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转折点上的蜿蜒曲折、峰回路转,总是令人回味感叹。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中国进入“两年徘徊期”。1977年至1978年,复出后的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实行“内外布局”,推动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1979年1月1日,邓小平的头像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他被这家媒体评为1978年年度人物。在序言里,杂志撰稿人写道,“一个崭新中国的梦想者——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一个壮举!”“为什么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在极短时间内能够来个180度大转弯,如同让航空母舰在一角钱硬币上转圈?”《时代》周刊说,“西方人可能会觉得非常费解”。如今,当我们重新检索1978年发生的点点滴滴时,180度大转弯的脉络却清晰可见。
谷牧出访,为转型作准备
复出工作后不久,邓小平便郑重地提出:要派人出去看看,特别要看看发达国家是怎样搞的,“看看人家的现代工业发展到什么水平了,也看看他们的经济工作是怎么管的。”并表示,“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经验、好的经验,我们应当把它学回来。”
在他的推动下,仅在1978年,前后共12位副总理及副委员长以上的中央领导人,先后20次访问了50多个国家。邓小平先后4次出访,到过8个国家。
在这所有出国考察中,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影响最大的当属谷牧所率的考察团对西欧的访问。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首次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派出的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该代表团的20名成员中,至少有6名部级干部,包括农业部和水利部副部长,还有广东省省委书记。之所以选定这些官员,是希望他们回国后领导不同的经济部门。
6月底,邓小平约谷牧谈话,在听了关于出访欧洲五国的汇报后,指示:“引进这件事要做,下决心向外国借点钱搞建设,要抓紧时间。”
历史转折关头邓小平的“三把火”
事实上,邓小平对全党工作重点转移问题的思考,在他第三次复出时即已开始。他后来回忆说,“我是到处点火。”
第一把火点在广州。1977年11月11日,刚刚复出的邓小平秘密抵达广州,与他同一天抵达的还有叶剑英。这是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的首次外出视察。在广州的短短9天时间里,邓小平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了”。邓小平此行所提出的观点,为一年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国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也正是这次视察,点燃了改革开放的“第一把火”。
第二把火点在他的家乡四川。1978年2月初,邓小平在出访缅甸、尼泊尔途中返回四川成都短暂休整。当时,四川一些农村采取“文革”前“包产到组”的做法,农业生产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遭到来自上层的一些非议。2月1日,邓小平在听取四川省委负责人汇报后指出:“有些问题是共同的,农村和城市都有个政策问题。我在广东听说,有些地方养三只鸭子就是社会主义,养五只鸭子就是资本主义,怪得很!农民一点回旋余地没有,怎么能行?”他提出要清理一下现行政策,“自己范围内能解决的,先解决一些,总要给地方一些机动。”邓小平的这番话,使深感有思想压力的四川省委领导如释重负,倍感鼓舞。不久,四川省委就制定《關于目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主要问题的规定》,强调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允许和鼓励社员经营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开始进行农村改革的探索。
半年后他在东北又点起了一把熊熊大火。1978年9月,邓小平应金甘成的邀请到朝鲜进行一次短暂的访问。访问归来,他并没有马上回京,而是到东北三省以及河北的唐山、天津等地视察,沿途同各地党政军负责同志谈话,中心内容之一就是要解放思想,摆脱“两个凡是”的束缚,摆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束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在广州、成都的前“两把火”中,邓小平提出经济政策问题时,人们思想上还有所顾虑。但经过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之后,整个社会的思想氛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邓小平抓住时机、趁热打铁,适时点燃“第三把大火”,集中谈思想解放、实事求是,集中谈改革、谈发展,在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时任吉林省委书记的王恩茂回忆说:小平同志的讲话,促进了我们思想的大解放,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敢想了;过去不敢讲的问题,开始敢讲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小平同志做了很多思想发动工作,为召开三中全会打下了一个很好的思想基础。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变化
1978年11月10日,北京京西宾馆,中央工作会议开幕。会议开始两天后,掀起了更广泛的关于解放思想的政治讨论。11月11日,陈再道、李昌和吕正操在他们的小组中发言,要求为更多的人平反。
这一天结束时,气氛变得十分紧张。当天,叶剑英和数位高级官员召开了一个重要的小型会议,会议内容甚至没有向工作会议的其他与会者公开。
到12月2日,邓小平把胡耀邦和于光远叫来,让他们负责准备他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
“当时,邓小平自己写了一个讲话稿的提纲,一共有七个问题:一、解放思想,开动机器;二、发扬民主,加强法制;三、向后看是为向前看;四、克服官僚主义、人浮于事;五、允许一部分先好起来;六、加强责任制,搞几定;七、新的问题。在提纲的最前边,邓小平还加了‘对会议的评价这个问题。所以加起来是八个问题。”于光远回忆道,“从邓小平那里回来,胡耀邦和我找了我们国务院研究室的林涧青等人赶紧起草稿子,大约两三天就起草好了。”
后来几经修改,“当邓小平听执笔的同志对改定的稿子通读一遍之后,说‘行了,就这样拿出去吧,我们的起草工作就完成了。”
12月13日下午,中央工作会议的闭幕会上,邓小平称赞这次工作会议是1957年以来党内最好、最开放的一次讨论会。接着,邓小平发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号召,谈了四个重要观点:一、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二、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三、处理遗留问题为的是向前看;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会上,邓小平高度评价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为这场大讨论作了总结。他既批判了“两个凡是”,又指出“毛泽东同志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立下的伟大功勋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12月15日,中共中央会议结束,这一原本计划开20天的会议整整开了36天。会议结束后,代表们大多还是住在北京的京西宾馆,迎接“新面孔”的进入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历史转折点上的蜿蜒曲折、峰回路转,总是令人回味感叹。通过回顾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内外布局”,可以看出,人们思想上的束缚开始解脱,改革开放政策已经呼之欲出。1978年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引导中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胜利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的高速列车启动了!
(水云间荐自《沿海时报·经典旧闻》2018.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