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嫣,盛一梁,徐 倩,张 静,通信作者:沈建飞
(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江苏 苏州 215400)
中药膏方又称“膏滋药”“膏滋方”,是根据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研究滋补强身、抗衰延年的中药方剂。秦伯未尝谓:“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液,而所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也,故俗亦称膏滋药。”[1-3]膏方具有作用相对稳定、持久、缓和、服用较方便等特点,在历代中医的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4]。随着膏方应用的增多,不良反应的发生也越来越多,影响了膏方的疗效与患者的服用。为有效预防和减少膏方不良反应的发生,笔者对本院膏方服用后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
太仓市中医医院在2013—2015年共开具膏方4 810张,患者服用膏方后发生不良反应125例,发生率为2.60%(125/4 810)。
对服用膏方的患者,通过临床及电话回访记录膏方服用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主要记录患者的基本情况、基础疾病及相关用药情况、膏方服用情况、不良反应情况等,并对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分析与评价。
3.1 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基本情况 ①年龄:≤30岁者14例,占4.65%(14/301),31~40岁者20例,占2.47%(20/809),41~50岁者24例,占2.21%(24/1 087),51~60岁者29例,占2.55%(29/1 139),≥61岁者38例,占2.58%(38/1 474);③性别:男性44例,占2.64%(44/1 665),女性81例,占2.58%(81/3 145);③BMI值:≤18.50者11例,占2.52%(11/436),18.51~25.00者97例,占2.90%(97/3 347),≥25.01者17例,占1.66%(17/1 027)。
3.2 服用次数 首次服用膏方的患者更易发生不良反应(约29.13%)。随着患者服用次数的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逐渐降低。见表1。
表1 患者服用膏方的次数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关系
3.3 基础疾病及相关用药 有基础疾病及相关用药的患者64例发生不良反应,占2.84%(64/2 257);亚健康患者60例发生不良反应,占2.35%(60/2 553)。
3.4 膏方组方 膏方药味数过多、组方复杂将会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见表2。单张膏方处方重量最小为1 620 g,最大为10 850 g,重量为5.01~7.00 kg的处方最多见。由表3可知,单张膏方越重,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
表2 膏方药味数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关系
表3 膏方处方重量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关系
3.5 不良反应表现 服用膏方后引起的不良反应表现多种多样。上火16例(12.80%)、胃肠道反应80例(64.00%)、心血管系统反应9例(7.20%)、皮肤反应6例(4.80%)、神经系统反应5例(4.00%)、内分泌系统反应4例(3.20%)、其他5例(4.00%)。其中,上火的16例患者中体虚的病例占81.25%,膏方用药以党参、黄芪等温补的药物多见(用量占处方总量的44.61%~56.38%)。胃肠道反应的80例患者中本身有胃肠道不适症状的患者占11.25%。膏方中含进补滋腻药物(用量占处方总量的16.53%~24.10%)或贝母、黄连等寒凉的药物(用量占处方总量的23.30%~58.04%)的患者,更易出现胃肠道反应。
随着人们对于膏方的认识、接受和使用的增多,膏方的不良反应越来越多见,并被临床医务工作者重视,尤其是与膏方的不良反应发生相关的因素。
4.1 年龄、性别、BMI值 年龄较小的患者因其胃肠功能的发育情况等原因,服用膏方后易发生不良反应。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免疫力下降,感受外邪的概率也上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逐渐上升。男性服用膏方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大于女性,与陈丁丁等[5]的结论相同。服用膏方且BMI值在18.51~25.00的人数最多,不良反应发生率偏高。
4.2 服用次数 对于首次服用膏方的患者,建议使用开路方,辨证施治,调整膏方用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4.3 基础疾病及相关用药 有基础疾病及相关用药且基础疾病及相关用药越多的患者,由于身体状态、药物相互作用等原因,越易发生不良反应,故在应用膏方时应加强辨证施治,建议必要时予以开路方。
4.4 膏方组方 膏方中大多数药物具有滋补之性,但过度的滋补[6],往往会造成患者机体负担。重复用药、十九畏、十八反、盲目追求处方大而全等易导致处方药味过多、超量,药效矢不中的,既浪费患者的金钱,又易发生不良反应。
4.5 膏方不良反应的相关处理 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首先建议停药、减量处理。其次,上火的患者可联系处方医生进行调整。胃肠功能欠佳的患者建议以开路方调理,或小剂量饭后服用,以免加重胃肠负担;合并心血管、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患者建议监测相关症状,必要时予对症处理;出现皮肤瘙痒、皮疹等的患者,说明其对膏方中的某种成分过敏,则应建议停服该方[7]。
综上所述,膏方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诸多因素相关,有些是不可控制因素,但也存在可控因素,而这些可控因素就是医务工作者需要关注的地方,如辨证施治、一人一方[8]、开路方、适度调理、改进生产工艺、加强膏方质控、改变服药方式与剂量、提高依从性、改善膏方存储条件、建立并完善膏方服用情况的跟踪回访机制等。只有这样,膏方才能做得更好,更适用于更多的不同的患者,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不断提高膏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1]任君草,梁兴伦,徐雅萍.膏滋药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与服用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06,4(5):787-788.
[2]马智,陈民,陶雪飞.补虚祛病话膏方[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0),790.
[3]郑敏霞,丰素娟.膏滋药的制备和创新[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5),679.
[4]王丽芳,王孝敏.中药膏方制作现状分析[J].中国民间疗法,2011,19(10),6-8.
[5]陈丁丁,冯晓玲.膏方常见不良反应浅析[J].河南中医, 2015,35(3),510-511.
[6]吴栋刚,张小龙.膏方的处方立法思路与不良反应对策[J].光明中医,2013,28(2),393-394.
[7]张蕾,王学东.补肾祛瘀膏方联合舒利迭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8]孙晓萍.冬令进补话膏方[J].光明中医,2010,25(6):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