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日学,李春姬,张玉坤
(1.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2.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 300072)
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迁徙过来的过界民族,他们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三省各地,各地区的朝鲜族具有不同的地域特征。从他们的移民形式来看,有早期的农业自由移民、日韩合并时期的逃亡移民以及日本侵略时期的强制移民等。我们可以通过文献《1910—1921年在满朝鲜族人原籍统计表》[1]和《中国朝鲜族聚落名称与人口分布》[2]了解到,我国朝鲜族的原籍主要包括咸境道原籍、平安道原籍和庆尚道原籍等3种类型。他们的居住文化亦根据原籍的不同具有不同的地域特性。然而,由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盲目开发与破坏,不少地区、不同原籍朝鲜族民居之间的差别正在逐渐消失。
本文重点关注朝鲜族民居的多原籍性,以其中一类——庆尚道原籍朝鲜民居为研究对象,探讨空间形态的地域特征、居住文化的近代变迁、传统要素的持续性等问题。通过研究,掌握庆尚道原籍朝鲜民居的空间形态与变迁特征,为今后的新农村建设进行理论与实践指导。
本文以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地区的庆尚道原籍朝鲜民居为研究对象,进行调研分析。为了使研究能够充分体现庆尚道原籍朝鲜族民居的空间特性及近代变迁过程,并能够提炼出适合我国农村实情、适合庆尚道原籍朝鲜族的农村住宅方案,本文共选取17个典型性案例进行调研与分析,每个案例都具有一定的历史及时代代表性。
本研究采用了调研分析方法。首先,通过文献及问卷调查,了解勤劳村的历史及韩国庆尚道地区的传统居住文化特征;然后,以调研为背景,分析庆尚道原籍朝鲜族民居的特点及近代变迁等内容;最后,通过我国庆尚道原籍朝鲜族民居与韩国庆尚道型传统民居的比较,考察庆尚道原籍朝鲜族民居的传统要素的持续性问题。此外,为进一步了解多民族文化融合过程中勤劳村朝鲜族居文化的变迁,对其周边地区的汉族、满族住户也展开相应的调研。
从移民背景来看,我国朝鲜族的迁徙类型包括早期的农业自由移民、日韩合并时期的逃亡移民、以及日本侵略时期的强制移民等多种形式[3]。
1936年,随着伪满地区的治安相对稳定,满鲜拓殖株式会社为了加快对东北地区的经济掠夺,以生产大米为目的,在朝鲜总督府及伪满洲国领事馆的监督下向东北地区强制迁移朝鲜人开拓团。而且,随着铁路的开通,向东北内陆地区尤其是向北满地区的朝鲜人移民人数急剧上升。该时期的朝鲜人移民主要来至朝鲜半岛南部地区。尤其是1939年朝鲜半岛南部地区的旱灾是导致该时期庆尚道原籍的朝鲜族移民剧增的主要原因。
从分布情况来看,朝鲜人开拓民主要分布在北满地区。 本文的研究对象——绥化市兴和乡勤劳村就是该时期由朝鲜人开拓团所成立的朝鲜族聚落。
朝鲜族民居研究是从1991年以中韩建交为起点正式开启,来自国内外的研究学者从社会、历史、建筑等不同领域陆续开展相关调研与理论研究,研究形式多样化,成果颇丰。但大部分研究都是以个别村落或住宅为研究对象,很少涉及有关原籍别朝鲜族民居的特点及变迁方面的研究。虽然有些研究提及庆尚道原籍朝鲜族民居或聚落,但从静态观点研究个别建筑现象,未能从该系朝鲜族民居的地域特征及时代变迁角度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此外,关于朝鲜族民居变迁及生活实态方面的研究,如“中国朝鲜族河东乡村落构成调查研究”[4]、“朝鲜族农村住宅厨房空间形态和炊事及就餐方式研究”[5]等研究中,虽然涉及有关庆尚道原籍朝鲜族民居的内容,然而内容与范围局限于个别案例研究。
研究庆尚道原籍朝鲜族民居的空间特性与近代变迁,我们首先要掌握原籍朝鲜半岛南部地区庆尚道型民居的特点。其代表性研究有:《韩国住宅建筑》[6]、《韩国民居研究》[7]等著作。《韩国住宅建筑》是从居住史层面探讨不同时代各地方的民居特点,《韩国民居研究》则是从建筑仪礼、民居类型、改良民居与传统民居的比较等方面介绍韩国传统民居的特点与地域分布,其中包括朝鲜半岛南部地区的庆尚道民居。庆尚道型民居大体可分为传统型与改良式两种类型,不论何种类型,这些民居都具有共同的平面特征,即通过房屋中间的大厅(Dae-cheong)空间联系各个空间。
本文以庆尚道原籍朝鲜民居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内容包括:我国庆尚道原籍朝鲜族民居的地域特征是什么,随着时代变迁他们的空间形态及居住方式又是如何演变,变化的要素及原因是什么等。文化是不断发展演变的,在与传统文化比较中探讨不同地区的文化传承与变迁,这是从发展的观点探讨庆尚道原籍朝鲜族民居的客观而科学的研究方法。
调研分为预备调研和正式调研。2014年7月18—24日,通过预备调研整理了勤劳村朝鲜族的迁徙历史、村落概况、家庭构成、房间名称与用途等基础事项;2014年8月21—30日,通过正式调研记录了勤劳村庆尚道原籍朝鲜族民居的空间与生活实态。通过两次调研,共整理了17个代表性民居案例,分别用“S-QL01”~“S-QL17”表示,详细描绘了其平面图与内部空间形态。调研采取了现场测绘与草图描绘、观察记录、摄影并用的方式。根据平面图与现场调研记录,分析平面的类型、空间构成与利用实态,最后得出庆尚道原籍朝鲜族民居的空间特点。
勤劳村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地区的绥化市兴和朝鲜族乡。周围地势平坦,村落后面有河川流过,便于种植水稻。该村共45户居民,其中朝鲜族占38户。该村原来是汉族村落,1930年代随着日本人在东北地区经济掠夺的大势扩张,大量朝鲜人开拓民迁入北满地区,勤劳村变为朝鲜族村落。这里的朝鲜族大部分来自朝鲜半岛的南部地区。据村里的老人们讲述,迁徙之初他们居住在既有的汉族或满族房屋里,满汉文化对其生活行为演变影响较大。在调研中发现,这里的朝鲜族村民至今依旧生活在汉族或满族老屋中,而内部空间却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庆尚道原籍朝鲜族民居中,炕指温突房,受满、汉族文化的影响,后称之为“炕”。在满、汉民居中炕的高度通常为55~60 cm,而朝鲜族民居的温突房则要比炕低20 cm左右。在房间布局上,勤劳村的朝鲜族民居通常以厨房为中心,东侧布置主屋,西侧布置小屋和仓库等附属空间。
地室是庆尚道原籍朝鲜族民居中经常使用的词汇,意指地面。在黑龙江省庆尚道原籍朝鲜族民居中,通常将炕前面的地面称之为地室,用他们的方言可音译成“Gong-kan”。
净地指厨房,在黑龙江省庆尚道原籍朝鲜族民居中,通常将厨房称之为净地(Jeong-ji)。在平面布局上,净地位于平面的中央,以此为中心左右两侧布置东屋和西屋。
地炕是在庆尚道原籍朝鲜族民居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空间形态。地炕一般比炕低10~15 cm,由于高度的不同,我们通常将炕称之为“上炕”,将地炕称之为“下炕”。在黑龙江地区的朝鲜族民居中地炕一般单独设置焚火口,夏天以就寝、起居、就餐等空间使用,冬天则烧火用作火炕。
仓库分为室内仓库与室外仓库。室内仓库一般布置在房间北侧,以此形成的二列型平面有利于抵御东北地区的寒冷气候。室外仓库则位于房屋的东侧或西侧,主要存放大型农机具及柴火等材料(表1)。
表1 庆尚道原籍朝鲜族民居空间要素
庆尚道原籍朝鲜族民居,其平面形式根据出入方式及空间的链接可分为净地中心型(K型)与走道中心型(C型)两种(表2)。
表2 平面分类
净地中心型是通过独立的净地(厨房)空间进入各室的平面形态。根据房间数,K型可分为2间型(K1)与3间型(K2)两种。K1为K型的基本型,由炕和厨房两间组成,是早期庆尚道原籍朝鲜族民居中常出现的平面形态。K2型是以净地(厨房)为中心两侧布置寝室的平面形态,通常右侧布置主屋,左侧布置小屋。这种平面形态是在20世纪60年代大跃进时期,随着家庭人数的增长而形成。
走道中心型(C型)平面是在 K2型平面的基础上,在净地前面的入口处设置走廊,以此联系各个空间的平面形态。在C型平面中,厨房从K型的炊事兼走道空间中独立出来,位于平面的北侧,以独立的净地空间来使用。
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上述两种平面形态均呈现出一种共同的变化,即地炕(DR)空间的形成。在庆尚道原籍朝鲜族民居中,地炕是将地面向上抬高30~40 cm,用于进行夏天就寝、起居、就餐等行为的空间,是我国朝鲜族民居在近代变迁与异文化的交融与同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适应寒冷气候地区的多功能空间。
在庆尚道原籍朝鲜族民居中,就寝空间通常以炕或地炕的形式存在。就寝空间的数量为1~3个,其中拥有2~3个就寝空间的平面比例最高,拥有1个就寝空间的平面案例只出现在K1型平面类型中。此外,根据就寝空间的使用情况分析,发现多余的就寝空间大多处于闲置状态。其原因是,随着出国探亲、劳务等人口的增多,勤劳村人口流失现象较严重,大部分家庭是以老人和孩子为主体形成两人型家庭结构模式。
就寝空间根据季节分为夏季就寝与冬季就寝两种空间形态。在有多余房间的情况下,通常将主屋作为冬季就寝空间,将小屋作为夏季就寝空间的情况较多;在设有地炕空间的情况下,通常将主屋作为冬季就寝空间,地炕作为夏季就寝空间,小屋则用作仓库。此外,在设有地炕焚火口的情况下,将地炕也用作冬季就寝空间。
在庆尚道原籍朝鲜族民居中,起居空间通常与就寝空间融为一体,通常将主屋设为主要的起居空间。当设有地室或地炕的情况下,将炕前的地面或地炕作为夏季起居空间来使用。起居行为主要表现在地室空间的立式生活方式与地炕空间的坐式生活方式两种。
在庆尚道原籍朝鲜族民居中,炊事空间分为室内厨房与室外厨房两种。室内厨房一般采用走道型与独立型两种。从K型到C型的厨房空间的演变,说明在农村住宅近代演变过程中炊事空间的独立性功能正逐渐得到强化。室外厨房是用土石砌筑的简单的炊事设施,主要用于夏天,其目的是将炊事和取暖分离,从而营造凉爽舒适的室内就寝空间。
在庆尚道原籍朝鲜族民居中,就餐空间主要体现在炕、净地(厨房)等空间。随着地炕空间的出现,炊事空间逐渐向地炕转移。净地就餐方式一般是在C型平面中出现,独立式净地空间与立式就餐方式的出现说明在近代居住文化的演变中厨房与餐厅空间逐渐向独立性功能转化。
在庆尚道原籍朝鲜族民居中,出入口通常设置两个,分为主入口与次入口。主入口一般设置在住宅南侧,在个别案例中由于用地的限制也有将主入口设置在住宅东侧的情况。次入口一般设置在位于平面北侧的厨房或仓库等空间,主要用于进出燃料或农机具等。从平面类型上看,K型一般将主入口设置在净地空间南侧,强调其炊事与走道等多功能用途;C型平面则在入口处设置玄关或走道,强调各个功能空间的封闭与独立性(表3)。
表3 空间组成及生活实态分析
庆尚道原籍朝鲜族民居是将朝鲜半岛的传统文化与我国东北地域环境、他民族文化融合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勤劳村的朝鲜族大部分是被强制迁徙到这里的庆尚道原籍的朝鲜族。迁徙之初他们沿用了当地满、汉民族的住宅,大都采用C型或K型平面。只是在房间名称及生活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区别:例如将厨房称之为“净地”,将地面称之为“Gong-kan”,将炕称之为“温突房”,在生活方式上以坐式为主等。
韩国庆尚道与我国黑龙江省位于不同的气候带,由于气候的不同,住宅形态及空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庆尚道传统民居是以大厅(Daecheong)、退间(Maru)、庭院为中心,通过开放性空间连接各个功能空间;而位于黑龙江省的庆尚道原籍朝鲜族民居则是以封闭的净地空间为中心连接各个空间。气候差异对空间的布局也产生较大影响,相对以通风为主要目的庆尚道传统民居的一列型平面,黑龙江地区的庆尚道原籍朝鲜族民居则将厨房、仓库等附属空间布置在平面北侧形成二列型平面,以此增强房屋北侧保温与防风作用。
在庆尚道原籍朝鲜族民居的变迁过程中,近代化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要素,主要体现在炊事燃料、家具形态、空间构成的演变方面。煤气、沙发、立式组合柜的导入,使原有的传统空间发生较大改变。在C型平面中走廊的出现是朝鲜族民居向LDK型住宅发展演变的重要表现。通过走廊连接炕、净地等空间,使各个空间的功能独立性更加明确(表4)。
表4 平面比较
庆尚道原籍朝鲜族虽然长期居住在满、汉形式的民居中,但他们的生活方式却一直秉承着传统的坐式生活方式。在早期庆尚道原籍朝鲜族民居中炕前设有地室空间,以立式生活方式为主,其利用率一直较低。后来,随着地室改变为地炕空间,以夏天的就寝、起居、就餐等坐式生活方式为主体,地炕的利用率逐渐提升。说明坐式生活方式作为朝鲜族传统文化要素之一,在民居演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图1)。
图1 坐式生活方式
1992年随着中韩建交,访问韩国的朝鲜族人数逐年增多,很多人回到国内后将原有住宅进行改造。其中以“地炕”空间的出现最为典型,在功能上与韩国庆尚道民居的“大厅”空间等同使用。他们的区别在于“地炕”是室内空间,“大厅”是开敞于庭院的半室内化空间。相对韩国庆尚道传统民居中的大厅空间,我国庆尚道原籍朝鲜族民居的地炕空间主要以夏天的就寝、炊事、就餐等方式使用。有些地区为了增强地炕的冬天使用功能,在其走廊一侧单独设置焚火口(图2)。
图2 传统要素的持续
随着庆尚道型传统民居“大厅”空间的室内化,其原来半封闭的“退间”走廊功能也转变为朝鲜族民居中的全封闭室内走道空间。如C型平面,通过室内走廊连接炕、净地等各个功能空间。这样的居住文化的演变体现出强烈的地域特征,不仅对朝鲜族民居对满、汉居住文化也产生较大影响。
本文以黑龙江省北部地区绥化市勤劳村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庆尚道原籍朝鲜族民居的空间特性、近代变迁与传统要素的持续性问题。结论归纳如下:"在庆尚道原籍的朝鲜族民居中传统要素主要体现在以坐式生活方式为主体的炕、地炕空间与内部走道空间。其中地炕与室内走道在空间形态上,既体现了韩国庆尚道传统民居的“Daecheong”“Maru”等传统空间要素,又在其近代化过程中与东北地域环境及时代特征相结合发生演变和发展,形成自我特征;#一个民族的传统要素不应该是固定不变的,应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不断得到升华与创新,这是迎合时代发展、创造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的必然选择。
[1]朝鲜总督府内务局社会科.满洲及西伯利亚朝鲜人情况[M].京城:朝鲜总督府,1922.
[2]沈惠淑.中国朝鲜族聚落名称与人口分布[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
[3]JIN Rixue.The research on the rural living space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of Chinese Koreans[D].Seoul:Hanyang University,2010.
[4]KIM Seungje.A study on residential composition of Chosun Race of Heilongjiang-Sheng Hedongxiang in China[J].Journal of the 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Korea Planning &Design,2001,17(2):133-140.
[5]JIN Rixue,PARK Yonghwan.The research on the kitchen spatial structure in the rural China Korean ethnic group and their cooking and dietary way-concentrating on the countryside of China Korean ethnic group in the three provinces of northeast China[J].Journal of the Korean Housing Association,2010,21(1):11-21.
[6]朱南哲.韩国住宅建筑[M].首尔:一志社,2003.
[7]张保雄.韩国民居研究[M].首尔:宝晋斋,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