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冰燃
西交利物浦大学主办“对话未来大学”高等教育论坛
2018年6月23日,由西交利物浦大学主办的“对话未来大学”高等教育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来自教育界、科技界、產业界等不同领域的专家与近百位高中生家长、西浦校友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未来。
论坛以“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变革”为主题,旨在学习贯彻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重要部署,反思人工智能对于高等教育的影响,探索未来大学的发展趋势。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席酉民教授表示:“教育理念亟须改变,育人过程与教学方式亟须重塑,不同类型人才培养模式亟须变革,教育应立即行动以应对AI社会的颠覆性转型。”
智能机器人能干什么?
牛津大学的Daniel Susskin解释说,由于普通人对专业领域的知识“了解有限”,这些职业才应运而生。然而,现代科技提供了便利,使得人们在有需要之时更容易获得相关知识。
“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通用技术是人工智能。”麻省理工学院的斯隆商学院管理学教席教授Erik Brynjolfsson和首席研究科学家Andrew McAfee指出,特别是机器学习技术—机器不需要人类对所负担任务作出明确指令,有能力自主提升表 现。
机器人学专家Gill Pratt进一步说明,通过“深度学习”,机器人能通过处理海量数据来扩展他们的能力,形成可以归纳的关联。它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会远超人类。
当这一潜能得以实现时,这些“会思考的机器”就能从执行具体任务的生产线大批进入经济的更多的领域,扮演更为多样化的角色。
全球网络和云端技术进一步加强了协同效应。AI和机器学习搭载云技术后进一步提升和扩散,机器人将所有信息整合到一个系统内,学习速度会显著提高,意识也几乎能即时得到分享。
Erik Brynjolfsson和Andrew McAfee总结,AI现在做的事及其最大的进步出现以下两大领域:感知和认知。
在第一类中,发展迅速技术如语言识别和图像识别,前者如我们熟知的Siri,Alexa和谷歌助手都在使用这项功能,后者应用如无人驾驶汽车识别行 人。
第二类重大突破是认知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这方面如网络安全公司能利用智能代理检测恶意代码和防止洗钱、保险公司索赔流程自动化,还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银行信贷决策、进行股票交易、优化库存、辅助癌症诊断、翻译文本、提升个性化推荐和在线广告精准度等。
观点交锋:劳动者将被大规模替代?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快速进步,用途越来越广泛的机器人是否将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取代劳动者?
牛津大学的Carl Benedikt和Michael Osborne称,未来二十年,美国几乎一半的就业岗位以及印度三分之二、中国四分之三的工作岗位都很可能被机器学习所带来的自动化取代。
持乐观态度的专家,如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David Autor认为,很多工作之所以产生,正是得益于高效的新机器的出现。这解释了为什么20世纪尽管科技进步令人眼花缭乱,美国就业人口比重仍然上升;也能解释为什么农业就业人口占劳动力的比例从40%降至2%,但并未导致普遍失业。
Infosy公司CEO史维学也认为人工智能将为人类提供新的机会、创造新的体验和职业。例如,AI在解决问题方面能超越人类,但在“发现问题”方面人类的创造力还是更胜一筹。
持悲观态度的专家,如机器人学专家Gill Pratt认为,机器智能的进步可能是革命性的,而非渐进式的。机器人会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替代劳动者。
万宝盛华集团前董事长兼CEO Jeffery Joerres表示:“我们必须面对现实,那就是当机器人制造和AI具备规模,得到广泛应用,价格合理而且便于理解和使用时,大批员工将失去工作,而且来不及准备从事与之截然不同的职业。”
Andrew McAfee和Erik Brynjolfsson提出,人与智能机器人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会形成新的分工。这种新分工体现在人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优化工作绩效;机器善于解决问题,但不会提问题,不擅长创新,故而在机器学习时代最有价值的社会职业是创业家、创新者、科学家、创作者和其他能够分析出待解决问题、待发掘机会和待探索领域的人才。
杜克大学Missy Cummings指出,我们尚处于摸索如何让智能系统与人类无缝合作的早期阶段,这将促进人类与智能系统实现工作共享。人和机器为实现共同目标进行合作,实现突破。
应对之策—科技与教育的竞赛
20世纪初,当上一波自动化浪潮席卷发达国家时,政策制定者认定,解决方案是教育。如果机器将取代人类的体力,那么更多人将从事脑力劳动。于是美国大举投资教育,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经济学家Andrew McAfee和Erik Brynjolfsson总结说,工业革命开启科技与教育之间的竞赛—在20世纪多数时间里,人类是这场竞赛的赢家。
那么,在人工智能这场竞赛中,对手则是要同时取代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技术。《金融时报》的萨拉·奥康纳指出,一些专家认为,我们需要再一次彻底反思教育来应对挑 战。
Infosy公司CEO史维学认为,从古至今,人类能够适应,部分原因就是我们紧跟技术演变的步伐,调整发展了我们的教育:升级理解工具的能力。
谷歌无人驾驶项目的负责人、Udacity创始人特龙表示,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可能引发巨大动荡,教育是最好的应对方式。他同时指出,现有的教育体系已不能适应当下新的需求。
史维学提出,与阅读和写作一样,数字素养也成为一项根本需要,每个孩子都应该学习计算机科学。
特龙于2012年创办Udacity,致力于重塑适合21世纪的教育。其纳米课程结合视频课程点播、短期在线测试和长期项目,与急需熟练员工的高科技公司共同设计而成。任何人都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学习编程。
西浦的探索:应对人工智能挑战的融合式教育
针对探索人工智能时代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研究人与机器共生时代的教育这一重要命题,西浦提出了极具前瞻性的“西浦方案”。
西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指出,未来的教育,从育人模式到学校形态都将发生革命性变化。
“无论从事什么行业,要驰骋于未来世界,高尚的品格和素养会是根本的、重要的和不可或缺的。机器人虽然可以帮人类做很多事情,但你站得有多高,机器人给你的帮助就会有多大。要借助机器人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多彩,我们必须不断提升我们自己,所以通识教育、素养教育、艺术教育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席酉民还指出,未来世界会有一小部分人例如10%会成为专业精英,做科研及帮助人类制造机器人;未来世界还将需要一大批人,能够借助人工智能改变传统行业、发展新行业,这些人需要高素养、专业基础、行业造诣,以及有跨文化领导力和企业家精神,这一部分可能占到20%。那么其他70%的人怎么办?这些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在这种环境下自如地生存和享受生活?教育需要给出答案。
针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西浦开启融合式教育的探索,它把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行业教育和管理教育融合起来,把学习、实习、在岗训练和创业融合起来,把学校、企业、行业、社会融合起来,形成一种价值链创造和价值链共享,最后形成学、研、训、创、产高度融合的新型融合式教育模式,培养引领未来行业发展的国际化行业精英。
为了支持融合式教育的开展,西浦还将建设融合式教育基地,培育融合性的学习和教育环境,探索未来大学的新形态。
西交利物浦大学由西安交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于2006年合作创立,经过全方位的创新性探索,教育方面已初步形成了国际化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