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马罡,张薇,马春森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 100193)
介壳虫是一种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且难以防治的半翅目刺吸式害虫,目前它已逐渐成为葡萄的重要害虫之一。虽然在葡萄园有许多介壳虫种类发生,但国内外主要葡萄产区发生比较普遍、且已达到防治经济阈值的是粉蚧属的真葡萄粉蚧(Pseudococcusmaritimus)和拟葡萄粉蚧(Pseudococcusviburni)。中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起就有葡萄粉蚧危害的报道[1]。这两种粉蚧的成虫形态大小相同,不易区分,需制作玻片观察详细特征才可区分,主要区别在腹部的蕈腺个数,真葡萄粉蚧平均27个,拟葡萄粉蚧平均14个,真葡萄粉蚧腹面中足基节外侧有平均14个管腺,而拟葡萄粉蚧平均只有1个或没有[2]。一般在田间区分真葡萄粉蚧和拟葡萄粉蚧可使用头部刺激法,即使用尖锐物体触碰这两种雌成虫的头部,从口器中吐出红色液体的是真葡萄粉蚧,吐出清亮黄色透明液体的是拟葡萄粉蚧(图1,图2)。这个简易区分方法为田间工作提供了便利。
温度是影响葡萄粉蚧生活史和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据报道,美国加州真葡萄粉蚧每年发生2代,以包裹在絮状卵囊中的橙黄色卵在老翘皮或树体缝隙中滞育越冬[3]。通常情况下,葡萄粉蚧的越冬代在5月中旬到6月初发育成熟,雌虫交配后在老树皮中产卵。第一代葡萄粉蚧自6月中旬到7月孵化,然后逐渐爬至藤蔓、果实或树叶上取食。因此7~9月是葡萄粉蚧危害的主要时期,有世代重叠现象。葡萄粉蚧在夏季葡萄成熟时会大量危害果穗,造成果实出现大小不等的黑褐色斑点,早期危害果穗会造成果实坏死。粉蚧还会产生大量白色棉絮状蜡粉和蜜露引发二次病害,严重影响鲜食葡萄的质量和经济价值[4](图3)。此外粉蚧对葡萄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传播葡萄卷叶病毒(grapevine leafroll-associated viruses),这是一个由若干病毒组成的复合体,但目前对其研究尚不清晰[5]。
图1真葡萄粉蚧
图2 拟葡萄粉蚧
图3 粉蚧在葡萄果实上的危害
对葡萄粉蚧的防治目前没有简单有效的方法,只能先通过观测确定种群密度再施以措施。由于粉蚧有散布的特性,因此在某处发现少量粉蚧就可说明在葡萄园的其他地方也有粉蚧存在。近十年来,国外已经使用粉蚧性外激素诱捕有翅雄性成虫的方法来监测和防治葡萄粉蚧[6]。但单纯使用性诱的方法效果并不理想,还需与田间的观测相结合,密切关注粉蚧发生情况。结合葡萄粉蚧的发生特点,也可采取适当农业措施减少对果实的危害,比如粉蚧爬行能力很差,可以在疏花疏果时让果穗悬空,不倚靠在老枝干上可有效减少葡萄粉蚧的危害。
果园一旦发现有葡萄粉蚧出现,可通过释放天敌等生物防治方法控制种群数量以尽早降低危害。国外目前已有效使用五种寄生蜂来控制葡萄粉蚧,如跳小蜂类寄生蜂Acerophagusnotativentris,Pseudophycusangelicus,Pseudophycusflavidulus,Leptomastixepona等。使用寄生蜂防治葡萄粉蚧同时需要控制蚂蚁数量,否则影响寄生蜂定殖。生防效果最好的是瓢虫(Cryptolaemusmontrouzieri和Hyperaspissp.)、草蛉、蜘蛛等。
葡萄粉蚧大量发生时需采用化学防治措施,防治应主要把握两个关键时期:①早春休眠期。如前一年在收获季节已发现有粉蚧危害,次年初就需格外注意防控。如调查发现10%的鲜食葡萄茎秆有葡萄粉蚧,在其若虫阶段使用生长调节剂类噻嗪酮或烟碱类呋虫胺喷洒近地面或土壤浇泼。②夏季生长期及结果期。调查发现有4%以上的鲜食葡萄茎秆有葡萄粉蚧雌成虫,即可使用吡虫啉、啶虫脒等防治。需注意的是,如果粉蚧已发育到成熟期的一半,叶面喷施生长调节剂或烟碱类农药几乎无效。一般情况下,葡萄采后的粉蚧防治效果也不大,需来年等其滞育结束再防治。
在化学药剂选择方面,虽然过去葡萄粉蚧化防多依赖氰化钾、氰化钠、硫磺熏蒸等方法,但由于高毒性及抗性产生的问题,大部分药剂已经不再使用。目前仍然有效的是有机磷农药,如毒死蜱和马拉硫磷。随着农药靶标位点的明确以及大量新开发的农药,烟碱类、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植物源杀虫剂和生物合成抑制剂等新型农药已在葡萄园中广泛采用。然而新旧防治的差异不只在农药品种的选择上,目前化防更多着重在药剂的覆盖度上。由于粉蚧生长在植物树皮、枝节或根部,老式的农药喷雾器是无法有效喷洒到这些位置,因此即使是采用了新型农药,也需要使用配套设备将药剂输送到粉蚧的发生部位。如在根部也可以采用滴灌或灌根等防治。另一个原则就是尽量不要选择广谱性杀虫剂(如敌敌畏,辛硫磷),以免造成大范围的误伤,特别是天敌、蜜蜂等重要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