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金勇
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一提到作文,就头疼,一是感到无话可说,心中没有素材,腹中空泛,笔头苦涩。二是即使写了,也是临时拼凑。语言疙疙瘩瘩,内容空洞,陈旧老套,无病呻吟,面目可憎。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农村孩子,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孩子,没走出过家门。我们这儿大都又是留守儿童,对外面的生活世界更是一无所知。既无先进的教育设施,又无可供学生实践的天文馆、科学馆、生命馆等,更谈不上慕客、创客等翻转课堂的网络教育。新的科技,网络用不到教学实际中去,了解不到新鲜的信息。新课程新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在推行,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作文教学应该充分关注学生在作文中的参与程度和情感发展,把重点放在兴趣的培养与激发,放在学生认识水平、思维能力、审美情趣的提高上。然而农村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令人担忧:农村小学仍普遍存在应试教育、传统教育。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仍实行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学生所写作文也就相应的枯瘦无华,没有丝毫生气、生动形象而言。基于以上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存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作文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作文指导不到位等多种问题,不利于学生语文作文水平的提高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等实际情况。为了让学生从心里愿意写作,乐于写作,做到快乐作文。作为教师的我们除了在课堂上教学作文的技巧以外,还应该利用我们身边的乡土文化,让学生深入到有意义生活实际中去,身临其境。其实农村存在着丰富而独特的写作教学资源,农村作文教学中利用乡土文化进行教学更有着独特的优势。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只要我们善于把握住农村乡土这原生态的作文教学资源,在内容与思路上贯穿有"乡土"二字,利用身边活生生的事与物。农村孩子同样能写出浓郁乡土气息的朴实篇章,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同样能闯出一番新天地,从而让作文的“生命力”更強。 这不失为一条提高作文水平,使学生快乐作文的一条佳径。我认为这也是当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出路之一。
一、乡土之美,使其“有写”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泉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波流个不停。”学生痛苦作文主因之一,便是脑海中写作素材的缺乏。缺少生活,思维禁锢在教室里,作文胡编乱造,既缺乏真情实感,又枯燥、干瘪。为此,乡土文化作文教学必须开拓学生作文源头,丰富生活、提高认识、获取感悟,力求提高作文素养,重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乡土资源为我们的作文联系生活提供了有力地支持,为学生的能力的开发提供了“土壤”。多少年积淀的乡土文化,有它独特的风格,使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对此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我们这里是仰韶文化的发源地,有后羿顶天立地英雄男子汉的气概,也有隋朝侠义正直、扶危济困韩擒虎将军为民请命宁死不屈舍身取义的精神,无不感染着这里的子孙后代。金地河风光旖旎的河畔,孙寿寺庄严肃穆的宝刹风光……又无不可以成为入文之景。鸡鸭鹅、猪马羊、乌鸦枝头燕绕梁,身边的小动物是那么乖巧驯良,温顺可爱。益母草、马齿苋、白茅根、山药蛋、菊花、红花、艾叶片……这些植物你是多么熟悉,但它们的中药性能你却是那么的陌生。白菜、萝卜、茄子、小麦、玉米、豆子,家乡蔬菜种类繁多,粮食作物举不胜举。它们富饶了我们的家乡,提高了我们的生活。但得来却不易,用时应珍惜。柳树、杨树、银杏树、梨树、桃树、苹果树,树树枝繁叶茂.它们不但让我们大饱了口福,也美化了家乡的环境……“处处留心皆学问”使学生写作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乡土之情,使其“乐写”
乡土文化是学生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皆是有情有感的事迹与传说。都能使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特别是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在学生心灵上留下烙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动手、动脑等各种感官知觉开始,培养写作兴趣,面对作文不再畏之如虎,让学生在快乐中写作文,这是迈向作文成功之路的最重要一步。让学生走入乡土,引导学生观赏家乡的一草一木,深入观察和认识家乡的风俗及丰富的物产。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组织安排学生进行研学旅行实践活动,聘请中医专家做中医药进校园活动,由擅长春节文化内容的老师做专题报道,还可采访当地有名的老红军战士感受他们的英雄事迹活动,保护母亲河(金堤河),做环保小卫士活动……通过以上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直接感受到了家乡的风土人情及物产资源。生活在如此可爱的家乡,了解家乡的文化生活。可以开阔我们学生的视野,启迪我们学生的心智,沉淀我们学生的知识,提升我们学生的素养,铸造我们学生高尚的心灵。
作为偏远农村的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一名教师,我有职责利用身边的乡土文化拓展我们的作文课堂,尽可能的让学生到大自然中感悟生命的美好与真谛,写出富有生命力的作文来,让乡土文化在学生的作文中绽开出灿烂之花,使学生愿意写作、乐于写作,最大化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践行偏远农村利用乡土文化实现快乐的途径与方法,是我不懈的追求。通过一段时间实践证明这条路子的正确性。所教学生在小学生报纸上、演讲都获得了奖项,我带的班级在考试中也获得了惊人的成绩。正如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