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特性视域下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探析

2018-05-15 18:51梁超
戏剧之家 2018年4期

梁超

【摘 要】翻译作为一项语言活动在各种文化的相互传播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以翻译特性,即翻译的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及历史性为背景,结合具体实例深入探讨如何将汉语文化负载词准确地进行翻译,从而取得更好的翻译效果。

【关键词】翻译特性;汉语文化负载词;汉语英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4-0185-01

从古至今,翻译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等的桥梁把各个国家联系在一起,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个国家的发展。汉语文化负载词即指那些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词汇、词组和习语。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和独特的中国文化,而这些文化又通过汉语文化负载词传递着我们国家的精神与信仰。所以贴切地将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翻译的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及历史性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进行探析,从而了解如何恰当地翻译汉语而呈现更好的英译作品。

一、翻译之特性

(一)社会性。翻译作为不同语言之间的中介,将处于不同语言社会的人联系起来。当操着不同语言的人之间发生了交流,社会性即产生。同样的,翻译活动的产生也时刻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例如在汉语体系中,亲属称谓具有多分性、多层次的特点。而在英语社会中,称谓就没有那么复杂。例如在萧红的《王阿嫂的死》中有这样一句话:“她从贫苦的姑家,又转到更贫苦的姨家。”汉语中的“姑”和“姨”分别指父亲的姐妹和母亲的姐妹,但是在英语中“姑”与“姨”都是由“aunt”来表示,如果译者将此处的“姑”“姨”都用“aunt”表示则体现不出中国的社会关系,因此HowardBlatt将其翻译成paternalrelatives和maternalrelatives就有利于外国读者了解中国的社会关系。[1]

(二)文化性。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转换,任何一个译者都不能不考虑文化因素。作为译者,除了要对自己文化有深刻的了解,还要对国外的文化做好充足的研究。例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有两种译法:1.Manproposes,heavendisposes.2.Manproposes,Goddisposes.比较这两种译法就可以看出译句1中的“heaven”是“天”的意思,具有明显的佛教文化色彩,而“god”是“上帝”的意思,具有基督教文化色彩,西方国家自古受圣经文化的影响,所以这句谚语的译文2可能对西方读者来说更容易接受。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人们对相同事物延伸意义的理解和认识的不同,所以在进行翻译工作的时候对汉语文化词的把握就更加重要,避免使读者望文生义。

(三)符号转换性。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符号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符号,正如巴奈斯特说的:“翻译是一种语言行为,但它在本质上属于符号学范畴。”[2]比如“学生减负”译为“toreducestudyload”,“综合国力”译为“overallnationalstrength”,这些汉语词的原符号都可以在英语中找到意义、功能一致的译语符号,所以在符号转换过程中只需要将其直接转换。也有在译语符号中找不到与原文符号完全一致的情况,此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就得根据文化或者语境去寻找最恰当的翻译。比如汉语中“饭碗儿”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工作或事业,但是英语中的“bowl”根本不存在此意,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语言符号意义的不对等,但是在英语中面包和奶油是英美日常中的必需品,所以将其译为“one'sbreadandbutter”就显得合理多了。[3]

(四)创造性。在长久的翻译历史中里,翻译一直都被认为是一种无创造性的古板的语言转换活动,但是,翻译其实并不是一个单纯复制的过程,而是译者对原文的重现就是一种融合了自己的主观意识和对原文理解的再创造。例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许渊冲就将[4]译文中“护花”翻译成“quickerflowers'growth”[4]意为使花儿来年快速生长,则更加使读者意会原诗的意义,这正是译者的创造性使翻译更加便于理解。

(五)历史性。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翻译必然会受到当时历史环境的影响,无法摆脱历史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變化,翻译的形式和内涵在不断丰富,译者的能力也在不断升华,同一作品的不同时代的译本便会越来越符合当下时代的特征。《论语》的两个英译本(分别来自辜鸿铭和刘殿爵的翻译),不同的历史背景造就了译者不同的翻译风格和特点。在翻译子贡的名字时辜译作“adiscipleofConfucius”,直接将名字模糊化,而刘则直接按其粤音发音翻译为Tzu-kung。其次体现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话的翻译中。辜将其译为“Wemustcut,wemustfile,Mustchiselandmustgrind.”而刘则采用直译的方式分别翻译出“切磋琢磨”这四个字对应的动词,并且将四个动词的宾语加上与之对应,译为“Likebonecut,likehornpolished,Likejadecarved,likestoneground.”则更容易使读者理解,并为其作品增添文采。[5]

二、结语

本文从翻译特性以及意义再生角度探讨了汉语文化词的英译,探讨了汉语文化词的英译与其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历史性都有着深刻的联系。汉语文化词承载着大量文化内涵,要想成功地翻译,要本着这些特性使汉译英作品真正的起到促进中华文化交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卢红霞.华夏文化与汉英翻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许均.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王福祥.汉译英中的习语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

[4]丛滋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理论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5]赵倩慧.辜、刘二人《论语》译本历史性微探——“学而篇十五”翻译对比[J].英语广场,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