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生态治理 助力乡村振兴

2018-05-15 03:33于法稳
中华环境 2018年4期
关键词:人居农村居民资源化

文 于法稳

农村改革开放40年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与环境代价。加强农村生态治理,是确保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前提与保障,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时,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农业农村领域的突出表现,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安全农产品需求、良好生态环境、生态宜居环境的需求与其供应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到2020年实现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为此,必须加强农村生态治理,提高农村生态系统、农业生产系统、农村人居环境系统的质量,提升其健康水平,这是确保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前提与保障,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治理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居民身体健康

农村改革开放40年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与环境代价,土壤污染、水资源污染导致的农产品质量下降直接影响着广大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

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水、空气、土壤污染触目惊心,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极大地影响了广大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基层调研发现,广大农村严重病症的患者极为普遍,特别是近几年来,各种癌症患者与日俱增,在一些地方出现了“癌症村”。研究资料表明,近年来环境污染导致的不孕不育高发、频发。20年前,中国育龄人口中不孕不育的平均发病率仅为3%,而2011年年底,该数据飙升至12%,有的地区发生率高达15%。据国内最新数据,中国育龄夫妇不孕不育患者超过5000万。

实事求是地讲,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是导致农村居民健康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须加快农村生态治理,提高农村生态系统、农业生产系统、农村人居环境系统的健康水平,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助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村居民身体健康提供保障。

面临的“三大”系统健康难题

生态系统的破坏及污染短期内难以扭转

严格来讲,农村生态系统包括水生态系统、耕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以及湿地生态系统。这里重点分析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紧密联系的水生态系统与耕地生态系统的严峻形势。一是水生态系统在资源短缺的同时,立体化污染状况依然严重。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而且越来越多的优质水资源被配置到城镇、非农产业,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将长期存在。《201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表明,1940个国考断面中,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劣Ⅴ类水质断面分别占2.4%、37.5%、27.9%、16.8%、6.9%、8.6%。而6124个地下水水质监测评价结果显示:水质为优良级、良好级、较好级、较差级和极差级的监测点比例分别为10.1%、25.4%、4.4%、45.4%和14.7%。二是总体质量偏低,土壤污染不容忽视。《2016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2015年,我国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9.96等。耕地中优等地(1~4等)、高等地(5~8等)、中等地(9~12等)和低等地(13~15等)所占比例分别为2.9%、26.5%、52.8%、17.7%。《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数据表明,我国耕地土壤的点位超标率为19.1%,再加上重金属污染的存在,耕地土壤的污染状况不容乐观。

面源污染导致的生产系统健康状况堪忧

一是化肥施用量出现了拐点,但施肥强度依然较高。2016年,我国化肥施用量为5984.0万吨,相对于2015年的6022.6万吨,下降了0.64%。这是农业部印发《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之后,提前实现了零增长目标。尽管如此,化肥施用强度依然很高,2016年全国化肥施用强度平均为359.08公斤/公顷,是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225公斤/公顷)的1.60倍。而我国化肥综合利用率平均为30%左右,大量总氮、总磷进入耕地土壤或地下水体,形成污染。三是农药残留、农膜白色污染普遍存在。由于广大农民对农药的使用缺乏科学性,导致了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再加上缺乏有效的回收机制,农药包装物、废弃农膜对耕地土壤等造成日益严重的危害。四是规模化养殖污染以及兽用抗生素的环境影响不容忽视。2016年大牲畜年底存栏头数为11906.41万头,产生大约30亿吨畜禽粪便。由于畜禽粪尿处理率较低,大部分进入环境,造成污染。在养殖业发展中,兽用抗生素使用量大,环境影响范围广、程度深。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国内抗生素使用量为16.2万吨,其中,兽用抗生素占52%。特别是养殖业较为发的地区,抗生素使用量、排放量较大,排放强度高,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

人居环境系统健康水平提升任重道远

与过去相比,农村生活垃圾成分越来越复杂,包括厨房垃圾、妇女儿童用品、塑料制品等,垃圾产生量也越来越大。同时,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实施,生活污水产生量也在增加,任意倾倒现象普遍。有关统计资料表明,2016年,全国52.62万个行政村中,仅有20%的行政村对生活污水进行了处理,65%的行政村对生活垃圾进行了处理。这表明,加强农村生态治理,提升人居环境系统健康水平任重道远。

农村生态治理的对策建议

健康是人类最大的财富,不断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加强农村生态治理,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提升“三大”系统的健康水平,是确保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关键内容,更是助力乡村振兴,打造美丽宜居乡村的“治本之策”。

第一,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农村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

强化环保执法,减少工业企业对农村生态系统的污染。新时代,应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一方面促进工业企业生产技术的生态化改造,减少污水排放;二是对违规排放污水的企业进行严惩,改变过去单纯以经济手段对工业企业进行处罚的方式,代之以法律与经济相结合的手段。

加强水生态治理以及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升水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保护水生态系统稳定。采取系统论的思想,统筹自然生态各种要素,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把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治湖、治草等有机结合起来,在对水生态进行保护的同时,加大治理力度,提升水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保障。根据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严格执行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

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与服务能力。耕地生态系统是保障国家粮食等农产品安全的重要保障。需要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实施耕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提高耕地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与服务能力。为了消减耕地土壤污染的总量,可以通过技术与制度的有效融合,对耕地土壤污染进行修复,提升耕地生产能力,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第二,实施机制创新,保障农业生产系统健康水平。

多措并举,减少面源污染。重构循环型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协调发展;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实施范围,减少化肥投入;强化对农民使用农药的指导,提高农业利用的科学性;注重加强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的成果转化,提升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快促使适用于低温地区农作物秸秆腐烂的生物技术及产品的开发,以及深耕技术及机械、秸秆粉碎技术及机械的开发。

创新监管机制,规范农资主体、农业主体的生产行为。规范农资生产主体行为,从源头上减缓农业生产中的污染问题。同时,农资生产企业还应承担起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的延伸责任。此外,通过加强监管,逐渐规范农业生产主体的生产行为,使农业逐步实现绿色发展。

创新回收机制,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创新农药包装物、农用塑料薄膜回收机制,根据区域不同情况建立农业废弃物回收模式,实现资源化利用,减少农业生产系统二次污染。同时,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农民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的不同作用。除此之外,创新生态补偿机制,使得利益相关者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形成完善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网络。

第三,健全农村生态治理机制,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系统健康水平。

制定农村生态治理规划,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根据村庄不同区位、不同类型、不同人居环境的现状,确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明确综合整治的路线图、时间表以及资金需求。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村生态治理设施。根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需求,国家层面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一方面用于完善环境保护设施,另一方面用于建立运营机制。

实现技术与模式的创新,为农村生态治理提供保障。加快推广应用农村生态治理中一些有效技术,在更大范围内服务于农村生态治理。同时,根据规划所划分的区域,研发农村生态治理所需要技术,提高技术的区域适应性。

完善机制,推动农村生态治理。一是建立环保设施运营机制。在实施之初,建议政府负责相应设施的运营与维护;然后再逐步过渡到具有专业运营能力的第三方。二是建立评估与监督机制。采取第三方参与模式,对参与农村生态治理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治理效果、满意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三是建立有效的参与机制。通过提高农村居民的认知水平,使他们逐步产生相应的责任意识,进而提高农村居民的参与意识,使其积极、主动、全面参与农村生态治理的全过程。

猜你喜欢
人居农村居民资源化
磷石膏资源化综合利用任重道远
人造石行业固废资源化处理及综合利用概述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云南富民县农村居民高血压的变化趋势及与肥胖指标的关系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
污泥的处理及资源化利用
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的探讨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