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敢于清澈

2018-05-14 21:13管先恒
润·文摘 2018年11期
关键词:李健北欧感性

管先恒

近日,《中国好声音》热播,新导师李健“惊艳”了一季。

不露声色的包袱、高水准的点评、信手拈来的成语,让好声音的舞台少了几分浮躁,多了几分厚重。可他还有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恰到好处地掌控着现场的娱乐氛围。与其说他热爱音乐,倒不如说他热爱文化。音乐,不过是他传递文化的一个载体。

李健点评Tiger的《Loving Strangers》时说:“北欧我是很熟,经常去的,北欧这种音乐,是一种看似平淡的寒暄,能够传递出无限的含义。”点评王恺的《what I said》:“我觉得你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复制,蓝调这些黑人的音乐它永远的一个主题就是哀愁,陕西这些秦腔也好,包括地方戏也好,对土地的那种爱和恨其实是殊途同归,也是来自于民间的一种呐喊,它们在一起相遇是非常合理的,所以改编并非是一味地天马行空,要有据可查,在音乐上能讲出道理来。”

在好声音的舞台上,李健成了第一个敢于打破规则的人:学员忘词,他并不因此就忽视了好声音;不满意学员的现场表现,宁可改变规则也要留下真正的好声音,“我希望打破藩篱,敢于变化的人就要承担风险。”

有记者采访李健,问:“听你的歌会觉得你是个很感性的人,你自己觉得呢?”李健悠悠答道:“其实我是偏理性更多的人,因为我姓李。”冷飕飕的段子,也是大实话。

理性和感性在他身上互相作用,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传奇》《风吹麦浪》《贝加尔湖畔》……李健的作品超逸绝尘,空灵唯美,伴有一点淡淡哀愁,然而支撑它们的却是骨子里的理性。“我很感谢大学期间学物理学数学这些年,逻辑思维锻炼得很好。在我看来,艺术的根基,百分之八九十其实是靠理性思维的。感性思维,灵感,其实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甚至是经不起推敲的。”

刘勰的《文心雕龙》里也有类似的表达,作品的诞生过程如弈棋一般,步步为营细细斟酌层层架构苦心经营,非高度理性者不足以完成。十几年如一日的练琴、乐理知识的苦修、不辍不休的海量阅读——所有这些的积累与结晶,才可成就能觑天巧的人工。听过李健的六张原创音乐专辑,你就会发现他已经从薄愁轻嗔的文艺小青年成长为睿智博识的深邃大叔了。

王國维在《人间嗜好之研究》中,写了嗜弈者的性格:谨慎也,坚忍也,独立也。似乎就是在说李健。

2015年爆红,他却不声不响跑到美国避风头,对于名利与光环够不够谨慎?

2002年因为与卢庚戌音乐理念不同,于是在水木年华如日中天时选择离开,近八年的沉寂与等待,够不够坚忍?

八年的沉寂也没能改变他一如既往坚持自己的音乐理念,够不够独立?

正是对生活,对音乐充满这样的热爱和渴望,才让他安之若素地度过了重重的寂寞与漫长的寒夜吧?

那些年,音乐是李健的避难所。

然后呢?然后啊,李健的音乐也成为了许许多多别人的避难所和故乡。

(墨晗汇编自闫红和陈思呈等微信号)

猜你喜欢
李健北欧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北欧人为什么英语那么好
北欧印花
李健作品
李健:音乐诗人,白马王爷 主持
李健美术作品六幅
感性理性不拔河
音乐
感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