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澳大利亚特派记者 李锋 本报记者 李司坤 ●王会聪
“解雇外长毕晓普,澳中关系才能解冻。”《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14日以此为题刊登澳大利亚前驻华大使芮捷锐的文章。他说,澳政府需要一名深谙历史与地缘政治的外长,与中国这一当今世界新秩序的重要塑造者保持互动。但在毕晓普的带领下,澳外交政策在实际行动中陷入迷失。对于芮捷锐的严厉指责,毕晓普15日强硬回应称,澳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没有改变。
芮捷锐于2007年至2011年担任澳大利亚驻中国大使。他在《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的文章中说,自从澳大利亚决定对中国采取战略上的不信任政策以来,两国关系跌落谷底。“就澳大利亚地缘政治利益而言,澳中关系‘结冰的时机处在最糟糕的时刻。”芮捷锐表示,以前堪培拉曾广泛认为应该与中国保持密切关系,这不仅是出于经贸原因,还因为中国对所有关乎澳利益的重大国际事务至关重要。如今的澳政府已不存在这种广泛共识。
芮捷锐在文章中特别提到,朝鲜领导人今年两次访华已足以证明中国在东北亚地区重大事务中担任的核心角色,但澳大利亚在关乎其战略意义的地区正迅速发生变化时几乎没有外交活动,不像以前在朝鲜问题有进展时派出特使访问中日韩,这极不寻常。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总理莫迪4月底访华,中国总理5月中旬时隔8年正式访日,所谓制衡中国的“菱形集团”(日澳美印)有“两条边”都在寻求打造更密切的对华关系,而澳中关系仍然被“冻住”。
芮捷锐呼吁澳总理特恩布尔撤换毕晓普,“她已两年多没有访问中国”,而且以各种言论激怒中国,比如在南海问题上进行比其他国家外长都更“尖锐”的公开评论,还在去年访问新加坡时发表“非常怪诞”的言论——中国不民主,无法担任地区领导角色。对于这一说法,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休·怀特曾担忧地表示,这是澳官员首次在意识形态上对中国发难,是个“不祥之兆”。
芮捷锐认为:“称职的澳大利亚外长应该能理解澳大利亚在迅速发展的世界新秩序中所面临的深刻挑战,而这个新秩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国塑造的。”
对于这位澳大利亚前任驻华大使的文章,澳政府从15日一早便开始进行回应。澳总理特恩布尔表示,这篇文章令人失望,“完全错误”,他支持毕晓普。毕晓普则在一份声明中为自己辩解道,她与芮捷锐已有多年没有见面,后者从未向她咨询过澳中关系方面的问题,因此,他的文章是“对澳中关系无知、不明真相的分析”。毕晓普强调,澳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没有改变,澳中最高级别的外交接触始终在持续。
“芮捷锐与毕晓普对亚太地区形势的认识不同,产生分歧的原因与他们的个人经历有关。”中山大学大洋洲研究中心研究员于镭15日对《环球时报》表示,芮捷锐是一名职业外交官,并在中国工作过,他基于个人经验认为应该用包容、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在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地位。而毕晓普更多是从传统地缘政治角度分析问题,她的信息大部分来自报告等书面材料,受建制派理论影响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