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倾岩质边坡倾倒自稳特征研究

2018-05-14 18:41张虎郑宇余清涛沈文超
科技风 2018年1期

张虎 郑宇 余清涛 沈文超

摘 要:通过对边坡倾倒全过程的分析,提出了边坡倾倒破坏的“倾倒自稳状态”,基于此推导了自稳状态岩层倾角表达式,从表达式可见,自稳状态岩层倾角只与整体破坏面的倾角及岩层初始倾角有关。本理论的提出,对工程建设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反倾;岩质边坡;倾倒过程;自稳

倾倒破坏是岩质边坡的一种典型失稳模式,常发生于反倾岩质边坡中。国内外的水利水电、矿山等工程活动都出现了大量边坡倾倒破坏的现象,如国内的小湾水电站饮水沟边坡[1]、羊曲水电站边坡[2]等,国外的加拿大Frank 滑坡[3]、秘鲁的Ghurgar 岩崩[4]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人们才开始逐渐认识到反倾向岩体边坡的工程地质问題,并开始加以研究。1976年,Goodman和Bray[5]首次对岩质边坡的倾倒破坏进行了系统的归纳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分析块状倾倒破坏的极限平衡法(G-B法)。随着后续研究的深入,不同学者[6-7]对G-B法计算模型进行了优化改进。对倾倒破坏的破坏机理与倾倒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通过模型试验方法[8]和数值模拟方法[9]展开。

学者们对倾倒边坡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但对倾倒全过程岩层特征的研究较少。分析边坡倾倒破坏过程的特征,有助于判别边坡所处的变形状态及趋势,进而开展相应的评价。

1 反倾岩质边坡倾倒过程分析

在陡倾坡内的坚硬层板状岩体,岩体在自重力矩的作用下,向临空方向作悬臂梁式倾倒,随着岩体倾倒变形的加剧,岩层之间相对错动,出现层面分离现象,此时岩层间的接触关系由面接触转变为点(线)接触。随着倾倒变形的进一步发展,岩层之间的错动逐渐增大,岩层层面之间逐渐接近以致紧密贴合,层面间的接触关系又由点(线)接触变成了面接触,对于此时的单个岩层来说,岩层不会产生进一步的倾倒,即边坡处于一种不再倾倒变形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本文称之为“倾倒自稳状态”(以下简称“自稳状态”)。

总结以上分析,反倾岩质边坡倾倒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倾倒变形发展阶段、自稳阶段。

2 倾倒边坡自稳特征分析

取任一岩层i及其相邻岩层i+1,i-1进行分析,几何模型如图1所示。边坡达到自稳状态时, i+1层底面与i-1层顶面的垂直距离应为岩层厚度t,以此为基础展开分析:

以岩层i的转点O为圆心,做以岩层厚度t为半径的圆O,以i+1岩层的转点M做圆O的切线MN,则MN的倾角即为达到自稳状态时的岩层倾角,将其定义为自稳倾角ω。由图中几何关系可得以下等式:

其中,β为岩层倾角,ζ为倾倒岩层从初始状态到自稳状态的角位移,δ为整体破坏面与岩层法线的夹角,θ为整体破坏面的倾角,ψ为层面法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由式(1)可得:

ω=180°-2θ-β(2)

此即为倾倒边坡达到自稳状态时的岩层倾角表达式。从表达式可看出,ω只与整体破坏面的倾角及岩层初始倾角有关。

3 工程应用

本文提出的理论具有较好的工程实际应用价值。在获得倾倒边坡破坏面倾角及坡面岩层倾角时,代入式(2)进行分析,若此时岩层倾角大于自稳状态时的倾角,则表明该边坡仍有进一步产生倾倒的可能。判断边坡所处的状态对工程建设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对达到自稳状态之前的倾倒边坡,削坡或坡脚开挖等工程活动都会对边坡造成扰动,改变边坡的应力状态,进而加剧边坡的倾倒变形。虽然边坡可能在此过程中达到自稳状态,但由于应力的突然释放,边坡达到自稳状态时往往并不能立即停止变形,将直接过渡到崩塌或滑坡状态。而对于自稳状态的边坡,由于没有进一步倾倒的能力及空间,工程建设对其评价时,则主要考虑开挖引起其整体滑动的可能性。

4 结论

(1)基于对反倾岩质边坡倾倒的过程分析,提出了边坡倾倒的“倾倒自稳状态”,即边坡达到倾倒极限后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推导了自稳状态岩层的倾角表达式,从表达式可看出,岩层自稳倾角只与整体破坏面的倾角及岩层初始倾角有关。

(3)本文提出的理论可用于指导边坡工程实践,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根兰,黄润秋,严明,等.小湾水电站饮水沟大规模倾倒破坏现象的工程地质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6, 14(2):165-171 .

[2]任光明,夏敏,李果,等.陡倾顺层岩质斜坡倾倒变形破坏特征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8(增1):3 193-3 140.

[3] ADSL.阿尔伯塔自然灾害景观-弗兰克山体滑坡[EB/OL].2005.

[4]谭儒蛟,杨旭朝,胡瑞林.反倾岩体边坡变形机制与稳定性评价研究综述[J].岩土力学,2009,30(增2):517–523.

[5]GOODMANRE, BRAYJW. Toppling of Rock Slopes[C].ASCE/Bouider .Proceeding of the Specialty Conference on Rock Engineering fo r Foundations and Slopes.Colorado , 1976, 201-234.

[6]汪小刚,贾志欣,陈祖煜,等.岩质边坡倾倒破坏的稳定分析方法[J].水利学报, 1996,(3):7 -12 ,21.

[7]陈祖煜,张建红,汪小刚.岩石边坡倾倒稳定分析的简化方法[J] .岩土工程学报,1996, 18(6):92-95.

[8] ADHIKARY D P,DYSKIN A V,JEWELL R J. A study of the mechanism of flexural toppling failure of rock slopes[J]. 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1997,30(2):75–93.

[9]蔡跃,三谷泰浩,江琦哲郎.反倾层状岩体边坡稳定性的数值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27(12):2517-2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