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体”深度融合 彰显校园活力

2018-05-14 17:17吴军
中国学校体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后备青少年校园

吴军

1913年,笔者所在学校的首任校长符定一在《告诸生举行远足文》中指出:“徒步观山水……而其关系学校者,约有三端:锻炼身体,体育也;发摅心性,德育也;扩充知识,智育也,三者教育唯一之务,不可忽焉者也。”一百多年过去了,长沙市一中依然将体育放在首位,特别是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链在基础端与教育系统脱节、青少年运动员饱受文化教育和运动训练困扰、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滑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的情况下,学校提出了“‘教体深度融合、传承体育精神、培育体育文化、塑造特色品牌”的构想。让学校体育回归到育人本原,为青少年提供高质量体育教育资源,提升青少年体育意识和健康素养;激发青少年运动兴趣、挖掘自身运动潜能,让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从校园脱颖而出。彰显学校“培养社会中坚,使之具有服务国家、社会之智能,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办学思想。

一、“教体”深度融合是创新育人机制,促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健康成长的源泉

创新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机制,使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既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又能根据运动兴趣挖掘自身的运动潜能,在运动领域实现自我价值。这也是学校自1988年成为首批田径项目“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确定的发展方向后,学校提出建立“高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高管理水平”教练员队伍,培养“高道德素养、高文化水平、高专业技能”体育后备人才发展目标。但由于课余训练的运动员饱受文化教育和专业训练矛盾困扰、升学压力和出路不畅矛盾制约,“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这条路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此,学校从以下2点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1.成立“体育特长生班”为青少年学生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提供基础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发展潜力,为学生运动员量身制订学习计划,让他们拥有适合自我发展的机会,并针对体育特长生在心理上“向师性”特点,提出了“体育特长生成长导师制”方案(以下简称“导师制”)。教练员承担其“思想引导、行为教导、生活辅导、学业督导、训练指导、心理疏导”任务,从根本上解决了“体育特长生”管理难的问题。“导师制”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个性张扬为主线、人生规划为核心”,充分挖掘学生运动潜能,使学生在人格修养、道德品行、学业水平、心理健康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打破“‘教体结合=专业训练+文化教育”的固有壁垒,改变教练员“重训练、轻管理”“重教书、轻育人”的传统思想,解决体育特长生“重专业、轻学业”“重技能、轻品德”的矛盾困扰,解决家长讓孩子参加运动“重训练、轻读书”“重特长、轻能力”的后顾之忧。

2.建立“运动训练联盟”打通了输送环节不畅的渠道

学校根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展目标,积极倡导建立“小学—中学—高等院校—专业队”训练联盟,得到了湖南省体育局、省内外高校的主动回应。专业队和大学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进校园培训学校体育教师、指导运动员开展训练已成为常态;有培养较高水平运动员经历的体育教师承担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的任务,享受专业队教练员待遇也成为现实;专业队后备人才梯队队员走进名校、享受名校优质教育资源的障碍也基本排除,增强了“联盟”体的了解和互信,保障了体育后备人才输送渠道通畅。

也正因为学校“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责任与担当,才会有国际级、国家级运动健将等不断从校园脱颖而出,他们不仅在世界大中学生运动会、亚洲运动会、全国青年运动会、全国学生运动会等舞台上收获冠军荣耀,而且还是“校园学霸”。如,郑骁、刘双、李庚、胡轩、谭佳维等同学参加当年高考,文化课成绩均超过湖南省一本录取线而走进北大、清华校园,彰显学校坚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导航”的核心理念。

二、“教体”深度融合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体育活动常态化开展的良策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体育、德育、智育互相联系,德智的健全依赖于身体的健全。”体乃德智之舟,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离开教育,体育的发展基础是不牢固的。如果“‘教体结合=体育+教育”的简单组合,那么体育也就成了“竞技运动”“体育锻炼”“身体练习”的代名词,体育的核心价值在“教育系”里也就得不到彰显。

1.“教体”深度融合是实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导航”核心理念的行动

学校体育课程建设依照“健康与文化并重,技能与体能同步”,构建“大课间体育活动、体育社团活动、校园体育文化节”课程体系,就是要为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搭建平台。按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社团课程、拓展课程”模式,学校在2013年编写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指南》《学生健康成长指导手册》,为学生“依照兴趣,自主选择”课程学习提供操作性依据。还通过改变体育教师决定课程“一言堂”论调,由体育教师、文化课教师、家长和学生代表共同参与体育课程和活动设计,使校园体育更加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制度是校园体育活动常态化的保障,学校规定学生除参加田径、武术、体操等基础性课程外,还需至少参与1个项目的选修课程、1个体育社团活动和1个校园体育文化节项目。大课间活动也不断推陈出新,由学校教师自编的将校园武术、足球、篮球、排球、健美操、跳绳、毽球等与国家规定的广播体操相配合的操类,满足了学生不同季节大课间活动需求,形成了“人人有体育专长、班班有体育特色、天天有体育活动、月月有体育竞赛”的新常态。

2010年,学校申报的湖南省“十一五”规划课题“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指标纳入到教师、班主任、班级常规考核中,通过改变学生体育活动评价方式,将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体育态度、体育知识、运动技能、锻炼习惯、情意表现等方面综合评价,鼓励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彰显校园体育活力。

三、“教体”深度融合是繁荣校园体育文化,促进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剂

2013年,学校申报的湖南省“十二五”规划课题“阳光体育视野下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研究”,旨在通过体育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推动校风、教风、学风建设;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吸引广大学生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体质健康水平。通过邀请熊倪、龚智超等知名运动员走进“一中讲坛”,传播体育文化,传承体育精神;邀请湖南省田径、体操、羽毛球队走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专长,提升学生体育意识、运动能力、锻炼习惯和健康素养。树立“体育明星”积极正面的社会形象,增强了运动员的社会责任感,这也是学校对道德观和价值观的一种共同愿望和期待。

“教体”深度融合是新时代“体育强国梦”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虽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讨,但由于受到基础设施、经费保障、科研支撑等因素制约,“教体”深度融合仍未达到理想状况。学校将继续在“训练联盟”上做文章,在“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管理共建、人才共育”上下功夫,确保具有运动天赋的学生享受“名校”的优质资源,激发青少年参加运动的兴趣和热情,夯实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础,彰显校园体育活力。

猜你喜欢
后备青少年校园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