民、专业工作者等定制微信小程序的界面和功能。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一定是自然的,内容做好了,博物馆的知名度自然会上去。互联网巨头砸巨资开发高频度App的模式并不适合南京市政府和公共文化事业。微信淘宝这样的大流量App背后需要有分布于全国的强大的基础设施做支撑,依靠地方政府的政务数据中心显然力不从心。博物馆应该积极上公有云,专注场景设计。好的内容,更需要把内容和参观场景结合起来。如虚拟四维场馆,若结合Lbs效果会更好。
文博携手文创大有可为
南京市有自己的文创品牌“大观园”,文创产品多种多样,南京市博物总馆与分馆筹划了一系列形式内容生动有趣独特的文创项目。而智慧博物馆更是融合线上和线下,宣传和参与合一的良好平台。文创产品线上经营和宣传,影响面可以很快扩大。而文创产品本身的文化底蕴也可以引流。如江蘇万名儿童美术创意双年展,三个周末的团队预约全部爆满。如果能充分利用自带的流量,则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更多好的活动和项目,形成良好的闭环。只有打磨好细节,才能抓住移动互联网的福利,提高南京市民参观文博场馆的热情,推进社会文化事业稳步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