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森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科学论断蕴含丰富的内涵,充满民生关切。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告诉人们,在社会生产落后的时代,民众的基本需求是衣食住行;到了生产力相对发达的新时代,民众不仅追求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而且会追求全面发展。目前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已经从平面型向立体型、从单一型向多元型、从浅表型向深层次转变,不仅在物质文化生活方面,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习近平同志作过精辟的概括: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与时代同步的新判断,与普通人的诉求相吻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十个更好”举旗定向,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主要矛盾左右事物發展方向,处理好主要矛盾就牵住了“牛鼻子”。
期待“不平衡”趋向相对平衡。生产力迅速发展了,蛋糕做大了,老百姓的物质文化生活显著改善,但收入分配的不平衡、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仍然存在。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6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465,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财产分配更为不平衡,北师大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2010年全国居民财产分布的基尼系数高达0.739,成为世界上财富分配高度不均等的国家之一。认真落实“限高扩中提低”的分配改革、向中等以下收入者倾斜,显得尤为重要。人们期盼医疗资源、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一些优质资源要有所下沉,要面向低层、面向大众,什么时候没了“学区房”,什么时候大中城市医院不再人满为患,孩子读书不再难、老百姓看病不再贵,“不平衡”的矛盾也就缓解了。
期待“不充分”逐步趋向较充分。当温饱问题不再是问题后,人们就不会只满足于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数量,而是更注重产品的品质,逐步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买东西会注重品牌,注重个性;工作之余开始注重养生健康、休闲养性,在追求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们不但会关心柴米油盐三尺锅台,还会关心教育卫生、医疗保障、社会治安、环境污染、政府廉洁、国际地位等公共事务,自觉不自觉地把个人利益和国家的利益、地区的利益捆绑在一起。这些年,公民享受民主、公平的权利日渐增强,但仍存在诸多“不充分”的地方;社会保障复盖面越来越广,但总体上还处在“初级阶段”;实现自我发展的机会越来越多,但还希望氛围进一步宽松;生态文明、环境保护越来越好,但污染环境的顽疾依然存在,已经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可能反复,老的问题解决了、新的污染还可能出现,建设美丽家园任重道远。
期待“短板”逐步变长。因为“不平衡不充分”,“短板”在所难免。虽然脱贫解困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目前仍有4000万贫困人口。已经到了全面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说“全面”,就是“一个都不能少”;说“高水平”,就是各项指标货真价实、不带水分,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历史的检验。说“决胜”,就是只能成功,不能拖后腿。南通贫困人口还有10万之多,要在两年内全面脱贫致富,需要全市上下的再接再励。从现在起就要把脱贫任务分解到户,一级一级、一层一层抓落实。
“美好生活”令人向往,但“美好生活”的实现“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樱桃好吃树栽,幸福不会自然来,只有靠全体民众的共同努力才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