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回家”
——执教《怀念母亲》之浅思

2018-05-15 02:43◇曹
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工具性语文课程祖国

◇曹 静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旨在突出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特点,而人文性则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只有两者有效结合,才能最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教师只有深入解读文本,用心诠释文本,才可能将语文最本真的东西教给学生,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近日,我因为执教《怀念母亲》一课,得以再次深思这一问题。

《怀念母亲》是国学泰斗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美文。文章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两个母亲——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表达了对生身母亲的深切怀念,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首尾呼应,字里行间充分流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大师有大爱,纸短而情长。我反复研读与思考着:这篇文章教什么、怎么教?如何用最具体的目标、得当的方法让学生得到听说读写的训练?如何带领学生感受这一个个方块字透露出的真挚情意,感受赤子之心? 最终我觉得还是要“让语文‘回家’”。

一 紧抓关键词句,品传情达意之美

一般来说,读一篇文章,要学会抓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既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又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只有把握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才能通过主要内容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深刻理解课文。就本文而言,通过抓中心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无疑是一种好方法。

然而,怎么突破效果才最佳呢?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读课题,读出情感。我紧紧抓住题目中“母亲”一词问学生:“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我追问:“对于这两个母亲,作者又是怀着怎样的感情呢?”生答:“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我继续追问:“你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学生很快找到了第1 自然段中的这一句,文章也正是在这样的感情基调中行文的。这时,我强调了通过抓中心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这为学生接下来解读文本起到了情感引线的作用。继而我引导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怀念自己的两个母亲呢?”这样既交代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又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两个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学生更为明确地感受到了为何作者在开篇之初,就流露出了深得化不开的情与义,更明白了全文情感基调缘何如此。

二 珍视个人解读,寻合作探究之路

通过抓中心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解读文本的一种好方法,通过抓关键词,更可以深得文章之精髓。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

文章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着季老对两个母亲最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我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寻找自己感受到的那份情感。学生在默读、勾画的过程中,沉静、安然;当我提出可同桌间互相交流自己的解读时,他们期待的眼神、交流的话语让寂静的课堂进入到思想的碰撞。作为教师,我在尊重个体阅读的同时,力求把握教材的主旨,拓展教材的空间。“你看到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 ”“你又是如何理解的? ”我鼓励学生多元解读,但尊重文本。学生虽不曾与作者谋面,也没有作者这样的境遇,但是,深入文本,涉及情感之体验,竟然把握得极好。他们讨论、交流后,找到了作者表达对两个母亲怀着敬意和爱慕的词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及句子“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至此,学生初步感悟了课文主旨。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对于文本的解读有共性,同时也有其个性化的解读。提倡学生独立思考、解读文本的同时,更要帮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三 坚持以读代讲,悟语言文字之美

琅琅的读书声一直是语文课堂的标志之一。这里提倡的诵读,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眼到、心到、口到,传其声,表其情,以此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语言之精髓,洞察到语言之理趣。为此,在课堂上,我少讲或不讲,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争取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我让他们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等词语,自己读句子,谈感受,并链接《赋得永久的悔》,让学生明白作者对母亲的悔恨,再让学生反复地读,从读中体会到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在剖析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时,我结合课文内容,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进一步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比读、选择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这个设计符合阅读教学的内在规律:感受—领悟—升华。

四 引导发挥想象,扬学以致用之帆

课标针对高年级阅读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如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习文章情感表达的方式呢? 在学生已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内涵之际,我相机引导学生:“同学们,对两个母亲深深的怀念,一直伴随着季老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在这几千个魂牵梦萦的日子里,他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日记。同学们,请想一想,他在日记里还会怎么写?拿起笔,请你也写一写。”由于深刻领会了作者对祖国、家乡及亲人思念的情感,此时安排的仿写日记,不仅仅是对文本内容的简单模仿,而且达到了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和谐相融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这样的言说,是在老师创设的课堂温馨的“情境场”中自然生发、真情流露的,学生学到了写作方法,习得了文字。这样,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学生的表达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一节课的时间终是有限的,语文学习却是无限的。探讨一篇课文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落实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实践能力,达到阅读教学的“言意共生”之境。只要我们时时刻刻牢记语文的课程定位,语文教学就会扎扎实实地进行,就会走在“回家”的路上。

猜你喜欢
工具性语文课程祖国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中职数学“工具性”教学模式探究
我和我的祖国
对祖国唱出爱
我和我的祖国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