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宏
随着修图技术的不断发展,照片上年龄的痕迹不断淡化。在现实世界中,人们也期盼这样的技术,让“类似于冻龄女神”的奇迹不只能在屏幕上看到,而是出现在自己身上。
如今,医学的发展正在努力接近这一目标。
虽然人类的逆生长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但在实验室里,科学家至少已经成功扭转了老鼠器官老龄化的趋势。
2015年,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操纵动物基因,成功地让一只衰老小鼠的胸腺获得新生。
位于心脏附近的胸腺对免疫系统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生产抵抗感染的T-细胞。当人类到了70岁时,胸腺就会急剧萎缩,使免疫系统的效能降低。这就意味着,人们在变老后将失去抵抗诸如流感病毒感染的能力。
爱丁堡大学的研究小组把研究目标对准了蛋白质FOXN1。该蛋白质帮助控制胸腺重要基因的开启。他们在试验中使用了转基因小鼠,并用化学物质来增加其蛋白質水平。结果显示,获得再生的胸腺比未受到治疗的小鼠的胸腺体积大两倍。这是科学家首次成功地让一只活体动物的某个衰老器官变得年轻。
鉴于人和小鼠的基因图谱“基本相同”,都有约3万条基因,其中大概有80%的基因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在小鼠身上取得的突破,意味着在人类身体上的类似突破指日可待。
重要的是,这种方式可以为人类抗衰老提供切实的借鉴。人们每年花费巨资来试图延缓衰老,如果这种从小鼠实验中得到检验的方式切实可行,那对所有人都是一个福音。
以前人们将衰老看作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所以更多是从哲学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而现在科学家们已经改变思路,越来越多地将衰老看成一种疾病。既然是疾病,就有治愈的可能。
虽然以治病的方式对付衰老在医学界不是主流的看法,但仍有医生在这条路上筚路蓝缕。他们坚信生物学上的衰老有可能是完全可避免和可治疗的。因为人的身体根据基因和环境因素按照不同的速度衰老,基因中的微小错误会逐渐累积,于是细胞开始出现错误,进而累积成组织损坏。这些变化的程度在一段时间之后可能导致人们受到慢性病的困扰。而如果能及时修补这些基因错误的话,那么人就有可能达到传说中“青春永驻”的境界。
如今在全球,已经有一些研究中心把探索预防生物学衰老的方法放到优先位置。动物研究表明某些物种大幅延长寿命确实是可能的,所以人类也有望实现这一点。这方面的一些技术积累已经完成,比如,美国赫尔布罗姆生物学老化研究中心生物化学家辛西娅·凯尼恩和同事通过实验将蛔虫的寿命延长了6倍。
蛔虫的寿命非常短暂,出生10天后就进入衰老期,并在两个星期之内死亡。但是辛西娅带领的研究小组的实验显示,蛔虫的老化进程变得缓慢,可存活84天。相当于人类可达到480岁的寿命。辛西娅在实验中改变了蛔虫的一种特殊DNA分子——daf-2,人体内也存在相同的基因。这项研究也可能成为“治愈”衰老的一把钥匙。
目前全球有记录可查的活得最长的人是来自法国的珍妮·卡尔蒙特,她1997年去世时122岁。从那之后的20年里,医疗条件持续改善,这项纪录被打破是迟早的事。但从遗传角度来看,人类一旦达到特定年龄似乎就很难继续存活。2016年的一篇论文认为,“我们或许无法活过120岁。”
为了突破这种先天桎梏,科学家们在探索多种路径。
除寻找基因钥匙外,还有研究在干细胞疗法方面发力。这种方式的思路是身体组织提供新一批年轻细胞,替代那些在衰老过程中死去的细胞。其他问题,比如细胞死亡过晚,可能需要较复杂的解决方案。
然而,美国可忽略衰老研究工程战略基金会首席科技官奥布里·德·格雷认为,干细胞疗法不可能完全阻止衰老,但会让患者多活30年左右。他设想的未来是,老年人可以通过接受“恢复青春科技”疗法,把细胞逆转为年轻时的状态,延长细胞的寿命。这个想法是:当患者在60岁接受治疗时,他在生物学上能够回到30岁的状态。但是,因为这些疗法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所以再过30年,这些细胞还是会变成60岁的状态。但是到那个时候,德·格雷希望可以施用第二代技术,让同一批人再度回到年轻状态。
除更新细胞外,还有研究者尝试“更新血液”的方式来达到“逆生长”的目的。这种方式听上去有些像是邪教的仪式,但研究却在试图找到其中有效的成分。
在最近的一次试验中,老年痴呆症患者在获得18至30岁年轻人的献血后,病情有所好转。这些早发型老年痴呆症患者从此恢复了穿衣或洗澡的自理能力,有的还能够完成家务等其他事项。
这个试验仍在进行中,但是美国一家创业公司已开始为老客户提供获得16至25岁年轻人献血的机会,一次治疗费用为8000美元。该公司称,这种输血能够增强老年人懒惰细胞的表现。
或许,条条大路通向“逆生长”,现在只是在寻找更短的那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