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6日,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科尔在其位于德国西南部城市路德维希港的家中去世,享年87岁。他是德国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被德国媒体称为政坛“巨人”。
2015年5月,科尔80大寿官方庆祝仪式在他的家乡举行。科尔抱病出席,以颤抖的声音在800多名嘉宾面前充满感情地发言。他在那次发言中的一句话,或许可以概括他这一辈子:“我可以说,我度过了有意义的一生。”
政治达人
1930年4月3日,科尔出生在莱茵河畔路德维希港的一个天主教家庭。1947年,还未成年的他加入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基民盟)。1959年,他代表基民盟参加地方选举,当选莱茵兰-普法尔茨州议会议员,成为当时该州最年轻的州议员。1969年,他当选该州州长,成为德国最年轻的州长,并一直担任这一职务到1976年。
在基民盟内,他于1973年当选基民盟联邦主席,直到1998年,成为该党历史上在职时间最长的主席。1982年10月,科尔出任联邦德国总理。此后他一直任总理职务至1998年10月,成为战后德国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理。
现任德国总理默克尔是在科尔的提携下进入政界的。虽然现在她被外界称为“铁娘子”,但当年在身材高大的科尔口中却是“我的小姑娘”。曾经有人问默克尔当初怎么能吸引科尔的目光,默克尔回答说:“我来自东边(东德),是女性,年纪又小,我代表了党内三种少数群体。”
统一功臣
说起科尔一生最大的功绩,无疑是实现了东西两德的统一。正因如此,他被德国人称为“统一总理”。
出任总理后,科尔在对东德政策上并不囿于党派之见,大力加强两德间的经济、文化和人文交流,同时推动两德高层会晤。1989年11月,象征德国分裂的“柏林墙”倒塌,科尔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发表了关于德国统一的“十点计划”,提出实现两德统一的具体步骤。这一举措将两德统一的构想带入实际操作阶段。为了给两德统一去除外部阻力,科尔政府还与苏联方面多次接触。1990年10月3日,两德宣告统一。
支持欧元
科尔执政期间的另一大功绩,是对欧洲一体化的推动。
德国货币马克曾是仅次于美元的硬通货之一,也是德国实力和地位的象征。当时,德国国内大部分民众反对欧元,但以科尔为首的德国执政党坚定支持欧元。后来,很多人问科尔当年为什么要放弃“心爱的马克”,科尔回答说:“因为欧元将使得歐洲统一的方向不可逆转。”
和平推手
科尔少年时曾进入纳粹军队,不过当时已是战争末期,他并未参加过战斗,这在日后被他称为“晚出生的幸运”。
后来,科尔利用各种机会代表德国向二战中纳粹的受害国表达忏悔。1995年,时任德国总理的他在以色列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下跪,代表德国向受害者道歉。这一跪堪比1970年时任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遇害者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令人动容。正是由于有科尔这样的德国领导人不断表明悔罪态度,同时历届德国政府认真履行对受害者的赔偿责任,德国最终赢得了以色列的谅解。
在1998年大选中,科尔领导的基民盟遭遇惨败,科尔下台。
对华友好
值得一提的是,科尔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早在1974年,时任基民盟联邦主席和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州长的他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此后他多次访华。他对华友好,为中德关系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科尔的邻居王先生来自中国上海。王先生说,科尔“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1991年,王先生的母亲从上海来德国探亲,科尔和夫人盛情邀请他们到家里喝咖啡,而科尔却因为公务繁忙最终没能与他们见面。几年后,王先生的母亲在上海接到市外办的电话,原来是科尔夫妇邀请她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宴会,弥补上次的小遗憾。“我母亲当时非常惊讶,被他们的细心与热情深深打动。”
(综合《北京青年报》、《新华每日电讯》刘赞文、《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