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达 李宏一
[提要] 土地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很多地区进行了土地流转并取得显著成效。然而,现阶段河北省农村土地流转仍存在较多问题。本文根据河北省经济状况和当地政策,吸取借鉴经验,提出可行对策。
关键词:河北;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2月3日
一、河北省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基本内容分析来看,河北省的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流转在规模、形式、速度和制度安排上不仅低于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省区的水平,而且在全国的平均水平之下。总体上看,河北省土地流转尚处在初级阶段。
从土地流转规模看,河北省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过小。目前,全国平均各种形式流转的耕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5%,经济发达地区占到10%左右。而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土地流转的规模水平位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据2014年统计显示,河北省土地流转的面积为243万亩,仅占总耕地面积的2.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石家庄市2013年的调查显示,全市发生流转的土地面积为1.9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54%,涉及到1,201户,仅占农户总数的0.8%。
从土地流转方式看,河北省农村土地流转方式过于单一,以转包为主。河北省在2014年发生的243万亩流转土地中,转包土地为152万亩,占63%;互换土地为15万亩,占6.2%;入股方式流转的为10万亩,占4.1%;转让方式为25万亩,占10.3%;其他为12万亩,占4.9%。结合现时情况分析来看,转包互换为主的流转方式实际上是三大产业不发达的表现,而以转让为主导方式则反映土地规模经营的快速发展,农民有相对稳定的非农收入。
二、农村土地流转的积极意义
有利于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扩大生产规模,推动农业生产机械化和現代化进程。土地流转使土地向种田大户或农业生产企业转移,有利于农田的统一管理和综合治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生产的农产品更具科学元素,提高农业生产的竞争力和农产品的质量水平。流转后的土地经营者有足够的空间选择高科技机械作业,有利于生产者根据市场需要灵活调整种植品种多样、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同时更加便于与大型经销商进行长期合作,保证销路。生产者在决策安排、统筹生产、联系商家、促成交易等过程中更加高效便捷,节约生产成本,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真正实现“物尽其用,科学管理”。
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工程的推进,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刻不容缓,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落实都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保障。土地流转制度必然促进河北省农业的快速发展,从而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异,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经济基础。
党的十九大重视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保障民生,在党的号召下,土地流转的推进无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起着重要的作用。土地流转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改变了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同时也有利于推动“供给侧改革”,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布局,保证粮食安全。土地流转解除了土地对于一部分农民的就业牵绊束缚,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逐渐向城镇集聚,这不仅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需要,推动河北省城市化、农业发展现代化进程。
三、河北省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供给不足,土地转让价格过低,缺乏对土地流转的激励机制。对大多数农民来说,土地不只是创造财富的生产资料,同时也承担着农村社会保障功能。而经营土地本身的负担过重,从事小规模农业经营收益较低,因此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处于劣势地位,许多农民宁可选择撂荒也不愿将土地转让。
(二)从事农业经营的投资收益率低、投资周期长、土地受让方经营风险较大。即便是农民自愿参与土地流转,也未必就会有人愿意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现在许多耕地撂荒却无人承包开发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加之农业保险的不完善,大规模农业经营仍然存在很大的风险,农业经营受外界因素干扰大。
(三)由于土地零散细碎,流转的交易成本高。虽然国家鼓励耕地向少数种粮大户或者农业生产企业流转,但是由于土地划分过于细碎,流转过程中涉及到的农户数量庞大,大大增加流通过程中交易成本,加之缺乏相应的农业经营贷款,土地流转的经营成本显著增加,经营风险也随之增加。
(四)土地流转行为不够规范,流转合同化程度低,合同款项、流转程序、流转手续等存在大量问题。地方政府的审批不严,监管不到位,用户擅自改变土地的用途,引发大量问题纠纷。部分农村集体组织未经农户同意擅自将土地大规模转让给第三方,利用农民文化水平有限这一缺陷,曲解合同条款文义,损害村民利益。部分村组织私自将“集体地”、“四荒地”转让,谋取个人利益,这些都大大阻碍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进程。
四、对策建议
(一)政策体制的全面改善。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激励机制。为保障农村土地经营权顺利转让而不损害农民的权益,政府应当参照失地农民保险的有关内容,出台关于土地长期流转后农民的养老保险政策安排,让农民可以放心地离开土地,减轻土地流转后的生活忧虑。
健全土地流转的信用保证体系,确定流转基金专户,由土地流转受让方预交一定数额的流转风险基金存入相应账户,由相关农业部门管理,财政部门监督承包金的支付情况。当土地流转接受方不能按期支付给承包户流转费用时,用此基金进行保障支付。此外,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保障制度,降低依靠土地社会保障的份额,最大限度发挥土地的市场要素功能。土地流转费用支付形式应当多样化,既适应一次性转移所有土地的农户,又适用于将土地入股分红的农民,从而推动土地流转形式的多样化发展。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参与土地流转后走出农村,选择进城务工的农民,要对其进行非农业的素质教育活动,以集体形式开展多种多样的免费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专业技能和文化水平,增强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旨在让失地农民都能凭借所学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在城市能够合理就业,保障其生活水平,基本做到失地不失业。
(二)金融经济的大力支持。政府制定颁布土地流转政策和土地流转经营权的抵押贷款的相关文件,建议政府建立抵押贷款专项担保基金,保证农户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保险体系,降低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风险,提高土地受让方的土地承包积极性,优先将大规模经营业主纳入保险范畴,增强农民和现代农业企业抗风险能力。鼓励工商业投资从事农业生产,鼓励土地以入股方式参与流转,丰富土地经营的形式。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和订单农业”的方式,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合理补充集体资本金,拓展农村金融服务,允许民间借贷合法化。农业作为回报周期长、收益率低的产业,当地政府应当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的贷款投放比重做出合理规定,把吸收所得的存款按照比例投放于当地农业,减少资金外流现象;银行配合拓展相关的金融支持业务,例如再贷款业务、利率优惠业务和窗口服务指导业务等,合理引导金融机構加大对土地流转的扶持。此外,农业补贴政策力度的加强对于鼓励农村土地流转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当对大型农业机械提供补贴,鼓励农户机械化经营。
(三)思想教育的普及宣传。土地流转是农村土地制度的重大变革,对于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广大基层干部是“三农”政策的宣传者和践行者,基层干部的思想观念直接影响到群众对于政策的认知程度和理解情况,直接决定政策贯彻落实的效果。在推行土地流转的过程中,还要鼓励广大干部群众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开拓思维和道路,以探索创新的精神武装自己、指导实践。以多种形式开展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活动,例如集体讲座或者村民会议等,对土地流转的具体流程进行宣传教育,宣讲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文件,深入解读政府的各项支持举措,提高当地农民加入土地流转的积极性,鼓励农民以合理有效的途径参与土地流转。
(四)社会市场的积极引导。信息透明畅通是土地流转的前提和基础,能够节省流通成本,简化相关程序手续。为此,应当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在全省建立覆盖县、镇、村三级土地的数据库,实现土地流转网络化。由各级土地流转服务组织负责相关信息搜集和发布。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应当积极引导、推动流转双方签订土地流转合同,规范合同双方行为,保证土地有序流转。鼓励建设农村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组织,对从业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及业务培训,提高其服务质量为土地流转提供“一站式”服务。联系土地流转双方、参与合理定价并草拟合同、促成交易并完成与土地流转服务机构的信息对接和更新活动。
规范土地价格制定体系,专家参与完成土地的评估工作,对农村土地进行分等定级、科学评估,以此为依据合理确定土地流转价格。政府加强监管,防止土地使用权过度集中现象的产生,规范地方基层组织的不合理行为,科学地制定土地流转的周期,避免土地一次性永久流转,地方政府应分阶段合理推进土地流转的进程,不得盲目激进,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天义.土地股份合作制是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选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
[2]韩若冰.交易成本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及其调试机制文献综述[J].新疆农垦科技,2012.2.
[3]王利.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对策和建议[J].农业经济,2012.2.
[4]郎佩娟.农村土地流转的深层问题与政府行为[EB/OL].农村土地网,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