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亚娜
现如今,我们难以界定何为某种具体特定的国家性或民族性的艺术潮流。艺术在国家间流动,被出口到各个大陆,并经受多元化目光的检视。艺术作为世界各大洲之间游走、流动、传输思想的桥梁,使东西方文化慢慢融合,变得更加多元化。
对于法国,大多数人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塞纳河畔、埃菲尔铁塔、香榭丽舍大道、卢浮宫或者是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
继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后,法国逐渐成为了世界艺术的中心。在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看来历史往往是重复的,艺术作为世界各大洲之间游走、流动、传输思想的桥梁,使东西方文化慢慢融合,变得更加多元化。
5月14日,光明日报《留学》杂志受邀参加了由中国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与法国驻华大使馆、法国国际艺术传播委员联合会共同主办的“融—法国杜尚奖提名艺术家作品展”。
留学君从主办方了解到,此次作品展览中艺术家希望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通过第三视角,更好的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
艺术家:世界上行走的角色
“现如今,我们难以界定何为某种具体特定的国家性或民族性的艺术潮流。‘艺术在国家间流动,被出口到各个大陆,并经受多元化目光的检视。”展会策划人杰罗姆·桑斯说道,“因此,在中国呈现法国或在法国工作的当代艺术家并不是一种无足轻重的姿态。‘杜尚奖自创立之初的使命,是向国际舞台推广法国艺术,它所鼓励的创作道路,恰恰决定了集结于此次展览的艺术家们,他们从事着国際维度的艺术实践,而不是一个‘同质化的创作集体,也不代表某个艺术运动或某种潮流,身份的多元性与风格的多样化让此次展览自身的结构得以丰富和延 伸。”
在全球化的今天,东西方之间的二元对立只是种微弱的、相对的差距。经过漫长时间的过迁,过往图像与当代图像的碰撞、融合,产生了一系列的效应,使艺术的最终产出变得更加多样和包容。
艺术是汇聚了多种声音的发声。艺术家通过不同的语言及形式在作品上表达同一种词汇—“融”,与中国的艺术社会、文化语境产生了共振。此次展览以10种“氛围”作为策展思路的联结点,对应着10位受邀艺术家的创作世界。
对光的选择,在夜晚更容易
此次展览中,部分展厅完全是艺术家自己想象出来的,这是他们的创作和空间的延伸,在那里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凝聚了他们艺术探索的成果。
艺术家在作品中投射着他们批判性、颠覆性和“乌托邦”。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与图像、信息流一样,这些作品在不知不觉中引发人们对批判性精神的关注,获得更多感官和思想上的冲击。
杜尚奖提名艺术家部分作品
作品《双彩虹》(图01),作者米尔西亚·坎托尔,创作于2011年。该作品描绘了两条交织的彩虹,如果你走近细看,会发现彩虹是由无数指纹组成。艺术家米尔西亚·坎托尔本人把食指浸入七种不同颜色的油墨中,用手指描绘出带刺的铁丝图案,将两个对立的主题联系到了一起:彩虹,象征着天与地的和平与结合;篱笆,象征着禁 地。
《弥散圈》(图04)作者乔安娜·哈吉托马斯、哈利尔·乔雷吉创作于2016年。这是一件贝鲁特城市的巨幅航拍摄影作品,这件作品由3000块碎片组成,每块碎片背面写着“贝鲁特不存在”和编号。艺术家邀请每位观众从中取下一块。城市影像逐渐消失,在一面巨大的镜面背景上留下许多空白,反射出观众自己的影像。当你在这个3000个碎片中选择一个揭下,凝视镜中的自己和剩余的城市图像,相信你一定会有所触 动。
《环的理论》(图06、07)卡代尔·阿提亚 2015年宇宙理论认为,构成宇宙的基本微粒可能是一些能量环(环理论)或是能量弦(弦理论)。卡德尔·阿提亚参考了这种环理论,以修补作为主题创作,它由数千块破碎的镜面组成。碎片朝向作品的内部,背面进行涂绘,形成无穷尽的互相反 射。
《精神分析学家的办公室》(图08)作者安德罗·埃利希,创作于2006年再现了精神分析学家的办公环境,他的书桌、沙发、书柜……我们可以透过玻璃面板从外部空间看到这一切。参观者进入这个昏暗的房间后,根据所处的位置可以看见自己的影像在医疗办公室中的变化,可以坐在书桌上、椅子上或躺在沙发上,我们的双重幻影会反射在玻璃上,身处这个虚幻的装置就好像进入了另外的“时空”,这是一种奇妙的体验,我们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进入了介于现实与虚构之间的故事。
开幕式结束后,留学君采访到王度先生,作为2002年获得杜尚奖作品(图09)提名的华人,王度先生谈到对留学生的建议时说:“从味觉的开发来看,不要总吃熟悉的中餐馆饭,也去试试西餐,品味生活的多样性。留学时,可以多去美术馆看一看,多思考,过一些‘当代人的生活。”
此展览会持续到2018年6月17日,有兴趣的同学带着你的朋友或者爸妈一起去吧!相信一定会让你收获满 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