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栗坡:路通财来人心活

2018-05-15 02:07纳梦月,刘笑,李锐
今日民族 2018年3期
关键词:老山建设

芭蕉花剥去外层老化的花瓣,露出内里浅黄色幼嫩的花苞,切丝;烧热油、蒜炒香,然后倒入一罐红烧猪肉罐头(或午餐肉罐头),加适量水烧开做汤;然后加入芭蕉花丝煮10分钟左右,一道源于文山麻栗坡县老山战场的名菜——“军民鱼水情”就出锅了。据说,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肉罐头是当时部队特有的一种食品,而芭蕉花则是当地的经济作物。这个菜名,传神地记录了当年老山作战期间良好的军民关系。

芭蕉花的生涩正好中和了肉罐头的油腻,奇妙的水乳交融,让这道菜油而不腻、味道鲜美。时至今日,不少老兵重返老山怀旧时,还会特意在周边农家乐里点上这道菜。不过,老情怀绝对不等同于旧面貌。

老山圣地犹在,但今日的麻栗坡已经有了太多的改变。在这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历战争时间最长、牺牲奉献最大,集“老、少、边、穷、战”于一身的边境县,一轮轮好政策带来了基础设施、居住条件的大变样,同时,也搅动起“一池活水”,给足了麻栗坡人守边兴边富边的条件和信心。

麻栗坡县天保镇天保村委会平安坡自然村(实施沿边三年行动计划试点村) (麻栗坡县民族宗教局供图)

“回村里做一份长久基业”

麻栗坡县天保镇平安坡村,距中越边境直线距离约1.5公里,位于“英雄老山圣地”4A级景区创建规划区,居住着汉、壮、瑶、苗4个民族。

今年41岁的盛江鹏20岁就离开平安坡在外奔波讨生活,开过矿、做过工程、搞过木材生意等等,算得上是半生商海沉浮,见惯风浪了。2013年,他却回到了村里,前后投入近300万元,开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

一栋4层高的小楼洋气靓丽,隔窗能看见几套红木的餐桌餐椅;里屋有一个小房间,专门放主人家收来的根雕作品。一楼的一个房间门口挂着3个招牌:麻栗坡鹏程水产品养殖专业合作社、麻栗坡杉宏林木种植基地,以及云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设立的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楼前是两个大大的鱼塘,更远处正对面则是一片郁郁葱葱的小山包,上面种着花梨木,林间跑着走地鸡,离得再远一点的地方还养着猪。这就是盛江鹏的农家乐。配合着早晨山坡上润泽的雾气,你会忍不住生出想在这里过几天神仙般悠闲日子的念头。

麻栗坡县猛硐乡小坪寨民族特色村

红色旅游“新城”——老寨村,完全是一个美丽的庭院别墅区,它同时也是周边村寨的示范样板

尽管2017年初才算基本建好,但盛江鹏的生意一直不错,高峰期每天能接待200多人,“里里外外全部坐满”。现在,他又有了升级完善的想法,正在建设观赏亭和住宿楼。村里不少人也开始找他取经,打算开办新的农家乐。

谈及为何那么有信心投入大笔资金回村搞乡村旅游,盛江鹏的理由很简单,因为“觉得农村发展前景好”。“也就是四五年前,看见包括民宗啊很多政府部门的项目进村了,修路盖房子扶持产业。加上从县城到这里的路也修好了,开车只要半小时,我就打算在村里好好做产业。光建这栋房子加装修我就花了70多万。”他说:“做事业,要看长远一点。”

在平安坡村,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并不止盛江鹏一个。

2015年,在看到离自己不远的老寨村小组被列为“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省级试点村后,整个平安坡村的干部和村民都被激起了一股不甘人后的劲头。他们迅速组织召开村干部会和村民大会,结合村庄现状和产业发展情况,提出了“以危房拆除重建为主,非危房和公共基础设施提升改造为辅,保持原有民风民情和自然风貌,将平安坡打造成乡村休闲体验型旅游村”的思路。在当时上级未安排任何项目和补助资金的情况下,为了实现“新房新村”的目标, 16户农户率先自筹资金推倒了老旧危房,按照“厨卫入户、人畜分居”的要求进行重新建设;其余40户农户也积极筹措资金,按照确定的建筑风格对住房实施改造提升,自发开展了“打破旧面貌、建设新家园”的行动。而当得知县里要选择一个村寨作为“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省级试点村进行提升改造建设后,全村群众便主动集聚集到村干部家,要求村干部向上级申请,并形成了56户农户联名签字的项目建设申请书和承诺书。

机会总眷顾那些努力争取它的人。县委、县政府知道了平安坡村的情况后,积极支持,2016年4月,全面启动了平安坡村的提升改造建设。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以“五通、八有、三达到”为目标,“因村、因户、因人”进行规划,概算投入资金822.9万元,申请国家补助522.4万元,群众自筹300.5万元,平安坡村实施了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整治、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生态建设、精神文明及组织建设等项目,成为了今天这个始终能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老寨村一角

小坪寨的瑶族特色民居

麻栗坡最美民族村城寨的彝族女孩们 (文山州民族宗教委供图)

“老山第一村”的情怀产业

要到老山主峰,猛硐瑶族乡铜塔村委会的小坪寨村是必经之路。穿过“老山第一村”的寨门,沿着平坦的老山公路蜿蜒上山,一路上你能看到各种店铺和摊位——饭馆、茶叶、兰花等等。这些都是居住在公路两旁的村民自家开的营生。

2011年,小坪寨村被列入民族特色村庄建设,投入946.64万元进行了大力度的建设,其中包括民族特色村庄建设资金100万元,兴边富民资金50万元,特色产业发展资金15万元,部门整合资金230.94万元,群众自筹及投工投劳折资550.7万元。现在,小坪寨的民居融入了瑶族妇女头饰图案、男士头帕昂角形状、特色丝带装饰、腰链图案、标徽、老山竹形状等元素,映衬着公路两旁翠绿的竹林,充满了民族风情。

2014年4月,《麻栗坡英雄老山圣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提升实施方案》通过论证并按照规划启动建设,就在建设范围之内的小坪寨村,经济发展更是搭上了顺风车,开始打造以“追忆军旅生涯、品味荣光岁月”为主题的农家服务小院,发展旅游服务业,带动部分群众就业增收。

据统计,2017年,麻栗坡县共接待游客256.57万人次,同比增长39.7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79亿元,同比增长51.33%。

“以前一年到头苦不到什么钱,现在赚的比原来多多了,村里的人均收入相比5年前大概增长了四五倍。”小坪寨村民小组副组长冯玉贵介绍,现在来旅游的人多了,村民把自家种的茶叶、草果、八角等农作物,自家缝制的瑶族民族服饰、民族风情包,还有做成手榴弹外观的小酒壶、本地腌制的酸笋等摆到了路边,作为旅游产品向游客销售。

但过去的小坪寨可不是这样。过去,村里人都是零零散散住在山坡上。“以前我家住在山头上,就算买了摩托车,也是开不到家门口的。要把车停在路边,爬个五六分钟的石梯才能到家。”邓金宵,53岁,小坪寨村党支部委员。他还记得以前的房子都是土瓦房,条件很差。特色村庄建设一开始实施,他和另外3户村民立马带头搬家,用政府补助的4万元加上自筹的资金盖起了新房,因为“搬到路边我们农家的东西才送得出去”。而除了新路、新房外,村里最让他感慨的变化是“人的思想变得多”,“以前爱讲老风俗、老习惯,现在都是依政策、依法律、依科技,赚钱的想法也灵活多了”。

老寨村一角

鸟瞰老寨村

小坪寨村党支部委员邓金宵

村民盘照武

村民盘照武就是“想法灵活”的代表。他开着一间主营老山茶的店铺,店前的广告语写得很有情怀:“老山精神养灵魂,老山高朋茶养神。”同时,他还经营着小坪寨最大的一家农家风味餐厅,专门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红色旅游团。但他2004年刚开始经营农家乐时,却是以失败告终的。

“当时做了两年没做下去,那时候就是土路,人也不多。2014年修了老山公路,还建了个老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各地很多人来,我这里也就越做越大了,1年能有10万元的纯收入。”他说,自己这里回头客多,好多老兵年年来老山都要到他家。讲到这,盘照武有些感慨:“说来看留在这里的战友,一个个汉子,经常说着说着就在饭桌上哭起来。”

“在原有特色产业上求规模、做升级、提品质”似乎是小坪寨的干群共识。对于未来,盘照武盼着村里能形成合力做乡村旅游,合作住宿,留住游客。冯玉贵则希望能引进有技术有实力的公司,给本地生产的茶叶、酸笋等产品做好包装设计,更加适应市场需求。

平安坡和小坪寨,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麻栗坡在实施“沿边三年行动计划”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中的两个具体案例。在它们身上,人们既能看到党和国家的政策与帮扶带来的翻天覆地的改变,也会感动于麻栗坡人身上始终勃发着的那种乐观精神和积极争取的行动力。

如今,为了在确保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把改革的步子迈得再大一些、发展的速度提得再快一些,拉近与先进发达地区的差距,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麻栗坡县正深入实施“工业强基、农业固本、创新驱动、乡城融合、开放活边、和谐惠民”六大战略,加快建设红色旅游基地、生态产业基地、边贸加工基地和钨、镍开发加工基地“四大基地”,全力打造“英雄老山圣地”、“中国祖母绿都”两张名片,努力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推动麻栗坡进入了经济发展质量最好、综合竞争力提升最快、城乡居民得到实惠最多的良好时期。

猜你喜欢
老山建设
长翅膀的鞋
老山兰——战士的魂
加强自身建设 增强工作实效
强化使命担当 建设“两个机关”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老山兰
民工给你上一课
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