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德军
当著名作家李延国、许晨撰写的长篇报告文学《无衔将军——优秀军转干部王福波的命运创新》由人民出版社去年8月出版后,很快在社会上,特别是在广大军队转业干部中流传开来。报告文学的主人公、优秀军转干部、企业家王福波成为众多军转干部微信群中热议热评热赞的焦点,成为战友们相聚时谈论的热点话题。
笔者作为一名军转干部,自然受到这种热量传导影响,一气读完了这部作品。同众多军转战友一样,也被作品的文笔内容所吸引,为作品中主要人物王福波的事迹所感染、所激荡、所振奋。感叹作者不愧是先后三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两届徐迟报告文学奖及其他多种文艺奖项的获得者,能够把平凡人物真实的创业创新故事,写得富有传奇色彩,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更感叹作者是能够从鲁西南菏泽这片土地上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揭示出具有示范意义的人生创业真谛,给人以启迪;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脉动中,洞悉和透视到人们精神需要的转变和追求,并站在社会进步的坐标点上予以导引,给人以光明以鼓舞以力量,看后让人心底发热,眼前发亮。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同时也是为现实社会生活、为社会大众服务的。这个原理为我们认识和评判当今的一些文学作品提供了一把钥匙。笔者感到,近些年的“读书冷”,固然与市场经济环境下形成的一些消极社会风气和导向有关,同时也与一些作品本身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本质要求疏远有关。这种本质要求,从根本上就是人们对真善美的终极追求。无论任何时代,人们都是有愿望要求,有希冀寄托,有爱慕追求,有精神敬仰和向往的。而这种愿望向往追求由于社会时尚的导向不同,往往又有积极与消极的区别。文学艺术作品,就要紧紧抓住人们在不同时代环境下社会心理中的种种不变和变,抓住人们最关心关注、最向往要求的普遍问题及相关题材,给予描述与反映,给予讴歌与赞美,给予揭露与鞭笞,才能给人以启迪以鼓舞以光明以希望以引导,吸引住读者的目光与关注,引起读者更多的心理共振,产生“一碰就响”的共鸣和“热”效应。《无衔将军》的成功,就在于深深契合了这一点。《无衔将军》,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之所以能够被人们热传热读,其根本就在于作品通过对军转干部王福波事迹的深入发掘和描写,抓住、揭示并扣响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心底对真善美的企盼和希冀之弦。
坚守真。作品的一个鲜明特点,在于记述、描写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环境下共产党员、军转干部、民营企业家王福波的真。这种真既包括真理、真知,也包括真诚、真挚、真情等。这突出体现在他对党的信仰、理想、理念坚守的真,他对党的责任义务、实践担当的真。作品写道:他始终坚信党的领导,注重民营企业党的建设。他从人民军队成长过程中,我们党把军队的党支部建在连上的伟大成功实践里,领悟到党的领导的真谛,感受到在民营企业中加强党的组织领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995年经过层层报批,率先于山东乃至全国,在自己的民营企业里建立起了党支部,尔后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又建立了"福汉集团公司党委”,健全了企业内部的党组织,开展党的组织生活。他注重结合企业实际,加强政治思想建设。组织开展党的政治理论、方针政策学习,提高企业领导层的政治思想和政策水平;做好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爱国敬业等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引导,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和精神境界。他还注重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努力创建学习型企业。鼓励员工学习继承传统文化,多读书,读好书,并开办读书班,邀请专家讲“国学”,讲有关理论知识,吸取精神营养。他工作之余,自觉学习钻研“国学”,认真参加“国学”培训,深入研读孔孟等古代名人经典文化著述,坚持博览群书,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他多年来一直坚持攻读MBA,学习企业管理知识,求取真知,厚植文化根基,力求成为文化强人,养成厚德之人。福汉集团成立后,他带领领导层反复研讨,多方请教,确立了自己的“企业之魂”——企業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福汉精神”为:“自强、开拓、实干、卓越、自律、养德、担当、奉献”;“福汉价值观”为:“爱国、敬业、诚信、共赢”,并带领大家努力躬行实践。他坚持民企为国,实业报国、为民谋利的理念,反对偷税漏税,自觉交税,照章纳税,诚实缴税,多年累计上缴国家税款达一亿多元,等等。作品通过这些事实,展示了王福波虽然没有整天把真挂在嘴上,但他用30年的实践书写了真,践行了一个军转干部、共产党人对真的坚守、求索和实践。这和那些嘴上说一套,实际做一套的伪君子、假把式,表面冠冕堂皇,实际灰暗肮脏的腐败分子形成了鲜明对照。这是王福波之所以能够赢得社会敬重和认可的难能之处,也是他事业成功的关键之所在,同时也是《无衔将军》能够抓住读者,深深触动读者心灵的成功之所在。这也从某个侧面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越是真的东西缺失、假的东西充斥时,人们对真的东西愈是渴望和尊崇。
光大善。作品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王福波的善。他自幼生长生活在孔孟之乡,深受儒家思想熏陶,深知尚善崇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修身养性、立身做人的基本要求,并用实践告诉人们,善是知行合一。人既要有善心,也要有善行,不但不要做有损于他人利益的事,而且还要多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只有个体臻于完善,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更温暖。他在几十年的生活和创业活动中,始终诠释着善和爱。
诚信经商,诚实做人。文中写道,王福波在实践中体认到,市场经济也是人脉经济,要不为野蛮的“丛林法则”所左右 ,关键在于企业管理者要有正确的商业价值观。他坚持做生意,先做人;谈交易,先交友。不管与哪方客户洽谈,能不能谈成一个项目,他都是客客气气地接待,认认真真地筹划,诚诚实实地交易,用行动体现了“买卖不成仁义在”、“义在利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儒商之道,真诚相待让人感到可信而温暖,“靠谱”、“可信”为他和企业赢得了忠实长期的客户与合作伙伴。比如,当初他在开发公司资金遇到困难时,曾拿出自家几套房的房产证给银行作抵押,货款为工程队民工发工资过年,从此,这家工程队踏踏实实地跟着王福波干了十几年;他在兴办装修大世界时,香港富豪李先生为他的诚实坦率豪爽义气所感动,在未回公司签订任何合同的情况下,一次发来7个火车皮的地砖;新疆商人王先生为他的热诚待客、无微不至的行为所感动,在菏泽未有任何项目的情况下,一次给他打来了5000万元的投资款。作者通过这些事例活生生地演绎了王福波这个诚信赢天下的当代范本。
换位思考,以心换心。作品着力描写和颂扬了王福波的财富观。这就是富而有道、和气生财、共赢致富、富而后教、富而好礼、调均贫富等思想观点,表现了在获得和运用财富中的民族优良传统和高尚道德精神。作者以大量篇幅记叙了王福波在旧城改造、房屋拆迁补偿和小区开发建造过程中对这一财富观的实践。近些年,他怀着极大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到政府主导的棚户区改造中,把这作为一项为民造福、为城市树立形象、为政府分忧的使命来担当,坚持“拆建一片地块,造福一方百姓,结交一批朋友”的义在利先宗旨,秉持“理解对方、换位设想、共享共赢、亲诚仗义”的理念和工作方式,成功地破解了旧城改造中拆迁这一“天下第一难” ,融化了一个个“钉子户”,书写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例如,他在登门看望一位70多岁、久病卧床的退休老干部拆迁户时,得知其唯一的儿子患了严重精神病,不愿出去租房、等待拆迁,王福波设身处地想到老人的困难处境,当即果断决定:打破惯例,马上给老人买一套现房,帮老人家搬进去。这一额外的关照,马上解决了双方的“难处”,“老大难”变成了“带头大哥”;另一位拆迁户在银行工作的丈夫为人担保一笔本息计160万元的贷款,逾期迟迟还不上,银行限期第二天还不上负连带责任,解聘下岗。户主孙女士一时找遍了亲朋好友,凑不齐钱,着急找到了王福波,他听后二话没说,立即拿出身上的一张存有200多万元的银行卡和身份证,写上密码,信任地交给对方,吩咐马上去银行取款还账。这笔“及时雨”及时保住了孙女士丈夫的工作,也使这个原本的“钉子户”遂变成了他的“铁粉丝”,后又成为他的“好帮手”——公司销售部的总经理。作品特别描写了在拆迁补偿过程中,王福波坚持将拆迁户的利益放在企业的利益之上,坚持在执行有关拆迁补偿政策的基础上就高不就低,尽量让利于拆迁户,在对待回迁户上坚持优先予以照顾挑选。正是这些与其他开发商的不同之处,使得开发商与拆迁户这对矛盾在他这里最后成了朋友,楼盘卖完后,家家邀请他去做客,营造了一片和谐的氛围。作品描述的这种境况,使王福波与有些房地产开发商的“唯利是图”、“暴力拆迁”行为形成了鲜明对照。以此赢得的广泛人心,也为公司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铺满阳光的康庄大道,
爱心为人,热心助人。作品以极大的热情发掘、描写、讴歌了王福波的爱心,多维度展现了他爱的情怀、爱的举动、爱的奉献、爱的社会效应。他始终怀揣古道热肠,记挂着家乡的父老乡亲和在军营一起摸爬滚打的战友,长期坚持对他们扶贫济困、化忧解难。每逢重要节日都要回去看望村里的年迈病弱老人、五保户、特困户,送上礼品和钱;满腔热忱做好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为贫困家庭孩子上大学拿学费,为村里出资修建道路。他关心员工工作生活,努力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困难;员工父母病重了,再忙也要买上营养品去医院看望;员工家庭老人去世,常常亲自或委托身边人员前往吊唁送葬……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特别关注跟他干事创业员工们的成长进步,注重提高他们立身立业的能力,言传身教给他们以激励上进的力量,努力给员工提供和创造事业发展的机会,提供员工自由进出的空间。更为独到的是他对当初一起创业、后离职出去“闯天下”员工的仁厚大度,遇到困难慷慨地给予帮助扶持;对出去创业遭遇挫折、失利失败的“老弟兄”诚恳请回企业工作,从多方面为各类员工创造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环境。凡此种种,充分展现了王福波的宽广情怀和高远境界。
保持军人本色,勇斗邪恶。社会生活中,善总是在与恶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凸显出来的。惩恶才能扬善。作品不避讳描写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环境并非已是一个清平世界,还存在着种种丑恶现象的现实。在遇到某些黑恶势力或顽劣之徒兴风作浪、为非作歹之时,王福波军人的本色、血性与胆魄便尽显出来,他毫不畏惧,勇于出手,与其针锋相对,寸土不让,从而起到了匡扶正义、正本清源的作用,让人心大快。
播种美。美有各种表现形式和形态内容。《无衔将军》记述了王福波干事创业中努力追求完美、创造精美历程中许多生动的故事,并深刻挖掘了王福波热爱美的生活,塑造美的实践的内在根源:优良的传统文化滋养积淀了他崇美敬业的心理基础,火热的军营生活培育了他敢打必胜、勇争第一的血性精神,从而形成了他的做事信条:“不干则已,干则干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他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做什么都要做到一流。他说,求美、爱美,才能变得更美。因而总是认真用心地去做事,努力追求卓越,精益求精。作者不惜笔墨对此作了不少描写。王福波当兵一年,就成为一名优秀的侦察兵,第二年就以全师第一名的成绩进了师教导大队,当了副班长并考上了军校;尔后被选进团里、师里成为最年轻的机关干部……面对百万大裁军,他积极响应,主动申请报名转业,回到地方后,又成为主动申请下海经商创业的军转干部。他放下官架子,从捡破烂、收购废品开始,忍辱负重,吃苦耐劳,用心研究掌握废旧物品回收出售之道,很快就占领了菏泽地区这方面的市场,成为“破烂王”;在收购废品从业队伍迅速发展后,他及时把目光投向了当时尚无人问津的装修装饰行业,并以他打造的“装饰大世界”获得了“装饰大王”的美名;当人们美化生活的意识普遍增强,装修装饰行业蓬勃发展的时候,他却又主动转型,瞄准当时建筑行业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超前干起了建筑防水的专业,他精钻细研,迅速成为山东名噪一时的“防水大王”;后来他又大胆进入了前景更加广阔的房地产行业,致力“圆百姓生活之梦”,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老百姓建造买得起、住得好的房屋,为老年人建造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公寓,为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建造艺术家聚集、文化精品荟萃的殿堂,打造了“华夏幸福城”、“天御荷圆”等多个精品住宅社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和称赞。而这些优美建筑成果的形成,又源于他对建筑和书法艺术美的本质同一性的认知和理解。作品写道,王福波自幼酷爱并坚持学练书法几十年,从中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建筑和书法的异曲同工之妙。涉足房地产行业后,他经常将建筑看作书法,每一栋、每一个户型的结构、形态的对比、变化、差异、统一,就像写一个毛笔字,或行或隶或楷,都要有自己的风格,而一个小区就如一件富有章法的书法作品。光写好一个字不够,必须写好每一个字,才能达到整体美、气韵美。他深切感悟到,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物化的美术,是人文精神的创造结晶,既是供今人居住和欣赏的,也是留给后人物质化的文化遗产,所以房地产企业家必须要有高度的人文关切情怀和责任感,关注和重视对人文精神的构造和建筑,更好地造福于社会。也正是在这种情怀和理念的导引下,如今他又以自身作为菏泽市“双创”典型的示范作用,积极投身到国家正在大力倡导推进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程当中,主动申请并获得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挂牌创立了菏泽市乃至全国第一个全公益性的“返乡创业人员服务接待站”,同时拿出5000平方米的房屋,免费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办公场所和住宿,配备专门领导和工作人员做好各种相应的服务保障等工作,并向全市在外地打拼的有志有为人员发出公开信,呼请他们返乡创业,共创幸福美好的生活。站在当今社会主义新时代,来看作品倾心记述王福波追求美、塑造美、播种美的事迹和精神,深刻呼应了当代中国正在大力倡导与培育的“工匠精神”、“精品意识”。可以预期,播下美的种子,王福波的明天必将会有美的收获。
笔者读《无衔将军》感触很多,最后可歸结为一点,人间正道在于坚守弘扬真善美!唯其如此,才能顺天合律,得天意天时,赢人心地利,获发展壮大,最终取胜于天下。一个人如此,一部文学作品如此,一种行业事业如此,一个企业、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概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