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吾哈尔·坎吉别克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汉语在国际语言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对外汉语教育也愈发受到重视,专家学者不断致力于研究新的教育方式。对于跨语言教学来说,非语言行为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针对其构成及内涵,我国对外汉语教育领域已经取得不错的成就,但就总体落实情况来看,非语言行为在对外汉语教育中优势尚未完全发挥。本文主要从手势、表情、动作和空间四个方面,对非语言行为展开分析,以期提高其在对外汉语教育中的应用有效性。
人际交往是人类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专业的角度来说,也是一门极具艺术性的学科,不仅包括语言艺术,更包括非语言的行为艺术。对外汉语教育是展示我国大国形象的基础,也是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手段,不仅要注重语言教学,也要重视非语言行为的教育作用,不断寻找新的教学切入点,提高教学有效性。
1 手势语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手部动作可以视作第二表情,心理学家认为,在有些情况下,即使一个人的嘴巴不说话,他的手部动作也会暴露他想隐藏的秘密,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手势具有很强的表情性。因此,在应用非语言行为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手势的这一特点,借助手部动作进行模拟教学,对于一些简单的概念,如高和低、大和小、厚和薄等,通过手势化抽象为具体,强化学生的概念认知。
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教师在充分利用手势语的同时,要注意把握手势语的使用尺度,不能让手部动作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达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如果教师过多地使用手势语,会导致学生注意力转移,无法将精力集中在课堂知识上;如果教师手势语使用不足,容易引起课堂氛围的僵化,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手势语的使用尺度是检验一个对外汉语教师能力的标准之一。
手势语也是表达教师情感的帮手,教师通过手势对学生发出指令,如,双手自胸前伸出,以掌心向上的姿势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当学生回答问题完毕后,以鼓掌的方式表达对学生的认可,激励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或者当课堂氛围过于活跃时,教师可以利用将食指放在嘴边的禁言动作告诫学生注意秩序。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合理运用手势语能够加深其对汉语的理解与应用。
2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人类内心情感的最直接体现,人的喜、怒、哀、乐等多种情绪,都可以通过面部表情直接表达出来。语言学教育专家认为,语言教学的教学成果不仅与教学内容有关,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节奏和教学风格,而面部表情是一个教师教学风格的代表。面部表情在语言交流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尤其是在跨语言交流中。教师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时,要时刻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结合语境变换表情,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内容中来。
语言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尤其是对外汉语的教学,其作为一种跨文化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会建立一套自身的理解机制,在这套机制中,从理解到掌握汉语,教师的面部表情成为学生最先接触到,也最先能明白的情感表达方式。
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如果教师的面部表情过于严肃僵硬,就会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对汉语的抵触情绪,给汉语打上很难学习的标签,加上文化的差异,很有可能引发文化冲突。相反,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语言环境的变化,配合丰富的面部表情,并经常对学生投以鼓励、肯定的微笑,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就能够尽快强化学生的学习信心,也能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语言教学的内容。融洽的课堂氛围和教师亲和力是保障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建立师生沟通桥梁的关键。
3 肢体动作
教学成果的好坏与教师的自身行为息息相关,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领者,随着教育观念的改变,在課堂教学中,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居于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作用显得更为重要,其言行举止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潜移默化地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时,要格外注重自己的非语言行为,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肢体动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替语言的表达,跨越语言障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信息,有助于学生快速建立汉语思维。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声调教学一直是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肢体动作来向学生展示声调的变化,借助头部的摆动帮助学生记忆和辨别四个不同的声调,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形象的肢体动作相结合,深化学生记忆。
另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字成语博大精深,成语中有很多包含肢体动作的成语,如面面相觑、大步流星等,对于留学生而言,这些词汇很难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学习起来难度颇高。但如果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能够合理搭配肢体动作,借助肢体动作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成语意思,能够大大降低成语的理解难度,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对成语进行演示,然后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点评和纠正,鼓励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构建自身知识体系。
4 空间距离
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看,交际空间的大小是决定交际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实际对外汉语教育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座位距离的安排,通过合理的空间距离,找到学生之间的最佳相处关系。
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要求也不同,有些情况下,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时可以让学生们缩小彼此之间的距离,围坐在以期研究相关论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对于座位的安排不应过于死板,教师需要不定期更换同学之间的座位,帮组学生组建新的学习小组,通过环境与空间的变换,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语言教学中,一般采用小班教学的模式,师生之间的距离以及生生之间的距离都要不断缩小,才能充分发挥语言教学的成果,跨文化的对外汉语教学更是如此。
考虑到文化的差异,教师在安排学生座位时,要合理掌握空间距离,尤其要注意不同国家对于交际空间大小的差异,针对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教师要尊重其自身的文化特性。在与留学生进行交流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对话,通过合理的空间距离,调动学生参与对话的欲望。举例来说,日本的留学生虽然在习惯上对交际空间距离的要求较小,但不喜欢肢体接触,那么教师在与其交流时,要时刻注意这一点,与学生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既显亲昵又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尊重与信任。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了解不同国家的交际空间文化,并在潜移默化中将本国文化介绍给留学生,从而不断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非语言行为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在进行对外汉语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各种非语言行为的优劣势,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有价值的非语言行为展开分析,有的放矢、抓住重点。在应用非语言行为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欲望,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对外汉语教育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