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编辑的认知与存在感的识别思考

2018-05-15 07:30曹李海
出版参考 2018年1期
关键词:获得感

曹李海

摘要:编辑的基本认知与存在感的识别是出版理论界与实务界发展的内在源动力。在编辑科学和编辑主体发展过程中,研究视域不断丰富与升华,既要研究编辑理论与实务新问题,又要回应时代发展变化新特征赋予编辑学发展的方向性和编辑主体获得感的根本性问题。编辑者,作为编辑事业的特征组成,对编辑科学发展尤为突出。

关键词:编辑认知 存在感 获得感 编辑主体 学术编辑

编辑是出版领域的核心元素,编辑者存在感与获得感是出版理论界与实务界发展的内在源动力组成。在编辑科学和编辑主体发展过程中,研究视域不断丰富与升华,既要研究编辑理论与实务新问题,又要回应时代发展变化新特征赋予编辑学发展的方向性和编辑主体获得感的根本性问题。编辑者,作为编辑事业的特征组成,对编辑科学发展尤为突出。编辑者的存在感和获得感意蕴悠远,既是对编辑者的人文关怀,又是唤起编辑者的潜在动力,努力致力于我国新闻出版事业发展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构建。

对编辑者来说,最耐人琢磨的问题就是,编辑(广义的编辑)是什么?编辑(狭义的编辑者)的位置在哪里?这种困扰和争论深入而广泛,持久而激烈,是编辑群体绕不开的话题和编辑学回避不了的重要元素。不论编辑的“剧本”多么形式多样,总是绕不开编辑“角色”的基本定位和情景假设。在这种争论中,编辑自文明史以来,在历史长河的沉淀有着深厚的土壤,滋养着千年文明的传承。编辑宛如远去的身影,人们对编辑的认识与理解,“就像行人远去,越远越难以辨认一样”。编辑是文明社会的必然产物,是各国文化传递的使者。

一、编辑的基本认知与定位

编辑的基本认知与定位,理论界和实务界有着诸多的视角。文本在探讨编辑存在感与获得感,主要是基于编辑+刊物共同体视域。编辑与刊物形成的场域空间,是精准认知编辑的重要空间,对发现和挖掘编辑存在感起着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作用。

1.编辑+刊物共同体视域下认知编辑者。编辑就其本义而言,是作者与读者间的“桥接”,利用媒介载体传播。著名编辑学家刘光裕认为,编辑是利用传播工具的传播活动中,处于作者和读者之间进行的种种出版前期工作。但是,这里往往产生种种误解。近几十年来“编辑”基本概念的争议很大,这一可视的现象,无疑验证了编辑认知思考的现實困惑。编辑就教科书而言,被定义为“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文献资料等,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实际上,编辑有着更为广泛的定义和认知,可以说不同的编辑人都有着对编辑不一的认识甚至同一类别的编辑都难以认知一致。譬以期刊编辑,涵盖大中专院校主办学报编辑、党政干部院校主办学报编辑以及其他行业领域的综合类期刊等。尤以党校、行政学院主办学报编辑为例,政治性要求最高,坚持党校姓党、党刊姓党的办刊宗旨与正确方向。编辑者的存在感与获得感理应要融入到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中去,才能得以完全展现。可以说,编辑的准确认知应置于刊物本身的环境,编辑与其刊物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编辑存在感与获得感很大程度上是与刊物的品牌与知名度息息相关。如我国学术期刊种类繁多,但核心期刊相对少,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为主体。核心期刊在理论界和社会科学研究者领域认可度极高,核心期刊编辑耕耘与付出,得到业内高度认可。核心品牌期刊编辑存在感与获得感是十足的,问题主要在于普通期刊编辑存在感与获得感的省思与摸索。需要指出的是,淡化外界评定标准是编辑走出标签化认知,寻觅编辑存在感的重要前提之一。过多的标签必然会误导编辑单向地追求外在的评定,甚或工作指标化,而非双向良性地回归编辑存在的本有之义。

2.编辑+刊物共同体成就编辑者存在感。究竟是问题,还是现象,这是长期困扰又须正视的问题。但作为一种现象,编辑与刊物依存现象明显,广泛存在于出版领域。从深层次领域看,二者共同体命运赋予编辑存在感的内驱动力。我们往往看重编辑技法与规范在日常业务中占据编辑的工作空间,却往往忽视了编辑价值与意义、存在与获得的精神空间。学术编辑本质上是心灵的共鸣、精神的交流,在文字所赋予的思想世界中迸发着特殊的智慧。刊物本身的生存和发展却以别样的形式赋予编辑智慧和勇气。编辑现象普遍存在,编辑是什么?编辑是加工材料,打磨作品的主体。编辑存在感是属于编辑哲学的范畴,编辑获得感是编辑智慧的体现。从存在感到获得感,是编辑长年累月积淀的智慧萌生或天然使成。编辑并非仅仅是加工一篇好的作品,更为重要的是编辑与刊物共同体成为编辑存在感与获得感的寻觅与挖掘的源泉。在一定程度上看,编辑存在感即是获得感。

费希特认为:“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选择什么样的哲学。”因此,编辑者同样面临着选择编辑哲学的问题。编辑者的世界观或人生观同样异彩纷呈,必然会导致存在感和获得感不一,或浅或深、或淡或浓。编辑哲学认知的核心问题,就是编辑为什么存在?这里涉及编辑基本问题,不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编辑存在感与获得感是哲学问题,而不是科学问题。编辑“存在之谜”是计算不出来,解答不了的。编辑生活在刊物之中,是“刊物”的人,编辑必然会选择“刊物”的哲学。文字材料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可加工打磨却是一种社会现象。读者往往看到的是完整的作品。作品不仅是编辑艺术的一种形式,不仅是编辑学的范畴,而且是编辑哲学认知,进一步说是编辑存在感与获得感。之所以追问编辑存在感与获得感,是因为编辑哲学认知能使编辑走向智慧与崇高。编辑不能仅仅停滞在编辑加工实务,而不为编辑学思考。通俗地说,编辑既要“为学”又要“为道”。编辑为学就是学习编辑加工技能,并成为编辑理论与实务方面的专业人才。但编辑的更高造诣并不体现于此,单纯的为学有其局限性,因为成为编辑行家里手的同时,却又往往局限在单一编辑实务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绝大多数编辑为什么有存在感却没有获得感。存在感体现在为学的专业技术层面,获得感则更多体现在为道的理性认知层面,可见编辑获得感则是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

二、编辑存在感的偏差与识别

编辑存在感的偏差与识别是文本探讨的重心。存在感偏差是编辑者存在感和获得感的误区和障碍。存在感偏差主要是编辑者职业层面的身份识别,而非内心世界的理性认知。编辑要融入作者+编者+读者共享情景,需同作者、读者,同现实社会对话,而非脱离作者、读者,成为现实社会的水中之月。

1.编辑身份与编辑存在感的认知偏差。编辑无处不在,充斥在各个领域。编辑存在感表象地体现在编辑职业层面的身份识别,而少有植根于编辑内心世界的理性认知,也就是所说的编辑存在感。编辑业务常识和编辑存在感完全是不同的价值层面。作品是编辑的“量”,体悟是编辑的“质”。编辑经历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可以说,编辑存在感正是源自经历本身。文字组成的材料是富有思想的,是精神文化重要组成。编辑同样是理性的激情和激情的理性统一体。随着信息时代来临,人们对高质量作品的期许,编辑经验的积累与敏锐视角的养成,编辑自身也越来越感受到存在感的价值,这既回应了自身的价值诉求,又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过程中坚定了存在感,甚至体味到获得感的甜蜜。编辑存在感的认知过程,恰恰在引导编辑走向智慧与崇高的心路历程。编辑存在感是既为学又为道的起始,没有存在感航旅将是一叶扁舟,无渭此岸亦无谓彼岸。

2.编辑要融入作者+编者+读者的共享情景。应当注意的是,编辑存在感并不仅仅源自于自身的认知,不能仅仅成为编辑间的对话,处在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佳境之中。编辑必须同作者、读者,同现实对话,编辑一旦脱离作者、读者,即是海市蜃楼、水中之月。任一编辑实际上是对现实存在的作者、读者共同认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编辑存在感看似多么抽象,实际上在现实问题解决中又充分地显现。显然,编辑存在感必须立足现实,离开现实,存在感只是无魂的躯壳。由此想到,编辑与作者、读者的关系,他们并非等同关系,作者、读者需要编辑。没有编辑审读与论证的作者作品是缺乏理性和逻辑的力量,没有编辑把关与加工的作品是无法满足读者需求的。实际上,编辑存在感就是自身自觉的编辑意识,敏锐的编辑视角,把握現实社会与作者、读者的脉搏走向远方。尽管编辑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精神的焦虑、信仰的缺失与意义的失落,但就编辑存在感而言,并不存在什么“先验”的规定。从根本上说编辑存在感是由现实的实践活动和作者、读者的需要决定的。

3.编辑存在感外化为文化传承与文明社会的基石。“文明人类的出现时间尚短,较之人类今后的生存发展来说,现代文明更是始初阶段。”中华传统文化几千年,经典书籍弥漫着传统文化的高远思想和景仰智慧。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作者也是编者,他们成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重要组成,化为基石铺就后继者走向文化传承与构建文明社会的光明大道。中华文明有着自己的特色,“中国特色一定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对现实生活持久影响、对未来的发展还有重要作用的因素”。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中国的国家治理结构;市场经济传统;社会制约机制上的‘礼法文化”。宏观语境看,编辑只有融入到我国特色中去,才能亲身体验自身的存在感,才能切身感知自身的价值与所能贡献的微薄之力。编辑若仅仅囿于自身的视域,宛如作茧自缚,陷入层层的围城中,无法找寻自身的存在感更难以体味到获得感。倘若不置身于宏观语境中,编辑狭隘视域的“存在感”则是自身存在感的绊脚石或障碍。

编辑在社会精细化作业环境,微化为某一专属的领域。但编辑要从局部领域具备全局意识。学术期刊编辑的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赋予编辑存在感与获得感的空气与土壤。编辑主体与客体的哲学思考,是编辑者的自身价值探讨与精神诉求的积极回应。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要成员,编辑内在的精神诉求与外界纷乱的环境干扰成为不可回避的矛盾。编辑存在感与获得感相辅相成,又为辩证统一体。编辑者积极追求获得感,往往会失去已存在的基本定位,固有的身份标识的存在感。编辑存在感在很大程度上呼应着获得感。文本着重阐述了编辑存在感与获得感的问题,旨在明确编辑的客观而全面认知,由己之体验推及编辑同类群体,寻问编辑获得感的诉求与实现。

“大家”是编辑获得领域内认可的最好标识,但编辑塑造出大家则是编辑获得感的终极认可,是编辑存在感的起初之义。编辑成为大家和编辑塑造大家是文本探讨的核心要义。学术期刊编辑的精神困惑和内心矛盾在于如何练就自身成为大家,以示体现为编辑存在感与获得感的“殊荣”。编辑的终极价值取向是塑造学者成为大家,而不是塑造刊物成为“名刊”,也不是塑造自己成为大家。编辑的存在感与获得感是在把关实践中成就他人,不是成就自己;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基石,不是耀眼夺目的丰碑。编辑的存在感与获得感是内心秉持的塑造他人成为“大家”的奉献精神与执着如一的追求,而不是基于外在的评价与认可所引起的深深疑虑与不安。

参考文献:

1.刘光裕,王华良.编辑学理论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2.戴文葆.编辑工作基础教程[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1.

3.杨耕.重新理解哲学的显著特点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J].学术研究,2015 (1):1-11.

4.段乐川.论编辑的职业认同及其培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48-151.

5.高伟梧.人类还是童年——学习于光远老师的学术思想[J].学术研究,2014 (10):90-92.

6.张国刚.从世界文明看中国历史,干部选学大讲堂第3辑[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获得感
切实提高市场主体对改革的“获得感”
思想品德课教学微评价的实践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在政策解读中积聚舆论正能量
洛阳老城:群众“获得感”的党建元素
官员的“获得感”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