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敏
教育编织着社会的明天,教育牵动着每个家庭的幸福,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教育领域,作为教育的最终执行者——教师,我们该如何坚守这一方教育的净土?
敬畏生命,开启教育之旅
只有懂得敬畏生命,才能理解教育的本质。因为敬畏生命,教育才能看到每个生命的独特性,敬畏生命,是高品质教育的源点。
因为对生命的敬畏,你摸索出了与学生更好的相处方式。你会更愿意倾听学生的心声,而不是独断专行;你会试着换位思考,对学生多一份理解与包容;你更愿意相信学生,更懂得尊重学生,把他们看成是一个独立的、自由的、完整的、具有独特天性、人格和尊严的人;你会更乐于对学生独特个性、不同见解进行接纳和肯定。
因为对生命的敬畏,你更愿意做一名梦想的唤醒者和呵护者。支教老师梁俊用一把吉他和一颗诗心,唤醒了乌蒙山孩子们的诗心和梦想,用一首清澈、纯净的《苔》唱出了他们“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梦想,用“一个灵魂唤醒另外一个灵魂”,这难道不是教育的本真吗?
因为对生命的敬畏,你将教育的眼光长远到了生命的未来。教育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是训练思维、培养能力,是给予他们一种面对世界的姿态,是为他们的人生打上底色,是为学生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基,为学生精彩生命引航!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而独特的生命,只有敬畏生命,你才能用“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之心开启教育的旅途,你才會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之心去影响一个正在成长的生命,完成教育的使命。
尊重规律,教育游刃有余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没有智慧的教育就是打着爱的名义误人子弟。教师除了要用扎实的学识来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外,我们还需要去学习和摸索教育的规律,只有尊重教育的规律,我们才能在教育中游刃有余。
在全民关注教育的今天,教育反而陷入前所未有的迷惘:一面振臂高呼着减负,一面却是越发沉重的书包;一面是素质教育的口号,一面在分数上无法释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未来的生活能力,培育一种生活的态度,而不是唯分数论高低,不是唯名校是求。对于这一点,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务必了然于胸,也有责任传达给家长。
教育还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育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在掌握孩子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在符合身心健康成长的前提下,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创设情境、提供条件,鼓励孩子自我探索、自我发现。
敢于坚守,不辱教育使命
在商业经济的洪流中,教育的功利性越发严重,教育行为也开始市场化,社会对老师的认同越来越低,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当然不愿意被置放在神坛,我们只想用自己的学识和良知耕耘在教坛,我们也像所有劳动者一样,期望着公正的评价,期待着社会和家长的理解。
知识分子素有“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之使命,身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坚守并耕耘在教育的这片净土之上,为一颗颗未染尘的心灵撒下阳光,播下文化的种子,造就民族的脊梁。作为教师,我们以此为己任,每天在晨光与暮色中穿行,辛苦并怡然自得:物质不丰裕,但内心坦荡充实;孤独了自己的孩子,但陪伴了更多的学生。
教育的使命是培育人才,促进生命的更好生长!让我们怀着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不断学习探寻教育的规律,寻找到能够适应时代需要的教育!同时,教育也应该是一片净土,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评论教育的人,请谨言慎行,不盲目放大事件,也不妄加评论未加查证的事实。一切关心教育的人,请用您的真诚与智慧守护教育,让教育真正地发展在阳光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