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后慈禧为何没有另立新主

2018-05-14 17:50
新传奇 2018年31期
关键词:光绪帝祖宗慈禧太后

情势最严重的时候,慈禧太后确实有废黜光绪帝另立新主的想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慈禧太后渐渐明白,尽管光绪帝与康有为等人过于亲近不太对头,但光绪帝并没有介入政变阴谋。于是,光绪帝获得了暂时解脱,慈禧太后三度出山训政。

获知政变图谋后慈禧震怒

慈禧太后获悉谋围颐和园劫制她的政变图谋后,愤怒指责光绪帝:“变乱祖宗,臣下犯者,汝知何罪?试问汝祖宗重,康有为重?背祖宗而行康法,何昏聩至此?”

听了太后的指责,光绪帝战栗对曰:“是固自己糊涂,洋人逼迫太急,欲保存国脉,通融试用西法,并不敢听信康有为之法也。”太后闻言厉声怒斥:“难道祖宗不如西法,鬼子反重于祖宗乎?康有為叛逆,图谋于我,汝不知乎?尚敢回护也!”

光绪帝早已吓得魂飞齿震。太后复厉声问道:“汝知之乎,抑同谋乎?”皇帝战栗对曰知道。太后曰:“既知道还不正法,反要放走?”皇上即云拿杀。

这段记载虽有不少“小说家言”,但大体上反映了慈禧太后获知康有为“谋围颐和园”情报后的心态,由此也注定政变后两宫之间的基本关系。

很多研究者认为,政变发生后,光绪帝被囚禁于瀛台,有所谓“瀛台泣血”栩栩如生的描写,也有史学家精细的考订。但这个说法可能并不是真实的历史,慈禧太后在没有弄清全部真相时,对光绪帝确实无比愤怒,毕竟二十多年养育之恩,从小到大,拉扯一个孩子谈何容易,就算不图回报,也不能恩将仇报,置太后于死地。这是太后获悉“围园劫后”消息的逻辑反应,属人之常情。

慈禧确实有另立新主的想法

传统中国政治体制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在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光绪帝领导或指使康有为等人谋反弑后的情况下,慈禧太后即便权威再大,光绪帝的反对者势力再强,也无法从根本上动摇他的地位,无法很快找到一个能够替代光绪帝的皇权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光绪帝既不能引咎辞职,也无法在皇位上坚持工作、处理朝政,只好称病。

于是,关于其身体状况的传言弥漫在国内外。一个最极端的看法是,“目前的中国,据我们所知道的,已经是没有皇帝了。谣言众多而且散布极广,说皇帝已遭毒害。不过,根据他的手诏来看,他仅是被废黜了”。

其实这样的传言是没有根据的,真实情形可能是,光绪帝确实病了,而且还不算轻。

情势最严重的时候,慈禧太后确实有废黜光绪帝另立新主的想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慈禧太后也渐渐明白,尽管光绪帝与康有为等人过于亲近不太对头,但光绪帝的一片苦心也未可完全否定,特别是光绪帝并没有介入政变阴谋。

光绪帝获得了暂时解脱,但由他主导的新政显然不能继续进行下去了,慈禧太后从幕后走到前台,三度出山训政。

慈禧让外国医生为光绪看病

随后庆亲王奕劻等总署大臣主动告诉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其实慈禧太后并不是完全反对中国进行改革,只是太后以为准备条件不够,不适宜于进行像皇上之前那种操之过急而又规模过大的改革。

谈话中,庆亲王诚恳询问窦氏有什么办法能够尽快使动乱的中国恢复平静。窦纳乐建议,“找一位外国医生为光绪看病,并签署一份光绪的健康证明书”。窦纳乐预料,清政府如果真的存在一个废黜阴谋的话,就不会接受这样的建议。

中方包括慈禧太后在内确实不希望西方国家对中国政治权力的调适产生怀疑,如果西方国家对中国国内政治稳定持有强烈怀疑态度,势必影响西方资本在中国的投资,进而影响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于是慈禧太后异乎寻常将会诊报告批转六部九卿各大臣阅看。从善意角度去理解,清廷最高统治层肯定受到了某种压力,以为清廷真的有什么见不得人的阴谋,或故意迫害光绪帝,所以太后将皇上病情及时向六部九卿各大臣通报,以便皇上万一有什么不测,也好使各位大臣心中有数;从恶的角度去分析,太后依然不能原谅光绪帝所谓“不忠”,她公布皇上病情,似乎是为有一天进行废立作准备。

不过,后一种可能性应该极小,因为就在向六部九卿各大臣公布病情同一天,清廷异乎寻常接受窦纳乐的建议,请法国驻华公使馆医生多德福入宫为皇上诊病。多德福向总理衙门出具了皇上患有肾炎或慢性肾炎的病情报告,不影响他继续履行皇帝的职责。

多德福的诊断报告公开后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西方国家对中国政局稳定的怀疑,西方国家逐步接受了太后重出训政的政治现实。

(水云间荐自《国家人文历史》2018年7月下半月)

猜你喜欢
光绪帝祖宗慈禧太后
张之洞怒斩“光绪帝”
Painting the Buddha
《钢琴课》中威尔逊的民族追寻
穿越时空探访“祖宗”
京剧武生的机敏
光绪帝驾崩
光绪幽禁做点心
慈禧的御用司机:中国醉酒驾车第一人
为什么称慈禧太后为“老佛爷”
奶奶的宝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