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仍将延续震荡筑底走势

2018-05-14 16:47玄铁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8年32期
关键词:换手率熊市散户

编者按

自下周起,A股纳入MSCI指数的权重将由现有的2.5%提高至5%,这意味着相关资金必须在31日收盘前全部完成相关增仓操作。不过,在本刊特约玄铁看来,外资“二度进场”虽然给A股带来增量资金,但从历史经验来看,终结大熊市的只有政策大底,但目前尚未见到有力度的政策出炉,A股仍将延续当前筑底走势,弱势格局仍在。

地量频现A股弱市格局未改

“牛市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赚钱,流动性就枯萎了!”2015年的杠杆牛市神话破灭之后,A股进入“存量博弈+去散户市”的格局,并强化了2007年年中以来的周期股杀估值行情,使得亏损效应愈演愈烈,场外资金望股生畏,场内资金“逢反弹必减仓”。本周,沪市单日成交重回千亿元地量水平,预示着A股弱市格局未改。

僵尸股?被夸大的低迷底

熊市深深深几重?第一重,股指迭创新低(深成指年内下跌22.53%,在全球股市中表现垫底)。第二重,成交频现地量(沪市8月22日成交984亿元,为2014年7月22日以来首度全日交易跌破千亿大关)。第三重,股价波幅缩窄,非ST股涨停跌停板家数速减)。

自从6月中旬以来,沪市单日成交多在1500亿元之下徘徊,缩量股批量出现,被媒体称为“僵尸股”。统計数据显示,从8月份以来,深沪两市有391只股票日均成交不足千万元,远高于1月份的67只。在391只缩量股中,有362只股价呈下跌趋势。

不过,A股的“僵尸股”标准实在太高了。本周四(8月30日),两市3435只在交易的股票中,成交在500万元以下的股票仅有145只。仅有3只股票成交低于百万元,其中*ST工新成交31.4万元,为连续第十个跌停板,而新兴装备(33.49万元)和汇得科技(成交51.9万元)皆为新股上市连拉第三板。

30日,在香港主板市场1627只在交易股票中,成交不足十万港元的股票有341只,成交不足百万港元的股票有940只。在深市27只有交易的B股中,27只股票当日成交不足百万港元,其中,深纺织B成交26手,成交额为1.15万港元。

翻开A股历史,沪市在1995年全年成交仅8.07亿元,到2015年飙升至132万亿元,这不仅是上市公司家数在20年内走完欧美股市百年历程,更是A股散户市“高换手率、高估值和高波动性”的缩影。这“三高顽症”,正是证券监管层不惜“掉几根羽毛”,甚至“背水一战”,也要推行“全面+从严”监管的主因所在。

地量恐慌症?低换手是常态

自下周起,A股纳入MSCI指数的权重将由现有的2.5%提高至5%,预示着国际机构在A股的话语权将增加。统计显示,台湾股市的年换手率从1996年MSCI刚纳入时的384%,逐步下降至2017年的75%。

通常来说,成熟股市平均年换手率在一倍左右。大牛市中,A股交易为癫狂状。2007和2015年为牛市高潮年,沪市全年平均换手皆逾十倍。哪怕2008和2011年沪综指分别大跌65%和22%,当年换手率仍分别达599%和504%。

高换手率意味着高成本和低收益。尽管深沪股市没有像美股一样有逾三成的资本利得税,但是,过高的换手令多数散户跑输大盘。

上交所最新出版的统计年鉴显示,在持股市值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沪市自然人投资者的交易金额占2017年交易总额的82.01%,专业机构仅占14.76%。频繁交易的结果,是熊市大亏,牛市少赚。在2016和2017年的年度收益中,自然投资人整体盈利分别为-7090亿和+3108亿元,机构分别为-3171亿和11156亿元。

细算账,2016和2017年沪综指年度涨幅分别为-12.31%和+6.56%,散户整体仍净亏损3982亿元。沪综指今年年内已下跌17.22%,散户整体亏损或远超2016年。

可以预见的是,监管层提速A股国际化和法制化进程,深沪股市估值体系和交易模式将向国际市场靠拢,机构市将取代散户市,市场换手率趋低将是常态。

股市萧条则地量频现。如何摆脱地量恐慌症呢?不妨看看最近十年的港股的典型特征:牛市换手约为熊市三倍,皆在理性区域。2007年恒指大涨39%,香港股市年度换手率达144%;2016年恒指微涨0.39%,全年换手率仅为57%。缘何香港仙股乏人问津,因为散户傻瓜少了,流动性溢价只会溢在大蓝筹。

地量见大底?这次不一样

截至20日,沪市年内成交29.73万亿元,以总市值计算的换手率约为一倍,这或许是历史同期最低换手纪录。

量能萎缩的背后,有两大怪现象,一是基金理财整体溃败。在A股市场将近5000只公募基金中,只有货基和债基平均收益为正,股基和债基平均收益均为负数。二是股基仓位高企。据Wind仓位估算系统统计,截至8月27日,共有363只权益类基金的持股仓位长时间保持在90%以上,其中有191只基金满仓(持股仓位95%)。满仓且亏损的公募基金,显然无力将A股拖出熊市萧条期。

从历史经验显示,终结大熊市的只有政策大底。从2005至2017年,出现3次地量之后现政策底,然后才是市场底。如今,每次大底均先行出现政策铁底,在8月20日探底2653点的前后并未出现。诸如暂停新股和再融资发行、下调印花税,抑或央行降息降存款准备金率等举措,均未见踪影。

换句话说,如果2653点在未来两三个月内不被击破,则意味着监管层应对得当,对未来的股市萧条将有强大定力,让市场自主寻底将是政策首选。只要不是千股跌停式股灾频现,并带来局部金融风险,相信2015年式国家队救市难再现。这意味着A股绩差股价值回归仍在半途,个股“钝刀割肉”式阴跌和大盘港股化缩量仍将续演。

猜你喜欢
换手率熊市散户
莫须有的“散户抱团”吊打了谁?
不当“接盘侠”
散户身大师心
航运Ⅱ个股表现
2014年A股涨跌幅、换手率排名
读图
上市公司2014上半年涨(跌)幅、换手率、成交额前50名
2013年A股换手率、成交额前100名
牛市之后 咋炒股
熊市未到买进时