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子恒 姚秋月 肖梓怡 牛远 苏楠
摘要: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全局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本文结合三省市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基础和现状,分析了当前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教育交流与合作有效机制,就促进下一步发展合作提出了思路、举措和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对策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随着国家雄安新区建设决策部署的提出和推进,为适应雄安新区产业发展需要,科学规划新区教育事业发展,高等教育需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进行谋篇布局,推进京津冀三地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结构,提高区域高等教育水平。
一、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背景
京津冀地区处于环渤海核心地带,国土面积21.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1亿人,地区年生产总值达到7亿余元,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三省市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教育资源密集,教育基础雄厚,2017年,三地共有各级各类学校近4万所,在校学生总数近2000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60余所,占到了全国高校总量的10%。京津冀三省市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特别是在中央作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后,三省市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收效,也为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意义
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有利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区域教育布局,带动区域教育整体水平特别是河北教育发展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增强教育发展活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教育、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教育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促进京津冀教育区域整体及三省市功能定位的实现;有利于实现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探索出一条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跨越行政区划的教育协同发展道路,为其他地区提供有益经验。
三、当前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京津冀地区的教育协同发展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是存在体制上的障碍,三省市行政区划不同,在管理和财政上无统一的支撑,所以行政区域的壁垒造成了三地政策不同、资源封闭,缺少资源共享、合作交流的保障机制。
二是发展水平差异大,京津冀教育中,河北教育总体处于低凹地带,教育发展水平和京津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河北省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落后京津23年,平均每十万人口中高等教育在校生河北不到京津的一半,河北高校普通本科招生计划数占年度计划的比例低于京津近10个百分点,每万人口中在校博士生河北不足北京的1%,仅为天津的5.9%。
三是发展结构失衡,北京市面临着人口过度聚集的压力,公共教育服务供给不足,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省际、城乡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河北省高校人才培养类型和结构相对单一,学科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学科专业设置同构化现象严重,教学型大学多,应用型、研究型大学少。
四是合作水平不高,高校间的合作缺乏整体规划和统筹指导,“点对点”式的合作较多,有深度、有影响的合作少,合作协议没有得到充分落实,产学研未得到充分的结合。
四、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对策
为实现三省市区域教育的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在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和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协同发展,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坚持深化改革,建立长效机制,优化载体建设,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布局和最优配置。
(一)加强政府主导,做好顶层设计
传统的行政区划限制形成的区域壁垒是阻碍三地教育资源共享和优化布局的重大障碍,要破除制度性障碍,将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目标定位建立在对三地发展定位和未来规划的统筹考量上,加强政策的统筹、配合和衔接,结合三地不同的城市定位、人口结构、市场需求等要素,来确定和不断调整教育协作的形式、重点和路径。真正建成三省市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管理和协调机构,统筹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相关工作,协调解决协同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综合改革,探索建立跨行政区划、跨主管部门的教育资源协调配置机制,逐步建立地方教育发展规划与协同发展规划多规合一制度,引导区域教育协同发展,建立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共享和有序流通,充分发挥政府機构在资源配置、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强化主导作用,有关部门协调联动,切实解决好土地、资金、规划、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方面的需要和问题,激发社会资源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政府应加强决策咨询指导,组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专家智库,针对教育协同发展的战略、举措和实施路径等重要问题开展协同研究,加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监督评价、技术支持、数据服务、信息沟通等工作。组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专家库,加强对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举措的咨询指导和评估论证。
(二)坚持对接地方,服务经济发展
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以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为重点,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创新要素集聚需求,调整优化布局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合理确定三省市高等教育规模,提升区域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编制京津冀地区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预警机制和差别化支持政策,围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社会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理清转型思路、明确转型任务,重点支持三省市密切相关的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学科建设,调减社会需求少,就业率低、就业质量弱的专业,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创新资源集聚配置功能、策源地功能和创新驱动引领功能。北京市重点提升高等学校的原始创新能力,天津市重点提升高等学校的应用研究与工程技术研发转化能力,河北省重点提升高等学校技术应用培养能力,打造区域技术性人才储备高地和重点产业技术研发应用基地。
(三)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协同模式
三省市政府是教育协作的政策制定和推进落实的主体,而在协作过程中,三地高校是人才培养和协同创新的主体。三地高校应整体布局协同创新体系,分工合作、协同推进,构建基础科学研究、前沿技术开发、产业技术体系、创新成果产业化、创新资源集聚衔接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京津冀科技创新高地。在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应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协同模式,推动三地学校通过委托管理、联合办学等方式全面加强交流合作,探索建立京津两地高校教师到河北省高校多点执教制度。
实施“京津冀教育信息一体化工程”,建立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的统一高效的教育协同发展信息化公共服务网络。加强信息内容建设和应用,推进信息公开,实现教育政策、优质课程、教学成果、名师资源等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探索建立课程认证、学习成果积累、认证与转换、线上线下课程相结合等多种继续教育学习与管理服务制度,用新机制打破校内与校外学习、正式与非正式学习的壁垒。
(四)加强沟通对话,完善工作机制
建立京津冀本科高校联盟,鼓励三省市高校对接交流,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优化管理体制等方面不断深化合作,推动三省市高校校长、教师、中层管理人员异地挂职交流计划,丰富和拓展学术交流的范围和形式,通过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合作研究等方式,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共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紧紧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大需求,有效整合京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电子、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社会管理等重要领域优势创新资源。推动三省市高校课程相互开放、学分互认,建立三省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库,共享高校先进设备资源。
(五)优化载体建设,承接资源转移
推动高校创新支撑服务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集群发展。选择三省市有条件的地区,引导支持高水平大学与地方政府共建具备人才培养集聚、科研成果转化等综合功能的创新服务基地。依托雄安新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区、宁河京津合作示范区、武清京津产业新城和沧州、正定、北戴河等一批特色园区,发挥高等学校人才智力聚集和驱动作用,共建一批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产业创新、国际合作战略联盟。鼓励京津高水平大学与河北省高校共建研发平台或分支机构,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产业发展研究院。允许高校科研人员经所在单位批准,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河北省、天津市开展创新工作或创办企业。
(六)加强信息建设,促进资源共享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材、数據、图书文献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若干开放共享的高校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三地高教机构定期召开会议进行沟通,及时交流各方信息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研究交流合作的有关事项,逐步形成支撑京津冀髙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区域间的研究机制、宣传动员机制、交流沟通机制和协调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北京国际交往中心的优势,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吸引一批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到京津冀地区看着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汇聚全球优质资源,共建一批国际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和全球创新网络。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SQ161072)
作者简介:宋子恒,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姚秋月,校长办公室,副科级秘书;肖梓怡,校长办公室,副科级秘书;牛远,人事处,副科级秘书;苏楠,国际交流合作处,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